楊一博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路徑芻議
楊一博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蓬勃發展在高校完善人才培養、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創新理念探索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路徑,做好環節設計,走項目化、精準化道路,能進一步發揮志愿服務活動對和諧社會建設的正向作用。
高校 志愿服務 創新 社會主義價值觀
我國志愿服務于20世紀90年代發端,近年來持續蓬勃發展,實踐證明,志愿服務是吸引公民參與社會事業、文明發展、生活改善的有效途徑。1994年中國志愿者協會成立。隨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納入了國家戰略任務中。2013年12月5日,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經民政部批準后正式成立。2014年,共青團中央對2006年頒行的《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了注冊志愿者管理工作,推動了志愿服務項目化、社會化及制度化發展。隨著學習雷鋒精神活動在全國遍地開花,倡導學雷鋒志愿服務常態化的呼聲日益成為共識,志愿服務工作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因其意義突出、載體豐富、形式多樣等特點深受大學生歡迎,如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西部計劃志愿者、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活動等項目,都在全國引起良好社會反響。但在實際開展中,往往出現一些志愿服務活動松散不成體系、志愿服務形式單一、志愿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乏善,有些項目雖然效果良好,但曇花一現,組織方在招募、培訓、資金支持等環節上松散斷裂;二是缺乏良好激勵機制。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和過程后個人體驗收獲不足,導致參與熱情下降或流于形式;三是志愿需求對接不準,資源錯置,造成服務質量和效果不佳。因此,以創新理念探索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發展路徑顯得尤為必要。
主要體現在用新理念端正動機,以新角度推動發展,令新方法達成實效。
1.正確培養學生志愿服務動機,撒好奉獻的種子。志愿服務有三要素:主體、場所、對象。就主體而言,大學生志愿者在進行志愿服務時普遍有利他和利己兩種動機。利他動機表現為希望幫助他人、奉獻愛心等這種親近社會的行為;利己動機則表現為希望通過志愿服務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組織方應當將兩種動機有機結合,客觀看待,化解矛盾。抓住學生想鍛煉自我,實現價值這一心理,激發學生熱情,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志愿服務動機,為形成良好風尚打下基礎。
2.以項目化角度推動志愿服務發展,耕好一片田。大學生志愿活動往往“一陣風、一窩蜂”。從項目化角度設計志愿服務活動,能夠保證志愿服務主題鮮明、特色突出、資源集中。學生能夠更為自主的選擇志愿服務領域,針對性地鍛煉自身能力。在高校,應鼓勵輔導員和專業教師打配合,精組織、深指導、廣保障,強化實踐育人效果。其次,做好志愿服務的評級工作,發揮輻射激勵作用。再次,做好樹先立典工作,夯實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3.打造精準化志愿服務活動新常態,深挖一口井。“為有源頭活水來”,志愿服務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頂層設計,精準對接。一是積極搭建志愿服務實踐平臺。整合共享各渠道信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管齊下,廣泛開辟志愿服務實踐基地。摒棄舍小取大的思想,專注實踐成效,對于受受助者認可的志愿服務基地要悉心維護,認真總結,深挖經驗。二是進一步完善志愿服務相關制度。以《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為基礎,做好相關制度保障及創先爭優工作。三是努力打造有影響力的品牌志愿服務活動項目。深挖一口井,不搞面子工程,做好項目維護和升級工作,努力打造一批在學生中乃至社會中有良好影響力的品牌活動。
志愿服務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志愿精神是個人對生命價值、社會、人類和人生觀的一種積極態度。志愿服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相合,與我國四個文明社會的建設目標相投相契。因此,以創新理念做好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激勵、引導工作是一項有著深遠意義的工作,不僅有助于促進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更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學生認同感和踐行力,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披風助力!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