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菁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商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
陜西省農民工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李晨菁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商學院,陜西 西安712046)
陜西省是一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西部省份。隨著社會結構的演變,諸如薪酬、養老、醫療保障、社會福利、子女教育等農民工問題尤其突出,涉及社會的各個領域,是我國現階段經濟轉型期城鄉不和諧因素的具體體現,嚴重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和諧。因此,從經濟學視角對陜西農民工問題進行分析,尋找內在經濟根源,是時代的潮流與要求,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思路。
陜西省;農民工問題;經濟學
陜西農民工的生存現狀:一是農民工的規模不斷擴大;二是從業的產業層次低、收入差;三是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層次低;四是居住環境惡劣;五是社會保障缺失;六是政治權利上被邊緣化;七是文化生活缺乏,無正常的娛樂活動等方面。其中,農民工問題突出表現在:農民工自身文化素質差,擇業空間小;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抵御風險能力低;新老更替突出,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適應性差;公民權益未得到有效保障;城市融入度低,住房及子女受教育問題突出等方面。
(1)二元經濟結構是農民工問題產生的經濟條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它對陜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雙重影響。積極作用:它迅速的為國民經濟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有利于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與開發,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技術和物資設備的支持。但與此同時,它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一是以農促工的經濟政策促使傳統農業長期缺乏養分,發展緩慢、形式單一。二是農業的落后制約了現代工業的發展。三是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工農身份差別不斷擴大。四是現代工業不斷侵占農業用地,現代機器取代農村勞動力,產生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而城市又無力消化。
(2)公共管理的高成本抑制了農民工身份的轉化。從我國近40年的改革政策看,主要是以工業化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以城鎮化解決村民市民化問題。因此,陜西省首先要通過高成本城鎮化,即通過對城市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投入巨資,吸引勞動力發展城市。然而,根據中國社科院的數據顯示,西部地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為10.6萬元。如此龐大的轉換成本政府無法一次承擔,只能分批、分階段投資,這使得農民工短期內應該享有的住房、醫療、教育、文娛等社會公共服務水平降低,問題頻出。這不僅因為陜西財力不足,其深層原因更是財稅體制、土地制度,以及滯后的城鄉管理體制改革造成的。
(3)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制約了對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陜西省目前仍是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主要依靠增加投資、擴大廠房和增加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來增加產量,實現經濟增長。這不僅消耗多、成本高、產量低、效益難提高、競爭力差,且僅限于最簡單的基層勞動技能需求,不能發揮農民工的人才潛力,也未達到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此外,這種對勞動力的低要求,主觀上缺乏對農民工再教育的認識,忽略其在崗培訓的權利,未提供均等的培訓機會,使得陜西整體勞動力水平長期停滯發展,缺乏高技能勞動工人,從而也降低了農民工與城市工人的競爭力。與它省相比,整體缺乏角逐力。
(4)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限制了農民工的發展。①教育成本高,農民工教育支付能力差。為節約教育成本,一般采取兩種方式:一是送子女進入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水平低、教學設施簡陋的私立學校,或延遲入學。二是將子女留在農村學校,與老人一起居住,缺乏父母的監督與輔導。這都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身心成長。②優質資源學校入學門欄高。高分錄入、戶籍要求、各類贊助費等苛刻的條件,讓農民工子女望而怯步。即使進入這些學校,也可能會遇到被學校區別對待、沒有評優權、被同學排斥等情況。③社會師資投入少,教學水平低。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只能保證適齡兒童的基本教育,與城市學生參加各類課外輔導班、特長班、才藝班等培訓相比,明顯缺乏競爭力。
(1)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破除雙重二元結構。雙重二元結構,一重是靜態二元結構,指城鄉分治,表現在市民與農民身份不平等。要破除靜態二元結構,須借助戶籍一體化政策,推動經濟、福利上的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利用工業反哺農業,發揮農村二三產業,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平等化。另一重是動態二元結構,指城市內部分治,本市人口與外來人口身份不平等。破除動態二元結構,要重新認識外來人口,認識其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破除歧視性制度,保障農民工的居住權、社會保障權、政治參與權等。建立全面的城鄉一體化,既統籌兼顧當地城鄉居民的權益,又兼顧本地居民和外來農民工的權益,真正實現身份、權利和機會上的平等。
(2)多元發展籌資渠道,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要解決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財力不足問題,必須要多元發展籌資渠道,主要通過改革政府財稅制度,擴大資金來源,可采取三種渠道:一是中央和省級財政須根據陜西農民工具體情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給予定向補助,如用于農民工住房、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二是增加陜西省地方財政收入的稅收比重,以穩定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產品,開展公共服務的財源。三是陜西省應該著力推動城鎮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改革創新,在政府直接供給的同時,引入社會資本的參與,不斷擴大財政供給的多元化渠道。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打破粗放型經濟模式,建立生產要素科學配置和高水平勞動力的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首先,要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即通過增加工業生產的高科技含量,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率,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成本,同時減少對農田、河流的占用與污染,實現可循環發展。其次,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提高勞動力水平,培養勞動力專業技能,特別是為農民工提供更多技能培訓機會,從而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競爭力。
(4)加強宏觀調控,實現教育資源合理分配。解決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平衡,必須從全局思考,發揮各部門、各地區力量,通力合作,通過積極的宏觀政策,利用市場競爭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促進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具體方法:一是強化政府責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利用政府財政向貧困地區轉移支付,促進教育優質且均衡發展。二是平衡城鄉教學資源。名校幫扶、定期交流師資,不僅可以共享優秀教師,還可以培訓農村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三是適當提高貧困、特困地區薪酬標準以吸引人才流入。四是通過政策傾斜鼓勵多元化社會公益性投資,引導社會力量籌辦合格的民辦學校,優化投資布局結構。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n Shaanxi Province
LI Chen-jing
(Commercial College,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Xi'an,Shaanxi 712046,China)
Shaanxi province is with urban and 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great gap is expand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the western provinces.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such as salary,pension,health care,social welfare and children education problem are particularly prominent,involved in all fields of society,is manifestation of disharmony factors at present stage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which seriously impacts development of society,development and harmony of economy.Therefore,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y and looks for inner economic root,which is the trend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also an important way of think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Shaanxi province;migrant workers;economics
D412.6
A
2095-980X(2016)07-0103-01
2016-06-21
李晨菁(1989-),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