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衛生職業學院(100053)張超
隨著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質量成為提升職業教育活力和院校競爭力的關鍵[1]。作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人才的主陣地,高職院校必將以地方教育教學建設及改革作為學院發展的主旋律。課程作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實現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歸根結底是課程的改革與發展[2]。
中藥炮制技術是根據中醫藥理論,按照辯證施治的臨床用藥需要和中藥本身的性質,以及中藥調劑、中藥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中藥炮制技術》課程建設需廣開思路,勤于思考,勇于實踐,力爭在中藥炮制技術的傳承和人才培養上有所突破。
1.1 夯實理論學習,強化實驗教學 中藥炮制技術的實驗教學是以炮制理論為指導,實際操作技能為基礎,實踐經驗積累為支撐的制藥技術。學生通過實驗教學不僅能掌握基本的炮制方法與技能,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運用知識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使職業習慣在實踐教學進程中逐漸養成,綜合素質在實驗教學中日漸提升。
1.1.1 適度增加基礎技能訓練 目前實驗教學的開設多以蒸炒制煅為主,忽視凈制、軟化(水處理)、切制等基本項目訓練。而實際生產過程中,這些環節不僅必要,而且對特定品種而言屬于關鍵技術。以飲片切制為例,看似簡單的實驗過程,實際操作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操作人員必須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有序操作,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中完成既定任務。從藥材的凈選、分檔、軟化、切制直至干燥,任一環節的處理不當,都可能產出不合格飲片,造成資源浪費效益受損。而這一項目在高職院校開設的并不多,但在企業中卻是所有加工炮制的開始,無法省略的環節。再如水處理環節,由于藥材形狀、質地、季節等多因素影響,必須做到因地因時因藥制宜,在遵守《藥典》、《炮制規范》、GMP相關要求的同時進行微調并嚴格如實記錄加工過程。通過這些基礎性訓練,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樹立規則意識,訓練細心與耐心,鍛煉應變能力,養成職業習慣。
1.1.2 應適當增加代表性品種實操練習 相對于早年的職業院校開展實驗品種的數量而言,現今的實驗品種逐年減少。尤其部分工藝稍顯復雜或有毒品種的炮制幾近消失。如發酵法制備六神曲、淡豆豉;巴豆制霜;制川烏、制草烏;砂燙馬錢子等已在實驗教學中鮮有出現。雖然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或其他信息化教學手段觀看錄像,但其效果與實際動手相比差距不言而喻。
1.1.3 應適時引入傳統工藝體驗,創新實驗設計 在高職院校的實驗教學中,增加古法切制炮制的鑒賞及體驗,使學生充分領略和感受中醫藥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加實驗教學的開放性,實驗地點的靈活性,以活動項目為載體創新實驗設計。北京某中藥飲片廠已經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頗具啟發的嘗試,霜降采桑,六月初六制六神曲等。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通過這樣的實驗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中藥事業的熱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參與度提高,不僅提升個人實踐技能,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溝通協作能力。
1.2 加強“雙師”培養,實現多方受益 打造一支專業水平高、綜合素質好、專業技能強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是《中藥炮制技術》課程改革的重要保障。作為傳統工藝傳承特色明顯的課程,遵古是前提,創新是必須。
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 是優質教育資源傳遞的重要媒介,是培養高技能應用人才的關鍵。正所謂傳道須有道,授業須有成。作為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應主動自覺地深入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崗位實踐,在諸多中藥傳統技能瀕臨失傳危險的情況下,克服職業倦怠,把握一切可能的學習實踐機會,掌握應有的實踐技能。北京眾多中藥企事業單位為教師實踐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中藥炮制技術最好的實踐場所莫過于中藥飲片企業,多年的生產實踐造就了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才,是一筆不可多得的“人力”財富,其中不乏畢業自高職院校的學生。無論是教師走進企業或將他們請入校園,都將有效地盤活人力資源,成為具有真正職業技能和專業水準的“雙師型”教師。
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多為專業領域的行家里手,不僅有一技之長,還有較高的行業影響力,充分發掘利用他們的專業優勢及行業影響,鼓勵專兼職教師的溝通交流,搭建院內外資源的互通平臺,促成優勢互補,最終實現學生、教師、學院的三贏。
1.3 編寫校本教材,遵循地方標準 現在各院校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全國統編教材,好的方面是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統一了,但是卻缺少了中藥炮制的地方特色,有的內容與地方炮制法規內容不符。基于這種情況,校本教材的編寫就顯得尤為必要。作為補充教材重點羅列國家標準與地方標準之異同,使學生了解本地習用技術及標準,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合格適用的炮制技術人才。
所謂社會資源,包括有形資源(例如人力、物力、財力、場地空間等)和無形資源(技術、知識、組織、社會關系等)。高職院校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拉動諸多的社會資源?
2.1 發揮名人效應 以我院為例:中藥泰斗“國醫大師”金世元是我院中藥專業的創辦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制技術”代表性傳承人。他的弟子遍布醫療、科研、教學、生產、經營等多個領域。我院現有3名現任教師、1名退休教師從師金老,堪稱我院不可多得的人力財富,不僅加速教師自身的成長成熟,也必將為學院的發展、師資隊伍的建設、學生的成才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 挖掘畢業生聯動效應 我院多名中藥專業畢業生已在業界小有成就,通過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園,以他們的成長經歷影響和教育在校學生。利用他們的行業資源助力課程改革,授益人才培養。
2.3 開展教師同窗交流互動 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多畢業于高等院校,昔日的同窗已成今日的同行,從業于與中醫藥相關的各種崗位。在現代信息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以各種形式進行學術交流、業務溝通、教學研討。因此構成的龐大資源集合,使教師在交流互動的同時,演好教育結構中各具特質的行業角色,形成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可限量的價值鏈。
2.4 充分利用專業學會、行業協會資源 行業學會通過繼續教育、中藥炮制技能大賽、中醫藥博覽會、全國中藥炮制特色技術傳承與創新發展專題培訓等多種形式助力中藥炮制技術人才培養。《中藥炮制技術》課程應積極借力,充分利用現有院內外資源,爭取政策支持,部分教學移師課堂到企業廠房,到培訓現場,使學生在職場環境中學習技術,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未來崗位就業的無縫對接。這在20世紀80年代的職業院校已經實現,學生進廠練習切制,嘗試翻炒,學習使用鐵研船。而今,由于多種因素干擾而有所限制。因此,院企合作的成功與否,取決于雙方能否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贏。
總之,《中藥炮制技術》課程的建設與改革,不能只是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形式的改變、教學方法的調整、教學內容的重組、教學媒體的更新,教改的終極目標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使學生學有所成,教師授業有道,企業有才可用,從而服務社會,造福民生。“炮制課改路漫漫,育人豈止需‘百年’。技術傳承非小事,莫讓后人無從鑒。我輩還須立長志,豈容瑰寶沒塵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