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510220)黃家雯
壓瘡(pressure sore)也稱壓力性潰瘍(pressure ulcer),是指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軟組織潰爛和壞死[1]。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長期臥床休息,而且經常被迫采取半臥位,由于垂直壓力增大,大大增加患壓瘡的危險。因此,預防勝于治療,采取有效的措施是防范壓瘡的關鍵[2][3]。頑固心衰患者若頻繁翻身,會誘發心衰發作。本科室于2013年10月~2015年3月采用水凝膠敷貼外貼于患者受壓部位以延長翻身間隔時間,達到預防壓瘡目的,收到良好效果,現將方法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3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頑固心衰患者20例作為實驗組,皮膚受壓部位為骶尾部20處,足跟部14處,肩胛部15處,共49處。2012年4月~2013年9月收治的頑固心衰23例作為對照組,皮膚受壓部位骶尾部23處,足跟部11處,肩胛部14處,共48處。
1.2 壓瘡的危險評分,采用Braden 評估表(見附表1)得分≤14的患者入組,15~18 分提示輕度危險,13~14分提示中度危險,10~12分提示高度危險,9分以下提示極度危險。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每2小時翻身,體位左—中—右交替,受壓皮膚表面噴賽膚潤,并在表面輕輕按壓,保證床鋪平整干燥,使用軟墊保持體位[4]。實驗組采用在皮膚受壓部位用安多福消毒后,再予0.9%氯化鈉清洗,待干后外貼水凝膠敷貼,再在其上粘貼透明敷料,最后在四周用布膠布粘貼防止卷邊。中、高度危險每4h翻身一次,每次翻身后,如無心衰發作,以后間隔時間延長30min,但最長不應超過6h。敷貼由原來的淺藍色變淡黃色時更換,一般為7天。
1.4 療效評價標準:有否發生Ⅰ~Ⅳ期壓瘡,壓瘡的分期標準:使用美國“國家壓瘡顧問小組”(The 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NPUAP)壓瘡的分期標準。Ⅰ級:皮膚完整,出現指壓不變白的紅斑。Ⅱ級:表皮或真皮部分受損,臨床常表現為輕微潰瘍、水皰或淺表潰瘍;Ⅲ級:表皮或真皮全層受損達皮下組織,但尚未穿透筋膜及肌肉層;Ⅳ級:全層皮膚損害,涉及肌肉、骨頭,可達肌腱、關節囊,可伴竇道的形成。以及翻身間隔時間的比較、翻身后誘發心衰發作等指標作為評價標準。
2.1 壓瘡發生情況(見附表2)。
2.2 翻身間隔時間。對照組每2小時翻身1次,如前次翻身后引起心率大于140次/分、呼吸大于30次/分,下次暫停翻身1次。實驗組每4~6小時翻身1次。
2.3 翻身誘發心衰次數(見附表3)。

附表1 Braden評估表

附表2 壓瘡發生情況

附表3 翻身誘發心衰次數
3.1 壓瘡對頑固心衰患者的影響
3.1.1 頑固心衰患者為減少心肌耗氧量,被迫半坐臥位或端坐臥位,長時間不改變體位易造成壓瘡,一旦發生壓瘡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病情,延長病程,嚴重者可繼發感染引發敗血癥而危及生命[5]。因此,預防壓瘡發生是最經濟最直接的護理手段。
3.1.2 水凝膠敷貼在頑固心衰患者預防壓瘡的發生中作用顯著。附表2中,對照組發生壓瘡的數量、程度遠高于實驗組。
3.2 水凝膠敷貼用于頑固心衰患者壓瘡預防的效果分析
3.2.1 頑固心衰患者由于被迫半臥位或端坐臥位,最容易發生壓瘡的部位為骶尾部,其次為足跟部和肩胛部。壓瘡部位為相對缺氧干燥環境。實驗組采用的水凝膠敷貼外層是聚氨酯薄膜,起到防水防菌透氣作用,內層是一種三維結構的親水凝膠,含水量56%,能提供類似人體濕性組織環境,促進各種細胞的運動和組織的微循環,濕性環境更接近于人體的生理環境,能改變受壓皮膚氧分壓,形成閉合性相對低氧環境,改善局部組織供氧情況,改善組織循環。
3.2.2 水凝膠敷料還能有效地促進皮膚局部循環,減輕表面剪切力,其內層的親水凝膠可以緩沖局部皮膚表面壓力和摩擦力,因此,實驗組的患者受壓皮膚所受的壓強有效減少,受壓皮膚可由原來的翻身間隔時間2小時延長到6小時,患者被動活動減少,心臟耗氧減少。從附表3可見,由翻身誘發心衰的發生率對照組明顯高于實驗組。患者夜間翻身次數減少,睡眠質量得到提高,利于病情轉歸。
3.2.3 頑固心衰患者出汗較多,而且須在床上大小便,皮膚經常受到汗液、大小便等的刺激,減低了機體防御能力,水凝膠敷料可以保護皮膚免受汗液、大小便、皮屑等機體排泄物污染,有效地預防壓瘡形成。
3.2.4 水凝膠敷貼外觀透明,可以直接觀察,免去護士觀察皮膚須揭開敷料而使受壓部位暴露空氣中受細菌感染的影響,以及增加更換敷料次數。
3.2.5 水凝膠敷貼柔韌富有彈性,貼在受壓部位有類似水墊作用。水墊具有增大受壓面積,減少體表壓力,使受壓部位壓力分布均勻,受壓程度降低的作用,是較好的解壓工具。
3.2.6 水凝膠敷貼外敷于好發壓瘡的部位,實驗組患者護士只需為其每4~6小時翻身1次,無需涂抹賽膚潤及按摩骨突處,有利于減輕護士的工作強度和減少工作量。護士有更多的時間為患者做其他的護理。
壓瘡是對臥床患者威脅較大的臨床常見并發癥,其發生率是考核醫院護理質量的標準之一。頑固心衰患者采取半坐臥位或端坐臥位是有效治療手段之一,而長時間的被迫坐位使受壓皮膚包括骶尾部、足跟和肩胛部血液循環差,致使局部皮膚營養不良,壓瘡發生風險明顯增多。應用水凝膠敷貼外貼于患者的受壓皮膚,可以延長翻身間隔時間,減輕心肌耗氧量,減少心衰發生,利于患者病情轉歸,既減輕患者受疾病影響所受的痛苦,也減輕了護士的工作強度和減少工作量,是壓瘡預防的有效方法。同樣該法也適用于其他臥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