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漣
《十竹齋畫譜》瑣談
趙文漣
《十竹齋畫譜》始印于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為彩色套印本,它包含了書畫譜、竹譜、石譜、墨華譜、翎毛譜、蘭譜、梅譜、果譜等,共八譜十六冊,是一部絕妙的繪畫教科書。
這套畫譜對后世影響巨大,乃至于近鄰日本的浮世繪,無論是在繪畫藝術層面還是印制技術層面都能看到它的影子,著名美術史學者王伯敏先生曾評價“十竹齋佳制,畫刻印三絕”。在石板印刷技術還未被引進的當時,《十竹齋畫譜》的問世無疑代表了當時彩色印刷技術的最高水平。這套畫譜是由明代后期著名的私人出版家胡正言主持印制完成的,胡正言(1584—1674),出生于安徽休寧,字曰從,別號十竹主人、默庵老人。胡正言31歲后就到南京居住,在風景秀麗的雞籠山附近專心做刻書、藏書的事,他經歷了明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和清順治、康熙共六代。由于他酷愛竹子,在住所院內種竹子十多棵,這也是其齋號“十竹齋”的來歷。胡正言精于六書、篆刻、字畫,博學多才,喜愛藏書、刻書,還能自制紙墨用于揮灑,雅好尤多。他的一生著述和印本頗豐,有《印存初集》《胡氏篆草》《印存玄覽》《詞林紀事》《六書正訛》《牌統孚玉》《千文六書統要》《詩譚》等。在印刷品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這兩套作品代表了他對木板彩色套印技術獨到的見解及對印制流程的精湛把握,也奠定了胡正言在中國印刷史上的重要地位。
胡正言所輯的《十竹齋畫譜》基本上都是用饾版制作法來完成的。由于畫面的復雜程度不同,在刻制畫版的時候少則需要十幾塊木板,多的時候則需要一千多塊木板。因為這么多雕刻有紋樣的小木塊堆砌起來就像饾饤一樣,所以被稱為饾版法,首先將彩色畫稿根據色彩的不同而區分開,接著用大小不一的木塊把不同的顏色按形狀都一一刻下來,然后按順序逐漸套印或疊印,最后才能形成完整的畫面。從這可以看出這種印刷過程是極其復雜與煩瑣的。從中國版畫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木刻彩印技術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木版畫藝術已經到了相當成熟的時期,而以明代成就最高,彩色套印版畫作品的存世量也是最大的,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這套畫譜的完成過程也是比較漫長的,從《書畫譜》的序文可以看到,醒天居士作序的時間是崇禎六年(1633),這也是序文出現最晚的時間,天啟初年胡正言就專注于版畫套印技術的研究,并將研制的稿本分批刊出,到了崇禎六年(1633)才將全套《十竹齋畫譜》完成。胡正言不僅是一位修養全面的書畫家,他還對雕刻很有研究,對印刷也頗有見解,并有自己獨到的想法與認識,再加上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這就為這套畫譜的順利完成提供了較好的條件與保障。為了完成這部《畫譜》,胡正言費盡心血、殫精竭慮,聚集了當時最頂尖的畫工與刻工,慢工出細活,畫譜印制工作歷十余年之久。因為饾版技術規格比較高,分版、刻版、對版、著色、印刷都不容得絲毫差錯。所以在付印前他都要對每一道工序親自加以檢驗,以保證印制工作的順利進行,確保了《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最終成品的質量。
《十竹齋畫譜》不僅是印刷史概念上的出版物,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畫譜的意義也是巨大的,其影響不容小覷,清代李漁等人編輯印刷的《芥子園畫傳》的面世就是受到了它的啟發。《十竹齋畫譜》刻繪精良、色彩鮮艷明麗而又變化微妙,基本能夠還原原畫面貌,既可以單獨作為藝術品供人欣賞,又可作為范本供人臨習,對花鳥畫的普及與推廣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其印制、刻繪技術在那個時代已達最高水平。畫譜刊后不久就引起廣泛的注意,該畫譜從明末清初至今,不斷有人仿刻,所以版本甚多,且不乏精優之作,比較和研究不同版本的《十竹齋畫譜》是了解其精髓的重要環節,也是全面發掘畫譜意義和價值的關鍵,眾多版本中以光緒五年(1879)校經山房翻刻本最為經典。這本署有“海陽胡曰從摹古、江寧張學畊重校”字樣,所刻字跡大概的意思是《十竹齋書畫譜》在海內外盛行,是后學者研究書畫藝術的橋梁。《十竹齋畫譜》的原版由于時間久遠已經有些不清晰,后來由于芥子園主人的翻刻才得以流傳至今,但是原刻本破損漫漶,導致復刻版缺失了一些神韻,感到有些遺憾。現在非常幸運地購到原譜,重新加以考訂,利用當時的工具,按照以前的程序復制完成。特別強調的是其中的《翎毛譜》《墨華譜》《石譜》的翻刻者醒天居士書于十竹齋,卻被改為“癸未年小陽上弦前二日蘭溪居士書于十竹齋”,其中的蘭溪居士所指何人還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
傅惜華先生是最早界定《十竹齋畫譜》版本的大家,他認為明代天啟初年十竹齋胡正言原刊初印是原版,清初的彩色套印本、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刊本、清乾隆年間重刊本、清嘉慶二十二年芥子園重刊本、清道光年間重刊本和清光緒五年元和邱氏重刊本也是胡氏彩色套印本,此外還有其他民間翻刻本。由此看來,在傅惜華研究的版本中,明清的原版及重刊本基本都是胡氏版本。美國學者羅伯特·潘納研究了《十竹齋畫譜》的初刻本、1643年本及其他晚期版本,在他的文章《十竹齋的早期版本》中對美國所藏《十竹齋畫譜》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從多個層面比較分析了美國波士頓、佛格美術館等一些地方的藏本,他發現《十竹齋畫譜》中最初的一首題畫詩的時間是1619年,翎毛部分序言時間是天啟七年(1627),總序言是崇禎六年(1633),因此他認為這套畫譜用了14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并根據插圖上的印章了解到有40位文人畫家參與了畫譜的繪制工作。
《十竹齋畫譜》流傳下來意義重大,在木版水印的一系列技術層面如雕刻饾版、套色印刷等方面積累了許多的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突破。直到今天,木版水印技術流程的程序與分工,也是在胡氏木版水印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的。在胡氏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書坊主和官方出版機構采用饾版套印書籍,如清初《芥子園畫傳》分版套印即效仿胡氏木刻版本,成就顯著。清宮廷內殿版畫冊、民間年畫也陸續采納了胡氏版畫印刷技法,《十竹齋畫譜》的印制技藝水平已達到相當高度,其中最核心的兩大發明是拱花與饾版,這種技術對當時的日本浮世繪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無論構圖、設色、刻板、創作等各個階段。這個時期浮世繪正處于發展階段,18世紀前半葉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木板多層套色版畫,十竹齋使用的拱花與饾版技術代表了木版套印的最高水平,它精湛的技藝使江戶和大阪的浮世繪制作藝人眼界大開。對整個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才最終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日本浮世繪木版畫。
《十竹齋畫譜》嚴謹精致、技藝精湛,早已名滿天下,也備受臺灣同胞的推崇與喜愛。在臺灣“中央圖書館”珍藏有崇禎十七年(1644)“胡氏十竹齋出版彩色蝴蝶裝套印本”,每譜中畫作大約有40幅,都配有題詞和題畫詩,1995年臺灣郵政以這套《十竹齋畫譜》版畫作為主要形式,精選印制成郵票公開發行,深受人們的喜愛。大英博物館藏有的迄今已知最早,可能也是水平最高的木版水印套色版畫作品就是胡正言的《十竹齋畫譜》。上海書畫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十竹齋畫譜》曾于1989年榮獲6年一度的萊比錫國際圖書藝術博覽會最高獎——國家大獎,在1989年9月獲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1991年9月又獲首屆中國優秀美術圖書獎銀獎,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十竹齋畫譜》深受歡迎的程度。
1.十竹齋畫譜,好搜百科
2.霍艷芳,《十竹齋書畫譜》多維探究《圖書情報工作》2010年9月,54卷17期
3.吉人,《十竹齋畫譜》欣賞,印刷雜志,1995年4期
4.陳艷,淺析《十竹齋書畫譜》對日本版畫的影響,《戲劇之家》2015年11月
5.陳紅彥,《十竹齋書畫譜》,《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8月
6.章宏偉,《胡正言生平及其“ 版”“拱花”技術》,《美術研究》2013年3月
7.劉越,《十竹齋書畫譜》研究回顧,《文藝爭鳴》,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