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源
最近,一則《“虎媽”每晚微信視頻查崗大二女兒》的新聞引發了許多網友的關注和熱議。某高校大二女生小李自上大學以來,其母親馬女士要求她每晚十點半之前必須回宿舍,并且每天都要微信視頻“查崗”,讓小李把攝像頭對準床位給她看一看才放心。小李對此深感無奈,表示自己已是成年人,希望能有個人空間,更何況有時學校有活動,無法保證每晚都雷打不動地準時回宿舍。對于女兒的反感,馬女士也很委屈,她表示自己之所以這樣做,首先是覺得現在社會環境復雜,每晚確認女兒準時回了寢室才放心,其次也是想和女兒多些交流,女兒怎么就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呢?
據調查資料顯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獨生子女到外地求學、求職,隨著年輕人“離巢”現象的不斷增加,他們的父母便提前進入“空巢”家庭行列,這些父母的年齡大都為四五十歲,被稱為“中年空巢”。和傳統意義上的“老年空巢”相比,“中年空巢”的父母感受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空虛和對親情的失落,有些人產生孤獨、焦慮等不良情緒,引發情感和心理危機,嚴重的會形成心理疾病,影響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還有的影響到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的和諧。
不少中年空巢父母表示,自從有了孩子,一切便以孩子為重心。尤其是母親,更是給予孩子生活、學習、交往等各方面的密切關注,生活完全圍繞孩子轉,在情感上形成了對孩子的依賴,孩子在身邊,便感到很安心。現在孩子去了外地,家里一下子變得冷清,自己的心也仿佛被掏空了,生活失去了目標,整個人便陷入這種突如其來的孤獨中不能自拔,每天就想著孩子在外面不知道過得怎么樣;最開心的事就是和孩子在網上視頻聊天。但是,過度的關注很容易使孩子厭煩,同時又容易使其產生內疚心理,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父母走出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困擾。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分離期,如分床、上學、結婚成家等。作為家長,尤其是母親,要正確認識生命周期及生理規律,接受孩子的成長,培養分離意識,克制情緒,調整情感寄托,轉移關注點,不要讓自己的“愛”給孩子帶去壓力,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壓縮他們的自主成長空間。
對于剛剛步入中年空巢的家庭來說,孩子離家后注定會帶走往日的一些快樂和生機,有一些不適應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不能及時調整,這種空巢焦慮持續時間太長或者太嚴重,就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危機癥狀,有的甚至會引發夫妻間的情感危機。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是夫妻共同關注的焦點,也是夫妻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同時由于孩子的存在,夫妻之間的一些矛盾可以暫時淡化或隱藏。但當孩子離開家后,沒有了共同的話題,夫妻交流減少,一些矛盾便顯現出來。
心理專家建議,對中年空巢的父母而言,家庭生活結構的變化也意味著人生調整的契機,只要積極面對、主動進行心理調適,一般都能從空巢焦慮的情緒中走出來,適應新的生活。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要盡量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開,要開始新的“學習”,關注工作樂趣和生活樂趣,培養積極的興趣愛好,找回屬于自己的新的生活模式。
其次,要關注夫妻感情,學會多溝通交流,將情感重新分配,注意互相關心,提高婚姻滿意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對中年空巢的不適感一般會高于男性,這是因為在中年階段,男性的事業一般正處于高峰期,而女性則不然,有的中年女性還面臨著更年期,這也就要求中年空巢家庭的丈夫要對妻子給予更多的體貼和安慰,幫助她們走出焦慮。
再次,要將生活重心從小家庭中分散出去,建立自己的交際圈子,通過和朋友的交流來充實生活。閑暇時間不要總是宅在家里遐想關于孩子的事情,當感覺自己情緒不佳時,可以主動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體育鍛煉等。
如果焦慮情緒比較嚴重,感覺自己難以進行有效的心理調適,要及時求助于心理醫生,進行專門的心理輔導或心理干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