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保護膝關節要減少身體負重,但增加骨質密度又要多做有阻力的負重運動,關節及骨質保養,會不會有沖突?醫師表示,只要關節沒有發炎腫痛,運動仍是膝關節保養及強化骨質密度的最有效方法。做對運動,就能兩全其美。
給年長者的建議
關節炎急性發作期,負重運動確實會拉扯及加重韌帶的支撐負擔,上下樓梯、爬山、深蹲等運動,可能使關節磨損情況加劇。但是,關節炎急性期過后仍要多運動。關節發炎期間雖應減少膝蓋負荷,但等到關節不痛、癥狀改善時,預防關節炎再度發作,最好的方法仍是運動,通過強化大腿股四頭肌、訓練背腹肌的全身核心肌群,可減少關節磨損破壞。
另外,運動類型多元,不建議大家一想到運動就去跑步或隨興運動。配合循序漸進的專業運動方法,才能保護關節,預防運動傷害。
初級運動:訓練股四頭肌 建議從訓練股四頭肌做起,一開始坐在椅子上將腿伸直,讓腳趾往身體方向用力,熟練后可慢慢增加腳踝負重,如在小腿部綁鉛塊或沙袋,來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椅子可支撐大腿重量,避免膝蓋負重,同時訓練股四頭肌。至于背腹肌訓練,可做皮拉提斯或熱瑜伽。
進階運動:單車、水中走路 民眾熟練后可做進階版運動,如騎腳踏車,在水中游泳、走路等,都是很好的關節復健運動。腳踏車椅墊能分擔身體重量,避免膝蓋負荷過重,又有運動的好處;游泳和水中走路可利用浮力減輕關節負荷。運動能讓身體制造潤滑物質,增加關節潤滑作用。
強度運動:深蹲、快走、跑步 鍛煉一段時間后,若要增加運動強度,可做膝關節使用較多的半蹲、深蹲,最后才是快走、慢跑及跑步。
給年輕人的建議
骨關節從25歲開始退化,體能與關節組織逐漸走下坡,平時完全不運動的人,關節退化速度更快。因此,運動是必不可少的。但也要注意一些運動會損傷關節,應當警惕。
長跑頻繁,關節磨損快 運動有助關節組織潤滑物質生成,不過,部分年輕人喜歡從事劇烈運動,像是周周去跑馬拉松,或平時沒熱身練習,卻直接跑半馬(21公里)或全馬拉松,容易造成關節傷害。運動醫學研究發現,經常參加極地運動或跑半/全程馬拉松,確實可能造成身體磨損,尤其跑后若沒讓身體好好休息復原,長期下來容易軟骨退化、長骨刺、關節疼痛。
重量訓練,先強化關節 建議年輕人從事激烈運動時須謹記肌肉群運動三要素,也就是肌力、耐力及柔軟度,平時不妨透過重量訓練、有氧運動及伸展、拉筋操等,強化關節、增進骨質密度。俗話說“用進廢退”,機械性運動可促進軟骨細胞的生成與強化,經常運動對軟骨有幫助,愈年輕開始做愈好,軟骨細胞就像骨頭與肌肉、骨密度一樣,愈運動就會愈強壯。
中年以后,護具不可少 40歲以后身體新陳代謝變慢,軟骨磨損速度會比生成速度還快。因此,運動前需衡量自身狀況,并找專業醫師評估、開立處方,有問題先治療,等到癥狀改善再來訓練肌力。必要時用護膝或護腰等護具,循序漸進運動。
跳躍動作預防骨質流失
相對于關節,骨質雖不像關節軟骨一樣從25歲就開始走下坡路,但女性在更年期停經前后,骨質流失速度會像溜滑梯一樣飛快。女性35歲骨密度會達到最高峰,之后每年以1%的速度流失,40~50歲每年流失2%,50歲停經以后骨質流失速度高達3%~10%。調查發現,35歲以上女性約八成都有骨質流失問題。跳躍動作可增加骨密度。跑步、打球、身體負重及肌腱拉扯等動作,皆可增加骨質密度。骨質疏松患者不宜做太激烈的負重運動,建議平地舉啞鈴或利用身體重量微蹲、單腳金雞獨立等,這些訓練也跟關節預防運動一樣需循序漸進,且應有專業人員監督指導,等到身體訓練到一定程度,再從事戶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