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兵 婁元菊 宋西俊(廣東省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 江門529000)
?
利培酮與氨磺必利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感覺門控P50的影響分析
陳善兵婁元菊宋西俊(廣東省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江門529000)
摘要:目的:探討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分別應用利培酮與氨磺必利治療對感覺門控P50的影響及治療安全性。方法:從我院2012 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選取88例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兩組,其中接受利培酮治療44例為A組,接受氨磺必利治療44例為B組,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情況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結果:兩組治療前P50測量指標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有明顯改善(P<0.05),但兩組治療后P50測量指標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便秘、焦慮發生率明顯較B組高(P<0.05),B組震顫、靜坐不能發生率明顯較A組高(P<0.05)。結論:利培酮與氨磺必利兩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均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感覺門控P50缺陷有一定改善作用,具有相似治療效果,但兩種藥物不良反應差異較大,在臨床治療中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藥物。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感覺門控P50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臨床療效
精神分裂癥屬重性精神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見于青壯年人群,臨床表現較為復雜,隨病程遷延,可反復發作,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現精神殘疾,不僅影響生活質量,也對其家庭造成嚴重負擔,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療。感覺門控(sensory gating,SG)是大腦抑制功能的一種反映,研究發現[1],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感覺門控P50缺陷是最為可靠及明顯的特征,因此其改善情況可直接反映治療效果。本研究通過對比,探討了利培酮與氨磺必利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感覺門控P50的影響,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從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選取88例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兩組。A組44例,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19~47歲,平均年齡(25.8±3.1)歲,病程1~29個月,平均病程(14.3±2.1)個月。B組44例,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25.4±3.3)歲,病程1~27個月,平均病程(14.5±2.3)個月。兩組年齡、性別及病程分布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者[2];首次發病者;PANSS評分>60分者;無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史者。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顱腦器質性病變者。
1.2方法:A組患者給予利培酮(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52330)治療,初始劑量0.5mg/d,根據患者情況,在7d內增至4mg/d,最大劑量不超過6mg/d,B組患者給予氨磺必利(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113231)治療,初始劑量200mg/d,口服3d后,2~3d對劑量進行一次增加,每次增加100~200mg/d,最大劑量為800mg/d。兩組均在治療12周后觀察療效。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治療前后感覺門控P50缺陷改善情況,P50實驗模式為聽覺條件刺激(S1)-測試刺激(S2)模式,主要測量指標為S1波幅與S2波幅。同時觀察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采用TESS(副反應量表)[3]進行評價。
1.4統計學方法:采集數據通過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聽覺P50抑制指標:兩組治療前S1、S2波幅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有明顯改善(P<0.05),但組間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感覺門控P50抑制指標對比(±s,μV)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感覺門控P50抑制指標對比(±s,μV)
注:同治療前對比,*P<0.05。
?
2.2不良反應:A組便秘、焦慮發生率明顯較B組高;B組震顫、靜坐不能發生率明顯較A組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精神分裂癥是指由一組癥狀群組成的臨床綜合征,作為一種多因素引發的疾病,能造成患者感、知覺,思維及情感障礙等,對生活質量具有較大影響。對于首發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為主,利培酮為苯丙異噁唑衍生物,屬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該藥物與多巴胺D2受體與5-HT2受體具有較高親和力,可同α1受體結合,可對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進行有效改善。氨磺必利是甲苯酰胺類藥物,可選擇性對多巴胺D2與D3受體產生拮抗作用,藥物在進入機體后,同突觸前多巴胺受體結合,對突觸間隙的多巴胺濃度產生增加作用,從而提高患者額前皮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傳遞能力,研究發現[4],該藥物對于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也有改善效果。有學者[5]對利培酮與氨磺必利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總體療效相當,但后者對陰性癥狀的改善作用優于前者。
感覺門控P50作為反映精神分裂癥腦抑制功能的生物學候選標記,一直是臨床研究熱點,較多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P50抑制損害,國外有學者通過觀察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有條件刺激誘發的P50潛伏期,波幅均小于健康人員,證實了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感覺過濾功能異常[6]。近年來,關于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感覺門控P50影響的研究不斷深入,較多學者認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能對感覺門控P50功能進行改善[7]。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S1、S2波幅均有明顯改變(P<0.05),提示利培酮與氨磺必利均對感覺門控P50缺陷進行糾正。
安全性方面,利培酮的不良反應發生,主要是同劑量相關的錐體外系癥狀,可出現焦慮、頭暈、嗜睡、消化不良及便秘等,不良反應癥狀較輕。相關報道指出,氨磺必利主要不良反應包括震顫、嗜睡、靜坐不能等,無嚴重反應,動物研究也發現兩種藥物無致突變、致癌及致畸作用,具有較高安全性。本研究中,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有較大差異(P<0.05),與相關報道相符。因此有學者表示[8],在對首發精神分裂癥進行治療時,需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及身體狀況,選擇治療藥物,減少治療痛苦,提高患者依從性。
綜上所述,在首發精神分裂癥治療中應用利培酮與氨磺必利,均可獲得較好療效,能改善感覺門控P50缺陷,安全性較高,但兩種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具有較大差異,因此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用藥。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研究時間較短,還需大樣本前瞻性研究對該結果予以證實。
參考文獻
[1]黃楠,陸崢,盛建華,等.3種抗精神病藥治療首發精神分裂患者療效的6個月隨訪[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3,23(1):1-4.
[2]李喆,鄧偉,林鄞,等.缺陷型及非缺陷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聽覺感覺門控P50的對照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3,39(4):218-223.
[3]吳榮琴,宋立升,呂堅,等.首發未服藥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驚跳反射弱刺激抑制和P50檢測[J].中華醫學雜志,2015,95(11):823-826.
[4]王俊清,葉蘭仙,許崇濤,等.首發精神分裂癥的P50感覺門控與臨床癥狀的關系[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0,36(10):607-611.
[5]王俊清,葉蘭仙,許崇濤,等.奧氮平、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P50感覺門控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1):24-26.
[6]劉登堂,卓愷明,宋振華,等.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感覺門控P50缺陷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 (12):1525-1529.
[7]楊貴剛,譚云龍,楊甫德,等.利培酮治療對急性未服藥精神分裂癥患者P50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4):265-269.
[8]楊曉敏,張紅霞,王慧芳,等.利培酮、奧氮平和喹硫平治療未服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和不良反應:1年自然觀察研究[J].上海精神醫學,2011,23(3):137-147.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1-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