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應用型人才的視角,對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與實踐效果進行分析總結,探索適時實用的藝術設計專業授課形式的具體方法和類型,為現代語境中的設計實踐、設計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鋪墊理論、實踐的基礎。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獨立學院 藝術設計專業 專業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C-0171-02
藝術設計作為獨立學院學科專業中的一部分,其具體的教學實驗被賦予一定的開拓責任和引領義務。縱覽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計劃設置,專業大綱與課程教學在實踐中各自扮演著不同的重要角色。當下,藝術設計課程教育正從學術型模式的象牙塔中掙脫出來,步入重視技能訓練、走實踐性與應用性并重、融合各領域學科知識、培養為社會所需的應用型設計人才的道路。
就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而言,在當下的語境中,意味著以嶄新的思維模式,探索著實操技能與抽象理論并重、整合資源與模糊邊界共舉、校辦工場與公司企業聯合的新舉措,通過不同的專業教學模塊和學科實驗手段為學生構建起多維度的專業知識體系,著力鑄造出設計實踐能力、團隊協作精神雙出色的設計及管理專才。21世紀的中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勢頭,藝術設計迎來了迅猛的發展契機,專業學科在完成自身形態擴張的同時,學科知識的內涵和外延亦在向相關領域延伸與拓展,研究方法和觀察視角在發生改變的同時為藝術設計專業跨界進入更多未知領域解讀社會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這樣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即是專業教育面臨的轉型與改革。面對被重新解構了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獨立學院如何適應全新社會文化與經濟技術語境,調整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規格與方向,需要一個完全系統的理論定義。
一、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改革方向
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在新的形式之下如何適應人才培養模式的結構性變化,對傳統的專業課程設置有效改革是捕捉機遇、迎接挑戰的最好方法。從學術型人才培養到技能型培訓為中心的藝術設計教學,歷經十幾年的輾轉發展,未來將以什么樣的姿態向世人展現其發展的方向,是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思考和關注的重點。
藝術設計作為第三類學科的人類文明,應整合與重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知識經驗和教學規律,對人文世界進行再創造與深入研究,實現最終學科專業的原創性、移情性、適度性的價值取向,以適應新形勢下藝術設計專業學科更為遠大的發展愿景和廣闊的專業視野。藝術設計教育兼具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普遍規律,是誘發專業設計學生樹立起等量價值體系、學科文化,評價傳播現象研究、訓練實驗所產生的領域內知識的最佳途徑。
針對當下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需求內質的轉變,應及時評估設計師專業知識結構培養的現實要求,適時調整學科專業的教學大綱,嘗試和探索藝術設計教學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倡導以學生為教育核心的育人理念,充分運用多樣、綜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培養藝術設計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尤其重點鑄造學生準整體、非語言的藝術設計思考和交流能力,形成模塊化、符號化組合思維方式的認知發展。新的專業學科構架擬對如下數項內容進行探研式的細化改造,在完善本科素質教育基礎構想的前提下,深化獨立學院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舉措。
首先,突出應用型本科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特點,將四年制的本科學習改革為“3+1”的辦學模式,要求設計專業學生在前三年完成本科專業教學的學習計劃,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專業技能,最后一學年以準企業員工的身份進入公司實習,調動校企雙方的不同資源,專業教師負責設計學生理論知識的教育輔導,公司技術人員則直接指導實習學生的實際項目操作,要求學生按規范要求完成企業具體的設計任務。既達到了專業實習的教學目的,又實現了進崗預分配的隱性構思,為學生畢業就業搶占了先機。同時糅合了學校與用人單位對學生后期學習與工作管理之間的隔閡。
其次,適當壓縮四年本科教學中的專業必修學分數量,盡量拓展專業選修課程的學科門類和專業學分,給予學生更多的實用性課程的學習選擇,擴展學生專業學習的自由疆域,嘗試為實現藝術設計專業學科跨專業整合教學提供一個突破傳統學科專業桎梏的學術環境。這一教學改革的嘗試,宗旨是為了加大學生綜合學科知識的跨度,消除不同專業學科之間的傳統隔閡,通過對專業邊緣學科知識的補足,最大限度地促進藝術設計本科教學最重要的技能訓練環節的學習掌握。擴展知識學習的層面,不等于放棄專業訓練的重點,淡化學科知識邊界追求的是質量根本提升和邊緣體積的厚度加成,實現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教學畢業學生在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語境之中能尋找到自己的合法身份描述與職場生涯定義。
最后,具體落實校外藝術設計實訓基地、成立校內實景式模擬設計公司,為學生量身定做成套的藝術設計實驗性教學板塊,積極與校外各設計裝飾企業聯合共建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性訓練基地,為學生設計操作和實習就業提供良好的實訓平臺,促進學科專業教學的改革創新。同時,在校內建立中小型的模擬設計公司,完善“模擬企業”內部各個組織部門機構,組建相對穩定的學生實習設計師隊伍,形成實戰式的運作管理機制,面向社會、服務校園,積極參與和完成社會、學校各項專業設計任務,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更好、提前地適應未來即將面對的市場就業競爭環境。
上述三個方向性改革的最終目的,主要還是從成就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學科品牌與特色的角度出發,通過系列探索和協調專業改革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讓學生在實踐教學改革的真實體驗中理解藝術設計創新思維的多元化維度,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領導才能,實現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實質性回歸。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各種藝術設計專業實踐及競賽活動,以改革后的優異學科成績宣傳院系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實力,聯合行業協會組織籌辦以學院為龍頭的相應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競賽,同時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抓好藝術設計專業的重點和特色建設,打造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品牌。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分析與探討
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時代挑戰,藝術設計專業需要構筑起全新的專業課程實驗教學生態圈予以應對,課堂專業教學、創新思維實踐、社會交流合作三位一體的微觀教學層面鏈接起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在新的藝術設計課堂教學——這一傳統的核心樞紐,設計了由“專業特色課程+項目實踐課程+專業學術報告”等諸多教學因子構建的課堂教育體系;而在另外一個技能培養環節層面,“校外實習基地+企業贊助課程+校內實訓工場”共同打造著專業學生實踐和創新的社會生存能力。上述兩個課程改革的聯合共建,極大地賦予學生新的專業知識的認知維度和實踐體驗,在現實的教學實踐當中,有效地整合了認知性學習和社會性學習,從而使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在當下深化改革課程體系的語境中,真正實現在強化專業技能學習的基礎之上實現應用型人才跨學科綜合能力的有效培養,通過“系列設計競賽+院校交流+企業頂崗+跨學科公共課程修習”,拓展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科視野和社會認知視角,為培養社會需要的設計實踐型、專業管理型人才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形成院系學科專業獨具個性特征的豐富多彩的知識傳授模式。
第一,構建公司企業、專業院校、行業團體產、學、研一體的辦學體系。在當下藝術設計社會需求與市場迅猛發展的大好形勢下,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應積極探索整合社會各公司企業的人才需求、工藝操作、項目實踐及學院課堂理論教學上的優勢,創造“工讀交替,預就業”的實景辦學模式。
第二,整合校外專業學術資源,在跨文化知識領域中擴展藝術設計教育的專業視野。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由于自身教學資源的制約,無法形成有序的專業學術體系,借助校外教授、行業學者、企業專家共同構建臨時性的學術組織,并將這些教學資源納入專業教學的課程大綱之中,除了根據時事發展不定期舉辦緊扣專業學習的各種類型的學術講座外,每個學年定期組織教授、學者、專家、教師參加教學大綱探討、專業聯合備課、特色課題商議、參與共同授課等教學活動,利用先進的網絡數字系統分析,對實踐性教學的成效進行跟蹤監控,落實發展過程當中的實效與成果。
第三,緊跟現實社會發展形式,系統整合各門類、跨學科的知識系統,研究和探索藝術設計專業創新發展的新思路。新的專業教學計劃,強調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深刻性和社會實用性,講究多門類知識的融合互補,增設部分與藝術設計專業工作關系密切的學科知識,諸如設計營銷學、建筑風水學、營銷合同知識、裝飾施工監理;設計美學、中外建筑史、中外設計史、文案寫作等。通過選修課程的改變,拓展學生的專業學科知識層面,突破傳統技術技能訓練模式人才成就的狹隘性,使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更加健康、飽滿。當今藝術設計選題更多集中在設計的可持續性、設計的融合性及設計的地域民族性等前沿領域,設計關注社會焦點問題、設計關注民族文化問題、設計甚至關注到人類歷史文明的未來發展問題,藝術設計教育只有回歸到社會創新的核心價值坐標上,格羅佩斯的設計理想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實在意義,才能為今天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創造出全新的育人路徑。
第四,切實加強院校與社會企業間對藝術設計實踐教學及專業理論的聯合研討,融合公司企業在具體生產實踐中的項目經驗及院校專業知識理論教育傳統的前瞻優勢,真正實現社會資源同院校知識的互為補充,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需的產、學、研結合的互動轉化。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聯合國內各裝飾企業、廣告公司、家具工廠參與進行項目課題的合作教學,在具體的項目實踐過程中,學生既能得到拓展專業視野的機會,更為寶貴的是收獲與專業設計師、項目經理、文案策劃人員合作工作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劉吉民,慕軍.設計管理 創領未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基金項目】2013年度廣西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3JGA438)
【作者簡介】張少華(1961— ),男,湖南益陽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廣西藝術學院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教師。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