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恩澤(晶蘇傳媒,南京210019)
?
供需兩側相向而行方能激活市場
◎ 蔡恩澤(晶蘇傳媒,南京210019)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供需雙方就像兩個巴掌,要相向合擊才能拍出市場繁榮之聲。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但要是兩個巴掌相背而動,也同樣拍不響,只有兩個巴掌相向而動才能拍得響,才能在容納萬人的大會堂里出現山呼海嘯般的掌聲效果。這個淺顯的生活常識卻蘊藏著博大精深的經濟學原理。
眼下熱議的供給側改革,就像一個巴掌,要激活市場,光有供方的改革積極性,而另一個巴掌需方仍然“波瀾不驚”,沒有一點改革動靜,那么,供給側改革就是一廂情愿,市場還會不溫不火。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走的是一條粗放式外延增長的路子。政府利用投資、外貿、消費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并通過增加政府投資、實行出口退稅、刺激國內消費等手段,確保經濟增長速度不會放緩。但眼下,擴大需求帶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正在日益遞降,無論是政府投資還是外貿出口抑或刺激消費,政策發力都已過頭,很難再有作為,促進經濟快速增長陷入停滯狀態。
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1-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9718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2%,同比增幅下降 5.6個百分點;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為22.08萬億元,同比下降7.8%,且進口、出口呈雙降,去年全年外貿負增長已成定局;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2296億元,同比增長10.6%,同比增幅下降 1.4個百分點。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市場需求側確實出了問題,但需求不足僅是表象,供需錯配才是實質性問題,因而要轉向,需要著手從供給端改革,來激活市場。但不能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一窩風地快馬加鞭搞供給側改革,而把需求側改革晾在一邊。雙方必須同步,且相向而行,才能重新點燃市場激情。
供需雙方相向而行,就是要兩端發力,不要“一頭熱一頭冷”,要設法將供給側的四大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創新與需求側的三駕馬車——投資、外貿、消費親密有機地對接起來,形成新的市場魅力。比如,現在我國國人一窩蜂地到國外掃貨,大包小包地購物,就連日本的馬桶蓋也成了搶手貨。要把這部分購買力轉化為內需,就要在供給和需求兩個側面同時發力。
就供給側而言,要加大消費新品開發。現在人們都說內需不旺,庫存積壓嚴重,其實是產品結構出了問題,犯了計劃經濟年代的老毛病,經濟學上叫“路徑依賴”,只埋頭生產,不抬頭看市場。過去幾十年,國家層面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體為主的供給體系,即大眾式供給價格體系,沒有及時跟上國內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而變化了的消費結構。有目共睹的是,同一件產品出口的品質就高一些,賣給國內的品質就差一些,迫使很多中等收入群體出國買“中國制造”。在企業層面,有的是缺少高素質的勞動力,難以適應新技術潮流;有的是融資能力差,“腰眼無銅”,一錢逼倒英雄漢,無法加大研發;有的是技術老舊,產品難以出新;還有的是沒有創新能力,因循守舊,或只是復制別人的技術,產品雷同化現象嚴重,就只有靠打價格戰維持營銷,結果是虧本賺吆喝。如果企業下功夫提高員工素質,拓寬融資渠道,加強技術研發,發揮創新精神,研發出當下消費者最渴求的產品打入市場,并與全球同類產品比肩而立,國人怎會舍近求遠,既勞神,又費力氣,跑到國外去搶購呢?同時,需求側也要同步跟上。必須引導消費者克服“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老眼光,不出國門就能買到心儀的物件,何必非得要出國購物?可見,供需兩側相向而行,就能開辟市場新天地,經濟增長也就有了源頭活水。
供需相向而行,就是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很多時候人們做事往往是注重了一頭兒,又會忽視另一頭兒。如果供給側改革風生水起,而需求側改革卻不見彩虹,供需還會錯配。眼下電動汽車就是遭遇了這種尷尬,幾年前電動車生產大躍進,2007-2008年,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達到3400家,而到了2014 年底,經過復查與驗收,只剩下不到1200家,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只有393家。電動車產業原本是一個新興產業、朝陽產業,但大伙一哄而上,結果產能過剩,大浪淘沙,生產企業經歷了無情洗牌。這也是過份強調市場需求而造成的惡果。現在要重新審視電動車產業,就要將供需兩側“擺平”。
供需相向而行,就要在政策配套上相互協調,避免“撞車”。眼下,簡政放權,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都是供給側改革的政策,都是在放手讓企業家去創新,那么需求側的改革政策也應遙相呼應。在去年年底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抓住關鍵點、打好殲滅戰。要化解房地產庫存,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這其中就是在需求側出臺的改革政策。而保持有效投資力度,著力補齊短板,則是需求側改革的重點。
(作者為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