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211300)王蘭云
腫脹是創傷性疾病的主要癥狀,四肢骨折手術后出現肢體腫脹長時間不消在臨床上極為多見,其部位多發生在上肢的肘關節以下、下肢的小腿和足踝部。本研究探討了對四肢骨折術后患者采取了功能鍛煉護理干預措施,在預防肢體腫脹發生及消腫時間方面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41.23士5.6)歲。按照隨機數字表將6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兩組年齡、性別和疾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對照組給予常規肢體預防護理措施,如健康宣教、術后加壓包扎、冰敷及應用消腫、抗滲出的藥物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術后采取功能鍛煉。
1.2 功能鍛煉方法 術后第1天在患者耐受良好的情況下即開始實施功能鍛煉。由研究者協助患者行患肢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遠端關節的活動,下肢手術可行股四頭肌收縮運動如直腿抬高或壓腿,每次保持肌肉收縮15次,每組15次,每人做6組,隨患者病情恢復程度逐漸遞增運動量。術后第2天開始進行持續被動鍛煉,在1~2min內完成1次屈伸活動,早期從小于30度的角度開始,30min/次,2次/d,根據患者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循序漸進增加鍛煉的角度。持續被動鍛煉可以改善骨折早期出現的血液流變性異常和微循環障礙,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減輕肢體腫脹,緩解骨折損傷或手術后的疼痛,改善并保持傷肢關節的靈活性。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肢體腫脹發生率和消腫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術后發生肢體腫脹5例(16.7%),觀察組發生肢體腫脹2例(6.7%),對照組平均消腫時間為(4.28±2.59)天,觀察組平均消腫時間為(3.04±1.13)天,兩組術后肢體腫脹發生率和消腫時間比較,觀察組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機體遭受創傷之后由于疼痛,反射性造成肌肉痙攣,導致靜脈及淋巴管瘀滯,回流障礙,造成其管壁擴張,通透性增加,從而發生組織間水腫,另一方面血管內外液體交換的平衡失調,造成過多的液體滲入組織間隙,最終導致肢體腫脹[1]。腫脹若不能及時消除,就會影響肢體的血液循環和營養物質的供給,使肢體缺血,會造成肢體的嚴重殘廢。因此腫脹的及時正確處理是非常重要的。以往文獻報道,對手術后的患者適當采取運動訓練護理措施可以加強骨的代謝、營養、修復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并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疼痛。患肢功能鍛煉包括主動鍛煉及持續被動鍛煉,主動鍛煉指受傷肢體的肌力訓練和適當的關節活動、下肢的靜脈回流依靠正常的靜脈瓣功能、骨骼肌收縮時的肌肉泵作用完成;持續被動鍛煉是指靠外力來幫助完成的運動,通常要借助儀器或他人來完成,運動者自己并不用力。本研究中,我們對四肢骨折手術患者術后早期采取主動鍛煉及持續被動鍛煉,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肢體腫脹發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腫脹消腫時間也較對照組縮短,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四肢骨折手術患者術后肢體腫脹預防我們的護理體會是,除了術前及時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幫助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手術治療,術后給予患者周密的臨床護理觀察及采取加壓包扎、冰敷及應用消腫、抗滲出的藥物等處理措施外,應盡早采取功能鍛煉,對預防術后肢體腫脹發生、保證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盡快康復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