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躍 ,賈紅杰
(1.重慶市開縣和謙鎮農業服務中心,重慶 開縣 405424;2.重慶市開縣農業委員會,重慶 開縣 405400)
?
重慶市開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現狀及對策研究
吳文躍1,賈紅杰2
(1.重慶市開縣和謙鎮農業服務中心,重慶 開縣 405424;2.重慶市開縣農業委員會,重慶 開縣 405400)
摘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是開縣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快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當前,開縣面臨農業科技成果有效供給不足,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技推廣中應用不足,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困難重重,農業機械化成果應用艱難等問題,必須改善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增加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加強山地和丘陵農機的研發推廣,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農技推廣的信息化水平,加大對基層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
關鍵詞:開縣;農業科技成果;問題;對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現代農業的顯著標志。近年來,重慶市開縣農業科研和推廣部門,立足全縣農業發展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積極推進農業新技術的運用、推廣和普及,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為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十二五”時期,開縣圍繞“轉變方式”,強化物質技術人才裝備支撐,切實推動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提高,糧食、生豬、蔬菜、柑橘、水產等基礎產業穩定發展。當前,開縣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充分發揮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是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所在。牢固樹立現代科技理念,緊密結合重慶市農業發展實際,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抓手,以市場為導向,讓更多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
1.1農業科技成果有效供給不足
受現有科研體制的影響,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把項目是否具有先進性作為選取項目的首要條件,而對項目的市場應用前景或是否能有效轉化則考慮得比較少,導致了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未能很好地面向市場,與實際需求脫節。與此同時,開縣農業龍頭企業研發力量不足,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較低,大部分龍頭企業沒有專門的科研部門。
1.2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技推廣中應用不足
基層農技推廣仍然采用辦班培訓、技術咨詢、印發材料等傳統方式,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嚴重不足。由于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農村留守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農技推廣對象的知識接受能力不足,進一步限制了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中的廣泛應用。
1.3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困難重重
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仍然存在較大問題。基層農技推廣隊伍面臨著人員斷檔、專業化程度低、待遇較差等老大難問題。近年來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人員老化嚴重,年輕后備人才明顯不足。同時,由于進人方式和體制方面的原因,新進人員存在較多的專業不對口現象,加上老一輩基層農技人員的專業知識更新較慢,整個農技推廣隊伍的專業化程度偏低。在有的鄉鎮,部分農技人員常被抽調從事非農技推廣工作,導致農技推廣隊伍隱形減員。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待遇長期偏低,也難以吸引青年人才扎根基層,扎根農技推廣隊伍。
1.4農業機械化成果應用艱難
開縣地貌“六山三丘一分壩”,山地占63%,丘陵占31%,平原占6%。特殊的地形地貌,導致開縣土地零散,農業機械化發展十分緩慢。2015年全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1%,重慶市僅為42%,開縣只有33.9%,機械化水平只及全國的50%左右,與重慶市的水平也有一定差距。由于地形復雜,田塊小,分布散,適用農機具少等因素,導致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長期滯后,在坡地、梯田仍然使用牛耕乃至鋤頭,缺乏輕便靈活,適用于丘陵作業的小型農機具。農民大多以戶為單位購置農業機械,有的農業機械每年投入農田作業時間1個月不足,利用率較低,造成資源閑置浪費。
2.1完善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增加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
2.1.1建立以科技、農業部門為主體的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聯動機制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統籌協調,更多的根據農戶、合作社、企業等不同主體的多方面各層次的科技需求確定具體研究方向,做到課題設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2.1.2建立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以建立風險投資保障機制為抓手,對科技型企業承擔的農業科技開發產業化項目、試驗和示范園區建設等,給予優惠和鼓勵,切實幫助農業龍頭企業降低進行技術創新所承擔的風險,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
2.1.3完善農業科技成果的激勵機制各涉農科研單位要建立起農業技術研發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高技術人才,更好地發揮科研人員特別是高精尖人員的作用。以政府購買的形式,加大農業知識產權的實施力度,促進農業知識產權的轉讓、開發。通過解決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權界定、利益分配、風險承擔等問題,鼓勵科技人員大膽創新。
2.2加強山地和丘陵農機的研發推廣,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
2.2.1進一步明確對適宜山區和丘陵地區操作的農機的研究和生產的特殊扶持一方面要重視通用農機的研發和推廣,另一方面要著重加強對適宜廣大山區和丘陵地區操作應用的小型、微型農機具的研發和推廣,真正做到“因地設計”。
2.2.2加大扶持措施對農民購置農業機械、農機作業服務和保障產品質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加強,并改善農業生產機械化發展環境,充分調動農民、新型經營主體購置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既緩解勞動力緊張的矛盾,又可以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擺脫出來。
2.2.3大力扶持山區和丘陵地區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對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機服務組織,根據經營規模和組織規模,提高補貼的范圍和補貼標準與比例,促進其生產能力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逐步形成從機耕、機播、田間管理到機械化收獲、農產品運輸等多樣化的社會化服務功能,更好地發揮示范、推廣、輻射、帶動作用,使其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最重要的依托。
2.3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農技推廣的信息化水平
改變單純依賴增加農技推廣人員數量的慣有思路,充分利用“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廣播電視“村村通”等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大大減少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農技推廣、農民培訓與農業生產等環節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打通農技推廣的“最后1m”。2015年12月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重慶平臺正式啟動。平臺的建成和運行,將為廣大農民和各類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精準、及時、全程顧問式的科技信息服務。
2.4加大對基層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
針對基層實用性人才緊缺、水平不高的問題,加大培訓力度,加快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的培訓,加速農業科技和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促進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實現農民收入的穩定快速增長。
參考文獻:
[1]朱莉芬. 農地“三權分離”環節中的社會化服務問題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 經濟論壇,2016,02:85-89.
[2]重慶市農委專題調研課題組. 深化農業科技支撐問題研究[J]. 南方農業,2014,05:9-12.
[3]張愛萍,駱永菊. 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模式創新研究——以重慶渝東北地區為例[J]. 廣西農業學報,2014,05:81-83,87.
[4]王妍,王勇德,吳園. 重慶市秦巴山區科技創業扶貧模式與運行機制分析[J].南方農業,2015,07:31-35,45.
[5]史文婧. 重慶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問題研究[J]. 現代經濟信息,2015,07:485,491.
[6]吳園,王妍,雷洋. 重慶秦巴山區農戶農業科技信息需求及其影響因素[J]. 貴州農業科學,2015,10:232-235.
[7]皮竟. 重慶市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及對策研究[D]. 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14.
[8]馬歡. 重慶市農業信息化技術應用研究[D]. 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4.
[9]魏沙平,李章平,宋荷,等. 重慶市北碚區農業科技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 中國發展,2013,01:69-73.
[10]李俊,王邦祥. 重慶構建新型科技支撐體系[J]. 中國農村科技,2013,0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