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丹
(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四川 成都610041)
?
四川糧食規模經營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探討
劉金丹
(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四川 成都610041)
本文介紹了四川糧食規模經營發展現狀,結合四川實際分析了糧食規模經營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并提出進一步推進四川糧食規模經營的對策建議。
糧食;規模經營;現狀;對策
近年來,農村勞動力缺乏、小規模種糧“高成本、低效益”、耕地撂荒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傳統的糧食生產形式與現代農業發展出現了不適應、不匹配、不協調的三大矛盾。創新生產經營方式,大力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戰略方向和現實選擇,更是確保糧食穩定增長的根本路徑。近幾年四川省通過實施各項惠農及獎勵政策,特別從2011年起,專門出臺政策對種糧面積達到2hm2以上的規模經營主體進行現金補貼,使糧食規模經營戶數和面積均顯著增加,但與我省糧食總面積和發展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今后,農業的支持要素應向規模經營聚集,政府特別是農業部門的工作,應以此為重要抓手和平臺,合力加以推進。
據統計,2015年全省糧食規模經營主體15327戶(丘陵和山區2hm2、平原區3.3hm2以上),比上年增加17.4%,種植面積13.1萬hm2,增加44.2%。
1.1從分布區域看,糧食規模經營主體主要集中在丘陵區
糧食規模經營主體分布在除攀枝花以外的20個市(州)。戶數排前5位的分別是綿陽、甘孜、達州、南充和眉山,面積排前5位的分別是成都、綿陽、南充、德陽和眉山。丘陵區有經營主體8993戶,種植面積6.5萬hm2,分別占58.7%、49.7%;山區有經營主體4393戶,種植面積1.7萬hm2,分別占28.6%、13.2%;平原區有經營主體1941戶,種植面積4.8萬hm2,分別占12.7%、37.1%。
1.2從種植規模看,全省種糧規模主要集中在6.7hm2以下小規模
其中2~3.3hm2的有9773戶,占63.8%;3.3~6.7hm2的有2549戶,占16.6%;6.7~33.3hm2的有2199戶,占14.3%;33.3~66.7hm2的有581戶,占3.8%;66.7hm2以上的有225戶,占1.5%。
1.3從經營主體看,主要以種糧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為主
種糧農戶14496個,占94.6%,農民專業合作社569個,占3.7 %。土地股份合作社121個,家庭農場98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3個。
1.4從種植作物看,水稻規模化種植面積最大
水稻規模化種植面積7.0萬hm2,占53.4%;玉米3.1萬hm2,占24.1%;小麥2.0萬hm2,占15.6%;馬鈴薯、青稞、蕎麥0.9萬hm2,占6.9%。
2.1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暢,影響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擴大
我省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設滯后,流轉信息不暢,流轉機制不健全,服務能力不足。目前,全省僅有98個縣(市、區)、1031個鄉(鎮)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絕大部分地方流轉市場尚未建立;已建立的地方,由于工作經費、人員保障等因素,服務功能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作用的發揮。加之農民缺乏耕地利用意識,寧愿撂荒也不愿意流轉,從而制約了土地流轉,難以形成規模經營。
2.2糧食生產基礎條件薄弱,不利于糧食規模化集中連片耕種
從耕地資源看,全省人均耕地446.9m2,不到全國的一半,中低產田土比重高達68.2%,耕地污染和占優補劣現象突出,耕地肥力水平總體較低,水田有機質含量普遍低于1.5%,半數以上耕地缺乏微量元素。從水資源看,全省有效灌溉面積僅266.6萬hm2,旱澇保收面積173.3萬hm2,渠系配套建設嚴重滯后,現有13億m3庫容(46.7萬hm2灌面)不能利用。從農機化發展程度看,機電排灌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1/3;農機裝備能力不夠,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
2.3配套設施設備缺乏,限制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
無論從事托管服務,還是規模流轉經營,都離不開農機化。經營主體需配套曬場、機庫、倉儲房、烘干機等一些基礎設施和設備,而經營主體受財力、土地流轉期、投資回報期等因素影響,未能根據規模面積添置相應的基礎設施和設備。據對50戶種糧大戶的調查結果顯示,相當部分缺乏配套的曬場或烘干設備,其中有1戶直接銷售濕谷、有12戶采用自然晾干稻谷、有9戶部分采用機械烘干、部分采用自然晾干稻谷,霉變稻谷數量為38.7t,直接影響種植效益。同時,種子、農藥、肥料、人工等生產成本較高,致使生產效益進一步降低。2015年,據省農業廳對15個成本監測網點縣種植效益分析,扣除物質費用、人工成本后,小麥純收益僅63.8元/667m2;玉米普通農戶純收益為106.8元/667m2,較上年減少6.6元,種植大戶純收益為260元/667m2,若遇自然災害,效益將會變得更低,甚至虧本。
2.4直接扶持政策力度還不夠,對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推動能力和手段有限
一是國家對糧食等農業生產補貼力度有待加大;二是目前農業保險存在法律缺位、財政補貼少、保險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等問題,農業保險尤其是政策性保險不能滿足經營主體發展需要;三是農機購置補貼僅限于購機環節,且力度有限,不能有效促進農機作業服務開展。
2.5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制約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發展
我省陸續出臺了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障貸款、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資金互助社試點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經營主體生產經營資金壓力。但是,經營主體生產經營資金仍主要依靠自身投入,除了極少數經營主體獲得政府補助外,絕大多數因經濟實力、融資能力弱小而難以獲得信貸資金,資金短缺成為經營主體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據統計,2014年全省農民合作社貸款余額1.38億元,社均2900元左右;家庭農場貸款余額8370萬元,場均6000元左右。
3.1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為根本,奠定制度基礎,促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一是大力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二是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平臺,鼓勵引導農戶采取出租、轉讓、轉包、股份合作等形式,促進承包土地依法有序向規模經營主體流轉;三是加強土地流轉價格指導,探索出臺不同區域流轉土地從事規模化種糧的租金指導價或限價;四是在適宜區域引導村組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有條件的地方推廣農事全程(環節)托管的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模式。
3.2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為基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促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一是將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復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等項目優先安排在糧食規模化經營區域中實施,對土地流轉5年以上的糧食規模經營主體予以重點傾斜,主要用于區域內交通、電力、水利、土地調形培肥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已建好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要積極引導種糧大戶、專合社等發展糧食規模經營;二是允許農民專合社等申報并承擔實施國土整理、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等項目,建成的資產移交給專合社管護;三是扶持糧食規模經營主體建設曬場或烘干、倉儲、農機設備停放等基礎設施,所需用地視為生產用地優先安排用地指標。
3.3以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促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一是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專合社帶頭人等為重點培育對象,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二是扶持農民專合社加快發展。加大農民專合社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示范社,并使其轉變為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新型主體;三是以打造糧食產品的“三品一標”為載體,支持糧食規模化經營主體發展種、養、加、銷一體化經營,鼓勵扶持種糧大戶向家庭農場升級轉化,并使其享受相關扶持政策;四是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訂單生產、共建基地等方式,收購加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糧食專合社等規模化生產的糧食產品,分擔風險、實現共贏。
3.4以培育發展多元化服務主體為支撐,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一是繼續強化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完成鄉鎮和區域綜合性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啟動實施農技推廣崗位證書管理制度,全面建成“五有”基層推廣機構;二是積極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農民專合社、專業服務公司、涉農企業等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通過政府定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為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務。三是積極引導和扶持服務主體做大做強。在服務綜合化上求突破:大力培育綜合性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專業化服務實現集中連片和涵蓋所有農事環節,將同一個規模經營土地服務工作集中到一個經營主體; 在服務標準化上求突破,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套明確的統一服務型適度規模經營評價標準,實行統一區域布局、統一種子種苗、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專業化服務的“四統一訂單”服務;在服務全程化上求突破。推動專業化服務從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推進統一農業生產資料采購、統一市場營銷,實現全程服務;在服務緊密度上求突破。要通過目標化管理,實現專業化服務與產量目標效益掛鉤,使社會服務組織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
3.5以加大政策扶持為保障,實施重點項目,促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3.5.1建立完善獎勵激勵機制完善對種糧大戶的直接補貼政策,逐步提高補貼標準。同時探索對土地流出農戶的補貼機制。探索建立對社會化服務主體的激勵機制,對有利于推進糧食規模經營的重點農事操作環節給予一定標準的作業補貼。加大對種糧大戶和專合社的獎勵,以政府名義定期評選獎勵一批先進種糧大戶、專合社。鼓勵和支持糧食規模經營主體開展無公害等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和品牌打造,在財政資金支持上給予適當補助傾斜。測土配方施肥、糧油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等項目實施范圍要優先覆蓋種糧大戶、專合社等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區。
3.5.2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農業保險調整農機購置補貼用途結構,重點向農機合作社及農機大戶傾斜、向育插秧和油菜收獲等關鍵薄弱環節農機具傾斜、向平丘地區傾斜。開展農機報廢補貼試點、農機保險保費補貼試點,鼓勵農機及時報廢更新和升級換代。探索建立糧食規模種植的風險補償機制,適度提高對規模化種植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的保費補貼標準和保額標準;全面落實當年繳納保費因無災沒有賠付的,可以將保費順延至下年繼續使用的政策。
3.5.3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加大信貸資金向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投放力度,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擔保機制,由政府建立的擔保公司進行擔保,或允許大戶以權屬清晰、風險可控的大型農用生產設備等抵押,或允許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穩定收益權為抵押;財政部門可對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者貸款予以短期貸款貼息補助;金融部門可適當放寬貸款條件,簡化貸款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