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祥,余寬良
(四川省都江堰市農業和林業局,四川 都江堰 611830)
?
四川玉米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周仕祥,余寬良
(四川省都江堰市農業和林業局,四川 都江堰 611830)
玉米是我省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栽培歷史悠久,面積僅次于水稻,小麥。搞好玉米病害防治,對于確保玉米單產和總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玉米;病害;防治技術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產中發生較普遍、危害較重的病害之一。大斑病以春玉米區發生較為嚴重,小斑病多在夏玉米區發生。這兩種病害經常混合發生,發病后一般可減產20%~30%,嚴重的達50%以上。
1.1發病癥狀
這兩種病害都是以為害玉米葉片為主的病害,有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小斑病還可造成莖、穗、籽粒受害。這兩種病害發病的癥狀主要區別是:
1.1.1大斑病發生初期,葉片上出現水浸狀青灰色斑點,不受葉脈限制向兩邊擴展,中央呈淡褐色斑,周邊暗褐色,呈棱狀或仿錘病斑,而且一般寬1~2cm,長15~20cm,發生嚴重時,會造成葉片枯死,甚至全株死亡。
1.1.2小斑病發生初期,葉片上出現半透明水浸狀褐色小斑,受葉脈限制,形成邊緣呈赤褐色橢圓形病斑,而且一般寬2~4mm,長5~16mm,發生嚴重時葉片枯死。
1.2發病特點
這兩種病的病原菌均屬長蠕孢屬。病菌以分生孢子和病部組織的菌絲體在田間殘留的病株上越冬,是引起第2年發病的根源。在適溫18~22℃,濕度大時,大斑病發生嚴重;在較高溫度26~30℃,濕度大時,有利于小斑病大發生。
1.3防治方法
①選用高產搞病、耐病玉米雜交種。②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株、葉,集中燒毀或深耕深埋。③增施有機肥,注意氮,磷、鉀的配施,合理密植,注意清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5%百菌青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從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每隔7d噴1次,連噴2~3次。
玉米紋枯病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該病還可為害水稻、小麥、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及棉花、大豆等雙子葉作物。
2.1發病癥狀
該病可浸染葉鞘、葉片、果穗苞葉。先從莖基部葉鞘發病,再向上擴展蔓延。初期出現水漬狀灰綠色的近圓形病塊。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白霉,即菌絲和擔孢子,以后產生菌核,初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而脫落。病害發生嚴重時,植株似水燙過的一樣呈暗綠色腐爛而枯死。
2.2發病特點
該病的病原菌為絲核菌屬。病菌以留在土壤中的病菌殘體的菌絲、菌核越冬,第2年溫濕度適宜時長出菌絲侵染植株,并流行擴展。發病主要在玉米生育中后期,拔節后若遇陰雨,排水不良 ,植株生長過茂,溫度高(最適宜溫度為26~31℃),濕度大(相對濕度85%以上),都有利于發病。若溫度低于20℃,相對濕度在75%以下的干旱情況下,均不利于發病。
2.3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殘體,銷毀或深埋。②種植抗病品種。③適時播種,避免偏施氮肥,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促進玉米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④藥劑防治。用5%井岡霉素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藥液噴到雌穗以下的莖稈上,防治效果較好。
玉米青枯病又稱莖腐病和莖基腐病,是玉米生育后期的重要病害,在全國各玉米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而且有發病越來越重的趨勢。一般年份和地塊發病率為5%~15%,嚴重的達40%~60%,對玉米產量影響很大。
3.1發病癥狀
玉米一般從灌漿至乳熟期開始發病,由下部葉片逐漸向上擴展,呈現青枯癥狀。有的植株出現急性癥狀,即在乳熟末期或蠟熟期全株急驟青枯,似乎水燙過的呈青灰色,這種情況在雨后乍晴尤為多見。植株莖基部先發黃變褐,后變軟,遇風易倒折。有的果穗下垂,穗柄變柔韌,不一剝離。根系少而短,變黑腐爛。莖基髓部因病原不同可見紅色粉狀霉(鐮刀菌)或白色絨毛狀霉(腐霉菌)。
3.2發病特點
該病菌除種子表面也可帶菌傳播病害外,主要是在土壤中的病殘體根,莖組織上越冬。土壤中的越冬菌源在玉米播種后至抽雄吐絲期陸續從根部入侵,在植株體內蔓延擴展。玉米灌漿至成熟遇高溫、高濕及雨后突然轉晴就會出現發病高峰。
3.3防治方法
①選育和種植抗病、耐病品種。②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時中耕,分期培土,避免各種損傷,注意雨后排水。③及時拔除折斷病株,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植株,深埋或集中燒毀。④莖基部發病時可及時將四周的土扒開,降低溫度,減少病菌侵害,待發病盛期過后再培土。
玉米黑穗病是我國春玉米產區的重要病害。在東北、華北、西北的春玉米發生較重;在華中、華南,西北的山區普遍發生。
4.1發病癥狀
玉米絲黑穗病是幼苗期侵入的系統侵染性病害。主要危害雄穗和雌穗,發病后不能形成雄蕊,小花膨大形成菌癭,內有黑粉。雌蕊受害,外觀短粗無花絲,除苞葉外,整個果穗變成一個大的黑粉苞,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粘結成塊,不易飛散,內部夾雜絲狀寄主維管束組織,故得名絲黑穗病。
4.2發病特點
該病的病原菌為軸黑粉菌屬。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糞肥或附于種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為來年發病的主要菌源,以土壤帶菌為主。種子萌發時病菌也萌發,從玉米幼苗或幼根侵入以后再侵入生長點,在植株內擴展蔓延,而后進入花芽和原始基,破壞雄穗和雌穗,產生大量黑粉。在玉米3葉期以前,土壤溫度21~28℃,濕度偏旱時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葉期以后的侵染很少,以后無再侵染。
4.3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精耕細作,適時搶墑播種或地膜覆蓋,促進早出苗,出壯苗。②及時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獲后清潔田園,減少病原;重病區避免連作。③藥劑防治。選用重點防治玉米絲黑穗病的種衣劑包衣。
5.1發病癥狀
玉米整個生長期間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癥狀表現突出。植株各個部位都可產生大小不一的瘤狀物,大的病瘤直徑達15cm,一般葉片和葉鞘上的病瘤較小,直徑1~2cm。初期瘤外包1層白色發亮的薄膜,干裂后散出黑粉。葉片上有時產生豆粒大小的瘤狀堆,雄穗上產生襄狀的癭瘤。其他部位則多為大型瘤狀物。
5.2發病特點
該病的病原菌為黑粉菌屬。以病菌的厚坦孢子在土中或病殘體及堆放的秸稈上越冬。越冬的厚坦孢子萌發產生小孢子,借氣流、雨水和昆蟲傳播。從植株幼嫩組織、傷口、蟲傷處侵入危害。形成病瘤后散出大量黑粉,傳到別的植株上擴散為害。高溫干旱,施氮肥過多,暴風雨后造成莖稈損傷,都會造成嚴重發病。連作田,高肥、高密度田往往發病嚴重。
5.3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病品種。②重病地實行輪作。③田間早期發現病瘤應及時摘除并深埋;秋收后徹底清除病殘株,進行深翻,減少侵染源。④避免氮肥施用過多,抽雄前后保證水分供應,徹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蟲和避免人為造成植株損傷。⑤選用包衣種或用20%的粉銹寧乳劑200mL拌50kg種子。
玉米矮花葉病又稱矮縮花葉病、花葉條紋病、花葉毒素病,黃矮病等。是世界也是我國玉米主要病毒病害之一。我國以華北、西南及西北地區為害較重,一般損失5%~10%。除為害玉米外,該病還能為害多種禾本科作物和雜草。
6.1發病癥狀
最初在幼苗心葉基部細脈間出現許多橢圓形褪綠小點,以后發展為多條實線,擴大后在粗脈間形成許多黃色條紋,不受主脈限制,作不規則的擴大,與健部相間形成花葉癥狀。病部繼續擴大,形成許多不同的圓形綠斑,變黃、棕、紫或干枯,在氣候不利于病原時,呈現褪綠條紋,故稱花葉條紋病。重病株的苞葉、葉鞘、雄花有時出現褪綠斑,植株矮小,不能抽穗、遲抽穗或不結實。
6.2發病特點
該病的病原菌為玉米矮花葉病毒。病原在多年生禾本科雜草上越冬。近幾年有報道,帶毒種子也是病害初侵染源之一。蚜蟲吸食帶病雜草和帶病幼苗后即帶病毒,再到健苗上取食,即把病毒傳到玉米或其他寄主上,隨著蚜蟲數量的增長及遷飛,該病在田間擴散、蔓延,造成多次侵染,容易造成玉米的大面積受害。氣溫達到20~25℃時,有利蚜蟲的遷飛與傳播活動,當氣溫達到26~29℃時,對該病有抑制作用;較長時間的降雨對蚜蟲的遷飛,傳播不利。
6.3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病品種。②早播早發,能避病增產;麥行點播,育苗移裁,防病效果均好;及時中耕除草、培土保墑、適時灌水、增施氮、磷、鉀復混肥,促進玉米生長發育,提高抗病效果。③及時預防治蚜蟲傳毒。④清除雜草,減少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