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經濟作物站,四川 眉山 620010)
?
眉山市東坡區水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陳燕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經濟作物站,四川 眉山 620010)
東坡區是中國臍橙之鄉,有悠久的水果栽培歷史。區內土壤、氣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合水果生產,特別是柑橘類水果生產。近年來,東坡區及周邊區縣的雜柑果品以其品質好、風味獨特、食用方便等優勢順應消費潮流,市場銷售看好,比較效益高。水果種植業已成為全區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本文分析了東坡區水果產業的發展現狀,并指出東坡區水果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產業發展的對策。
東坡區;水果產業;現狀;發展對策
眉山市東坡區(原眉山縣)古稱眉州,是北宋大文豪蘇洵、蘇軾、蘇轍的故鄉,是眉山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幅員面積1331km2,轄23個鄉鎮和3個街道辦事處,耕地面積4.8萬hm2,總人口86.2萬,其中農業人口64.76萬人。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東坡區水果產業發展迅猛,已成為全區農業經濟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為全區特別是丘陵地區農民致富作出了積極貢獻。
東坡區地處成都平原西南、岷江中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1℃,全年無霜期320d,年均降雨量1064mm,年均日照1154h,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土壤以紫色土、黃壤、沖積土為主,適宜多種水果生長。
東坡區水果種植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是“中國臍橙之鄉”、四川省首批水果生產大區,產于當地的臍橙產品曾被授予“中華名果”稱號。近年來,我區積極推進水果產業內部品種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名、特、優水果,初步形成了以柑橘為主導,其它品種為補充的均衡發展格局。2015年全區水果種植面積2.01萬hm2,產量39萬t,實現產值15.6億元。其中,柑橘(含蜜柚)面積1.65萬hm2(占水果總面積的82%),產量33.13萬t,產值12.86億元。柑橘產品除本地銷售外,主要銷往到太原、石家莊、鄭州、北京、沈陽、哈爾濱、蘭州等地,部分產品(如臍橙)通過轉口貿易,已遠銷俄羅斯及東南亞等國家。多年來未出現過滯銷爛市的現象,但總體上呈現價格逐年走低、銷售進度逐年變慢的超勢。小水果種類較多,銷售以本地市場為主,市場波動幅度較大,整體上也呈現價格逐年走低的趨勢。
2.1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因大部分果園分布在丘陵山區,多年來缺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入園機耕道路、田間作業道路等破損嚴重,給水果種植帶來不便;田間蓄水池、輸水管網和滴溉、噴溉等設施匱乏,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
2.2標準化、組織化程度低
全區水果生產主要以家庭為單位,規模小、投入少,從生產到銷售市場各環節關聯性差,“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很難實現產、運、貯、銷一體化。在果園種植和管理過程中,生產標準化程度低,技術水平不高,機械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缺乏規范化的生產。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規模小、數量少,市場競爭能力不足,對產業的帶動能力不夠,影響了水果產業的健康發展。
2.3產品競爭力不強
一是全區獲得無公害、綠色果品認證的少,更缺乏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知名品牌,加之產后包裝業不發達,直接影響了在高端市場上的競爭力。二是全區水果主栽品種結構比較單一,成熟期搭配不合理,如柑橘果品早、中、晚熟比例約為1∶5∶4,與其他地方柑橘果品上市季節大體一致,并沒有時間優勢。三是全區主栽品種與全國大多數地區雷同,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當家品種。隨著品種商業化趨勢日益明顯,品種更新面臨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障礙,也必將成為制約全區水果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瓶頸。
2.4商品化處理落后
在先進水果生產地區,果品采后大多經過機械化分工,甚至可實現內在品質無損檢測和按大小、重量、顏色、品質自動分級,再進入市場。而我區雖然也有龍頭企業和專合社能實現分級、清洗、打蠟一條龍,但總體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時候靠人的經驗判斷,缺乏統一的標準。在采后保鮮處理方面,我區水果基本采用簡易冷藏手段,保鮮技術落后,直接影響水果的流通和品質,進而影響價格。
2.5銷售環節薄弱
我區果農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生產經營居多,營銷企業規模小,大多經濟實力不足,缺乏正規管理,缺乏信息化服務,各自為政,無序競爭,對產品銷路、消費者口味習慣、國際市場變化趨勢等知之甚少。雖然近年來我區水果也有走出國門的情況,但并沒有建立穩定的市場關系,反而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使價格波動更大。
3.1加強領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支持,統籌規劃,強力推進我區水果產業發展。二是強化資金扶持。由區財政安排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引進示范新品種、推廣新技術、開展技術培訓、果樹種苗檢疫和水果標準化示范園建設等關鍵環節進行扶持。三是進一步加大涉農項目整合力度,完善果園道路、渠系、蓄水池、管網、綠色防控等田間基礎設施建設。
3.2打造晚熟雜柑生產基地
按照“保前、延后”的思路,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突出晚熟特色。以高換嫁接、更新改造、適度新植發展等方式,在穩定極早熟蜜柑生產規模的基礎上,適度調減臍橙、中熟蜜柑、琯溪蜜柚等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的品種。發展愛媛38號等早熟品種,使果品上市時間“向前推”;大力發展春見、沃柑、不知火等晚熟雜柑品種,使果品上市時間總體“向后延”。大力推廣留樹保鮮等晚熟化栽培技術,將部分中熟品種留樹延遲到1~5月采收,實現中熟品種延遲采摘,錯峰上市,提高果品品質,延長上市期和貨架期,增強市場競爭力。
3.3建設示范性標準園區
在水果種植重點鄉鎮規劃建設示范引領作用強的水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用于示范推廣新品種和加強深溝高廂、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避雨栽培、留樹保鮮等新技術的推廣運用,引領區域內水果生產上檔升級、提質增效。
3.4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加快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水果生產經營企業四大新型經營主體,鼓勵有條件的果農壯大發展規模或擴大流轉經營果園面積,引導果農組建水果專業合作社提高組織化程度,共同開拓果品市場,增強應對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3.5打造知名品牌
引導、鼓勵一批有規模、有實力的果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注冊果品商標,申報認證無公害、綠色食品,積極參加各種展銷會、推介會,舉辦采摘節、鄉村旅游節等活動,提升果品知名度和影響力。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把握“互聯網+”發展機遇,做好產品包裝,大力開展網絡宣傳和電子商務活動,增強線上線下銷售能力,全方位拓展銷售渠道,增強果品市場競爭力。
3.6延伸產業鏈條
一是大力推進水果初加工發展。加快水果商品化處理和冷鏈儲運系統建設,將生產基地建設與簡易冷藏庫等田間預冷設施建設相結合,減少產品采后損失;配套發展清洗、分選、包裝等商品化處理設施,提高水果商品性和市場競爭力,增加果品附加值。二是大力推進一三產業融合互動。以特色水果種植為基礎,綜合發展產品直銷、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第三產業,實現一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