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樂陵市中醫院(253600)朱延民 梁洪忠 臧建斌
肱骨外科頸骨折在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其特征:一般為高能量損傷;常伴有骨質疏松;保守治療存在復位困難,復位后難以維持穩定的位置,所以對于老年人肱骨外科頸不穩定性骨折患者越來越多主張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療。我院自2013年2月~2015年1月期間采用橋接組合內固定系統結合植骨的方法治療21例肱骨外科頸骨折,現將其初步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共收治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21例,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齡48~75歲,平均62歲;按Neer分型[1]Ⅱ型11例,Ⅲ型10例;左側12例,右側9例;并發同側肋骨骨折3例,骨折并發脫位5例,所有病人均為閉合性損傷。就診時間1h~10d,平均3d。
1.2 治療方法 內固定材料均采用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天津威曼),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主要由固定棒、連接塊及鎖定螺釘構成。所有患者均采用有限切口,微創固定。臂叢或全身氣管插管麻醉,取仰臥位,肩后方墊起,均采用肩袖小切口入路,長約4~5cm,保護頭靜脈,經三角肌內緣間隙進入,鈍性分離肌肉,盡量保護內前方關節囊完整、肩袖血供,不剝離骨膜,顯露骨折斷端,在C臂透視下進行復位,克氏針臨時固定,遵循MIPO技術原則,于遠離骨折端插入¢4雙固定棒及連接塊,上下調整連接塊,遠離骨折斷端,使鎖定螺絲釘最后固定在所選擇的方向上,實現多方向多角度固定,選擇10mm皮膚切口作為螺釘置入位置,在鎖定螺釘導向器引導下電鉆打孔后置入螺釘,其余螺釘依此固定。骨質缺損者于連接棒間植入人工骨或同種異體骨,去除克氏針,旋轉活動肩關節,觀察骨折固定穩定,鎖定釘、連接塊及連接棒無松動,縫合刀口,包扎進針孔,術后采用三角巾外固定,常規應用抗生素3d。
術后復查X線片,骨折均達到或接近解剖復位,對位均良好。21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平均8個月(7~12個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時間3~8個月。按照肩關節Neer評分[2]系統對患者手術治療后療效進行評定。所有病例均無刀口感染、神經血管損傷、鋼板斷裂及螺釘松動、切出、骨折不愈合等并發癥發生。按照Neer評分系統進行骨折治療后療效評估:優12例,良8例,差1例,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5.23%。差1例是由于骨質疏松嚴重,患肢懸吊時間長,肩關節活動功能不良,通過理療針灸推拿緩解。
肱骨外科頸骨折傳統采用普通鋼板或鎖定鋼板等治療,經研究發現,其對骨折斷端有應力阻擋的作用,應力集中和并發癥較多等缺點[3]。普通鋼板術中操作困難、術后滿意率低、手術損傷大、術后并發癥多,如斷釘、拔釘、感染、肩峰撞擊、疼痛、肌萎縮、肱骨頭壞死、肩關節活動受限等缺點[4]。鎖定鋼板內固定,往往使術中剝離面積和創傷都較大,鎖定螺釘方向不能選擇,也不容易植骨。
對于嚴重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因骨折斷端壓縮塌陷明顯,特別是伴有骨質疏松嚴重的老年患者,均需要植骨,可避免骨不連肱骨頭壞死,恢復肱骨頭解剖位置,普通鋼板或所定鋼板植骨非常困難,固定前植骨,骨折端不穩定,固定后植骨,鋼板有阻擋作用,橋接組合式系統可以固定后于兩個連接棒之間縫隙植骨,非常方便。
總之,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是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又一種可靠的內固定方法,操作簡單,創傷小,可實現微創操作,解剖固定,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