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林沈學智
(1.滬西縣畜牧技術推廣站,云南滬西 652499;2.滬西縣動物衛生監督所,云南滬西 652499)
瀘西縣開展果園種草養畜生態立體種養新模式的實踐與體會
王玉林1沈學智2
(1.滬西縣畜牧技術推廣站,云南滬西 652499;2.滬西縣動物衛生監督所,云南滬西 652499)
為客觀反映滬西縣果園套草循環生態種養新模式的社會實踐,從“果園套種、種養結合、草畜配套、循環發展”等4個方面,認真梳理滬西縣開展果園種草養畜“生態立體種養新模式”的社會實踐。從基本情況,實施情況,經驗和做法,主要成效、小結與體會等5個方面,全面闡述了滬西縣開展果園種草養畜“生態立體種養新模式”所形成的“果園種草-牧草養畜-畜糞發酵-沼液肥田”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良性循環模式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滬西縣;果園種草;種養新模式
瀘西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州北部,地處紅河、文山、昆明、曲靖4州(市)交匯處,轄5鎮3鄉,81個村民委員會、5個社區、477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1674km2,壩區占總面積的17.6%,山區和丘陵占總面積的82.4%,全縣果園面積達1.21萬hm2。
畜牧業是瀘西人民增收致富的傳統產業。2015年末,全縣生豬存欄64.16萬頭,出欄110.87萬頭;牛存欄18.64萬頭,出欄5.85萬頭;羊存欄21.85萬只,出欄14.48萬只;家禽存籠279.27萬羽,出籠467.78萬羽;肉類總產量10.96萬噸,禽蛋產量1.94萬噸;實現畜牧業產值15.16億元,占農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16億元的50.7%;農民人均畜牧業純收入3708元。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草食畜牧業是現代畜牧業和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市場拉動和政策驅動下,瀘西縣按照“4X4”的畜牧業發展思路及“三帶二區一業一基地”的規劃,推廣果園種草養畜“生態立體種養新模式”。2014年重點圍繞紅河百萬畝高原特色試驗示范區開展果園種草養畜示范工程,推廣面積達780hm2,其中僅示范樣板就達133.33余hm2;推廣戶達286戶。
在推動畜牧產業發展的進程中,瀘西縣始終堅持生態適應性和環境綜合性這條萬物生長的規律。至2015年底,在中樞、白水、午街鋪等高原特色水果盛產鄉鎮建立果園種草示范點10個,種植面積達433.33hm2,總推廣量達820hm2。
瀘西縣借助6666.67hm2高原特色水果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穩步推廣果園套種優質牧草,大力發展林下養殖,形成“果園種草-牧草養畜-畜糞發酵-沼液肥田”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良性循環模式,實現了種、養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健康、協調發展,推動了全州發展草食畜牧業現場會于2015年5月21日在我縣順利召開,立下了嶄新的里程碑!
2.1 前期工作基礎
2.1.1 試驗示范促推廣
以云南省瀘西縣牧草引種試驗示范基地為依托,先后開展了4科6屬112個品種的引種試驗篩選工作,篩選出適宜種植品種12個。瀘西縣四季溫差較小,雨水充沛,比較適合牧草種植,2000年以來,瀘西在海拔1300~2100m不等的山區,創建了多個牧草自然種植和試驗觀察基地,從美國及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引進良種試種,在其自然生長中進行觀察論證,成功后挑選出環境適應性強,較具生態和經濟價值的品種推薦給農戶和企業,讓農民和企業在培植畜禽產業的過程中獲取簡單實用的生產技術和營養價值高、生態效益好的畜禽飼料。
2.1.2 宣傳培訓促發展
2007年8月以來,通過查閱資料,在午街鋪鎮圭落哨村農戶劉金光2333.33m2果園間隙地示范種植獲取成功的基礎上,縣鄉畜牧獸醫技術人員深入一線,開展果園種草養畜“生態立體種養新模式”的技術宣傳培訓,先后開展100余期,培訓人員達6000余人次。
2.1.3 政府引導,項目拉動
2002年瀘西被列為云南省種草養畜示范縣,獲云南省種草養畜一等獎,2002年、2004年云南省農田種草養畜現場會及研討會在瀘西縣成功召開,加快了種草養畜推廣步伐。全縣農田種草面積由2000年的3333.33m2發展到2005年的2401.73hm2。草業的發展與畜牧息息相關,有多少草就飼養多少牲畜,隨著瀘西草業的良性發展,畜牧業也被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引草入田、草畜配套發展真正落到了實處。近年來,省、州相繼提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戰略目標,吹響了"打高原牌 走特色路"的號角,為了響應號召,瀘西畜牧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緊圍繞“規模、高效、生態、安全”的畜牧業發展總目標,以牧草良種補貼為契機,引進牧草種植新技術,積極動員農戶,大面積發展牧草種植,在引進推廣的過程中,果園套種牧草技術大受歡迎;實驗結果表明在果園里套種牧草,既能保住水分,又能在蟲害發生時為果樹提供保護傘,還能提高水果品質。種植出來的牧草可以自己發展畜牧業,也可以直接出售給收購商,是一舉多得的事情。還有紫花苜蓿、葦狀羊茅等牧草品種,可以種在土壤較為貧瘠,晝夜溫差較大,地表炙熱干燥的丘陵和高海拔山區,在收獲牧草的同時還能肥沃土壤,抵御山地石漠化。
2.1.4 創新發展
為了讓群眾更了解草業如何發展,瀘西畜牧每年都會針對農戶舉辦科技培訓班,強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成果的轉化,進一步提高農戶的科技意識和科技素質,增強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2.1.5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據瀘西種草養畜的實踐和有關資料證明,果園種草的好處是:①種草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肥力顯著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由0.87%提高到2.02%,增加了一倍多。從而使土壤速效
養分含量顯著增加,減少了肥料施用量,使土壤肥力顯著提高。②種草果園土壤容重減少、孔隙度增大,使土壤蓄肥保水能力增強,同時疏松的土壤能加快營養物質的運轉和吸收,提高了土壤空氣含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營養物質的分解轉化,促進了樹體的健壯生長。③種草果園可以有效調節土壤溫度,提高果樹抗御不良氣候因素的影響,促進果樹根系的生長,有利于樹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積累。④種草改變了果園的生態環境,不僅瓢蟲、草蛉、撲食螨等克敵(害蟲)的數量增加,而且果樹抗性增強,病蟲害發生率低,施用的農藥就大大減少了,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果園的小氣候,下雨時不至于澇,干旱時不至于太干。⑤種草果園產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一般選擇有營養的豆科植物,枯萎時就做了肥料。種草養畜,解決飼料短缺,所積牛羊糞,追肥于果園,促進果樹生長,產量增加。
2.2 典型案例
2014年,午街鋪鎮山林哨村委會水果面積達713.33余hm2,投產面積400余hm2,產值達4800余萬元,成為午街鋪鎮彌瀘師二級公路沿線“萬畝水果觀光長廊”的重點示范基地。2013年6月,該村的“水果+畜牧”產業被州委納入“紅河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的范疇。
山林哨村委會位于午街鋪鎮東北,距鎮政府10km、距縣城9km,彌瀘師二級公路有4km過境。有國土面積11.93km2,海拔1796m,年平均氣溫13.5℃,年降水量1000mm,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適宜種植高原梨、桃、李、杏等水果,該村委會轄山林哨、拖見村、艷色坡、楊柳壩、壩上、水秧田6個村民小組。該村有農戶1036戶4007人,人均耕地620hm2,年人均收入達8200元以上。
近年來,午街鋪鎮黨委政府在深入調研該村區位和物候資源的基礎上,確定了“依托區位資源打造生態特色農牧基地”的思路。先后引種了高原梨、桃等水果,引導果農探索“果園林下畜牧養殖”,形成了“果園林下優質牧草+生態養殖—畜牧糞污還田改良土壤+哺養林果”綜合循環發展零污染的生態、綠色農牧業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循環經濟效益。目前,水果面積達713.33余hm2,2hm2以上的水果種植大戶有22戶;在果園里,有果園林下種草養畜大戶15戶,其中養羊3戶,存欄350余只;養牛4戶,存欄43頭;養豬1戶,存欄30余頭;養禽7戶,存籠29000羽,畜牧收入達260余萬元。
在梨樹地里種草,割果園里的草來喂羊,羊糞用來做梨樹的肥料,這樣既保障了羊的草料,又解決了高原梨的肥料來源問題。”據項目區示范戶王小紅介紹,12年前,他家就栽了幾畝高原梨,嘗到種植高原梨的甜頭后,他家在逐年擴大種植規模,目前種植面積已發展到2.67hm2,掛果的有2余hm2,每年收入達20多萬元。高原梨投產之后,為確保水果的品質,每年都要施一定的肥料,而農家肥是首選。隨著高原梨種植面積的擴大,王小紅家每年投入買農家肥的費用成為一筆不小的開支。雖然每年高原梨的收入還是挺可觀的,可王小紅總是在盤算著怎樣來節省施肥這筆開支。
2011年10月,他積極響應山林果蔬協會開展的“果樹套種牧草+畜牧養殖”的立體循環種養模式,用賣梨的收入買了200只山羊圈養,然后在果園里種植紫花苜蓿牧草給羊吃,這些羊每年能產生近80t的羊糞。現在,他家割果園里的牧草來喂羊,然后用羊糞給梨樹施肥,這樣既保障了羊的草料,又解決了高原梨的肥料來源問題,同時,用羊糞來做梨樹的肥料,梨的甜度、口感都有所增加,品質、產量也很高,價格抬高一點消費者也愿意。”這樣下來,他不但節省了給梨樹施肥的資金,而且還增加了養羊的收入。
從王小紅的切身體會看,采取“果樹套種牧草+畜牧養殖”的生態農業良性立體種養循環模式,農戶最受益。用牲畜糞便等有機肥做肥料,結出的果子更甜,口感更好,這是不用爭論的事實。由于品質好,王小紅家的高原梨,2014年至2015年連續2年比往年增加了兩萬余元的經濟收入。另外,養殖的200只山羊除去養殖成本,每年有6萬至8萬元的現金收入。現在,王小紅家一年僅高原梨、養羊兩項收入就能達到30萬元左右。
3.1 加強領導,成立機構
縣畜牧獸醫局通過專題研究,下發文件,成立了推廣果園種草養畜“生態立體種養新模式”工作領導小組,配齊了人員,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所需種子及工作經費。
3.2 宣傳培訓促推廣
以圖片、視頻課件為主,以紫花苜蓿種植利用技術、黑麥草種植管理技術為主講內容,對鄉鎮黨政干部、村組干部及示范片區的示范戶進行政策及技能培訓,讓他們吃透政策,掌握技術要領,力促推廣。
3.3 施行目標管理責任制
縣委、縣政府每年把種草養畜工作納入各鄉鎮中心目標管理責任進行考核,形成了“四長齊抓”的工作格局。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技術人員包片抓,責任到人,把工作做到田塊、農戶,使草畜配套融為一體。
3.4 訂單收購飼草,促農增收致富
由畜牧部門牽線搭橋,促成規模養殖場與果農及周邊農戶簽訂牧草收購協議,紫花苜蓿以0.50元/kg收購,一年生黑麥草和全株玉米秸稈以0.40元/kg收購,實現養殖場與農戶互利共贏。如云南牛牛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僅2014~2015年,每年向種植戶收購各類飼草18000余t,兩年共兌付農戶現金720萬元。
3.5 種植收獲利用技術
3.5.1 紫花苜蓿
(1)播種日期、方式、播種量、施肥。選擇在摘果后的上秋前后,精細整地,施廄肥1500~2000kg/667m2或普鈣及鈣鎂磷復合肥各40kg作基肥,繞開樹根40~50cm,3m開墑,30cm行距,1.5 kg/667m2的播種量,覆土1~2cm,實行條播,播后適當鎮壓。(2)田間管理及收獲利用。采用人工除雜草,每年2~3次,干旱時,要注意澆水,選擇在初花期至盛花期,留茬1~2cm刈割,每次刈割后追施廄肥300kg/667m2或磷、鉀復合肥5~6kg/667m2,收獲的牧草,可青飼也可制成青干草。
3.5.2 一年生黑麥草
(1)播種日期、方式、播種量、施肥。選擇在摘果后的上秋前后,精細整地,施廄肥1500~2000kg/667m2或普鈣及鈣鎂磷復合肥各40kg作基肥,繞開樹根40~50cm,3m開墑,20cm行距,1.5 kg/667m2的播種量,覆土1~2 cm,實行條播,播后適當鎮壓。(2)田間管理及收獲利用,采用人工除雜草1~2次,干旱時,要注意澆水,選擇在分蘗期至拔節期,留茬2~3cm刈割,每次刈割后追施廄肥500kg/667m2或尿素8~10kg/667m2,收獲的牧草,可青飼、青貯也可制成青干草。
3.5.3 多年生鴨茅草
(1)播種日期、方式、播種量、施肥。選擇在摘果后的上秋前后,精細整地,施廄肥1500~2000kg/667m2或普鈣及鈣鎂磷復合肥各40kg作基肥,繞開樹根40~50cm,3m開墑,20cm行距,1.5 kg/667m2的播種量,覆土1~2cm,實行條播,播后適當鎮壓。(2)田間管理及收獲利用,采用人工除雜草,每年1~2次,干旱時,要注意澆水,選擇在分蘗期至拔節期,留茬2~3cm刈割,每次刈割后追施廄肥500kg/667m2或尿素8~10 kg/667m2,收獲的牧
草,可青飼、青貯也可制成青干草。
3.6 解決影響果樹增產增效的辦法
瀘西縣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果園里科學套種牧草,只要草的高度與果樹的高度保持一定的距離,對果樹的產量是不會產生影響的。即樹底下草的長度應控制在40cm以下,適時刈割,并做到草畜配套,對果樹就幾乎沒有影響。
4.1 草豐
按照“引草入田,立草為業,以草促畜,草畜配套”的發展思路,推廣果園種草養畜,部分解決了發展草食畜飼草料不足的問題。
4.2 畜旺
牧草的大面積推廣種植應用,加快了瀘西縣畜牧業生產的快發展大發展!相繼涌現出了葫寶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肉山羊和紅骨羊養殖場、云南牛牛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瀘西白水生態觀光牧場等一批畜牧龍頭企業、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組織運應而生。
4.3 品牌拉動
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重點培育畜禽養殖示范基地,壯大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畜牧、品牌畜牧,引導企業開展商標注冊和品牌宣傳,打造知名商標和品牌。注冊了“致祥”黑山羊、“葫寶”和羚清種羊、“東澤”和“磐江”火腿、“圓寶樂”和“佳旺辰”雞蛋等一批商標。
4.4 經濟效益
按四川省農科院《科技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方法》計算。至2015年,全縣推廣果園種草816.67hm2(紫花苜蓿280hm2,黑麥草536.67hm2),年達產鮮草產量7.014萬t,實現產值3024萬元(紫花苜蓿1092萬元,黑麥草1932萬元),創利潤2453.32萬元(紫花苜蓿916.57萬元,黑麥草1536.75萬元)。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4.5 社會效益
采取“果樹套種牧草+畜牧養殖”的生態農業良性立體種養循環模式技術推廣,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和畜牧業內部調整,延伸產業鏈,帶動畜牧、運輸、加工、餐飲、旅游等產業的發展,緩解了社會就業的壓力,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4.6 生態效益
實施果園種草養畜生產的飼草,按《云南省草原載畜量核定標準及辦法》中的可維持牲畜飼養量計算:每畝黑麥草可滿足2.3個標準羊單位(成年羊)的草料需求或0.5個黃牛單位(成年牛)的草料需求;紫花苜蓿年可滿足2個標準羊單位(成年羊)的草料需求或0.4個黃牛單位(成年牛)的草料需求。全縣推廣果園種草12250畝(紫花苜蓿4200畝,黑麥草8050畝),可滿足26915個標準羊單位(成年羊)的草料需求或5705個黃牛單位(成年牛)的草料需求。有效緩解了放牧對天然草山的壓力,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
實施果園種草養畜,實現了“畜-糞-沼-果-草-畜”的良性循環,對保持水土,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減少病蟲害,改善果園小氣候,豐富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好的生態效益。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結合瀘西縣畜牧業發展實際,實施果園種草養畜正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條有效途徑。實施果園種草養畜,實現了“一個有效”、“二個改善”、“三個促進”、“四個增加”。“一個有效”即有效緩解發展草食畜牧業飼草料不足的問題;“二個改善”即改善了土壤結構,培肥了地力、涵養了水源;“三個促進”即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和畜牧業內部調整,促進了果樹生長、延長了盛果期,促進“節糧型”畜牧業的發展;“四個增加”即增加草料,增加畜禽存欄量,增加有機肥源,增加農民收入。
果園種草養畜循環模式的成功開啟,勢必推動特色、高效、循環、生態畜牧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經濟增長,加快紅河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進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貢獻!
[1] 孫居祥.果園種草好處多[J].農村科技開發,2002,(7):8.
[2] 王帥.果園種草養畜好[J].豬業觀察,2006,(3):12.
[3] 涂旭川.云南德宏山區果園種草養畜模式初探[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32(5):125-126.
王玉林(1965—),男,大專學歷,高級畜牧師,從事畜牧技術推廣工作30年,2006年以來,主要從事牧草引種試驗研究及推廣工作。在國家、省級發表代表性論文10篇,其中有2篇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