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福/重慶市涪陵區畜牧獸醫局
?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診治
文昌福/重慶市涪陵區畜牧獸醫局
某商品蛋雞養殖戶飼養的3 000 只18日齡雛雞突然出現發病雞只,主要表現為采食量減少,精神沉郁,聚堆,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和多西環素可溶性粉,經過3 d,整體情況未見好轉,發病率增加,死亡33只,每天呈增多的趨勢。養殖者請獸醫診治。
該雞群發病率25%左右,發病雞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頓,被毛蓬亂,有的排水樣便,有的排白色稀便,部分病雞自啄肛門。病程較長的雞,雞頭垂地,呈昏睡狀。瀕死期的雞,脫水,體重減輕,眼窩凹陷。病死雞肛門周圍羽毛污染。隨機對10只發病雞測體溫值平均為42.3℃。
胸肌顏色較暗,腿肌和胸肌出血,呈斑點狀或條紋狀,有的雞翅膀皮下點狀出血。肝臟稍腫大,質脆易碎。脾臟稍腫大,心肌有少量出血點。腺胃乳頭腫脹周圍有出血點,與肌胃交界處有條紋狀出血。腸黏膜呈彌漫性出血。法氏囊腫大,約為正常的2倍,有的呈暗紅色,有的呈紫紅色,黏膜皺褶水腫、出血,有的含干酪樣物質。腎臟腫大,呈花斑狀外觀。
1.現場診斷。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變化,初步判定為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為了確診進行了微生物學診斷。
2.涂片鏡檢。取病死雞心血、肝臟、脾臟、法氏囊等組織進行組織涂片,用美藍染色法染色,顯微鏡下未見細菌。
3.細菌培養。將病料接種于普通肉湯培養基,置37℃溫箱培養24小時,無菌落生長。
4.瓊脂擴散試驗。采集發病雞靜脈血,分離血清,進行瓊脂擴散試驗,經37℃溫箱培養24小時觀察,結果是標準陽性血清、待檢血清均與抗原孔之間出現沉淀線。
最終確診為該雞群感染了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1.將病死雞及其污染的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使用0.2%的過氧乙酸溶液進行帶雞消毒,2次/d,進行7 d,再使用百毒殺進行帶雞消毒,1次/d,進行7 d,待雞群穩定后按常規消毒進行。加強對周圍環境、出入人員及工具的消毒措施
2.立即隔離發病雞,采取針對性治療。高免血清,0.5 ml/只雞,肌肉注射,1次/d,連用2 d。
3.全群預防性投藥。10%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每1 L水,60 mg(以阿莫西林計),混飲,連用5 d;脫脂奶粉,每1 000 kg飼料1 kg,混飼,連用14 d;黃芪多糖,每1 000 kg飼料加入1 kg,混飼,連用14 d;電解多維,每1 000 kg飼料加入800 g,混飼,連用14 d;口服補液鹽(食鹽3.5 g、小蘇打2.5 g、氯化鉀1.5 g、葡萄糖粉20 g),每1 L水加入30.5 g,混飲,連用7 d。
2周后回訪,用藥4 d發病情況有所減輕,死亡數開始下降,目前雞群無明顯發病情況,整體采食量接近正常。
1.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是影響雞生產的三大傳染病之一,直接危害是死亡增加、淘汰率增加、發育遲緩、飼料利用率下降,間接危害是抑制其他疫病的免疫抗體生成,增加其他疾病的發病程度,同時易誘發其他疾病。
2.該病的潛伏期為2~3 d,易感雞群突然發病,病程經過約7 d,呈“一過性”,典型的病例其死亡曲線呈尖峰式。
3.預防本病需要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通過嚴格執行衛生消毒措施,降低養殖環境中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數量,減少易感雞接觸病毒的數量和頻率,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通過運輸飼料、用品等將病毒帶入雞群。
4.科學免疫接種。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瓊脂擴散試驗監測母源抗體確定首免日齡。然后按免疫程序進行接種。值得注意的是,雛雞在母源抗體下降過程中,應嚴格進行環境消毒,防止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雞群造成無母源抗體雞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