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張宏福研究員:加強環境生理研究應用,推進畜禽健康養殖技術升級

四中全會提出四個全面:全面改革開放,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從國家大文件可以看出總的趨勢是融入國際,我們面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基點。十八大以后汪洋副總理主管農業以后明確提出兩個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和口糧絕對安全。
一是成本高:人力、能源、土地成本很高;二是資源短缺:2015年進口大豆8175+玉米472+玉米替代品5000=1.3億噸;三是環境壓力大:畜禽糞污30億噸。四是畜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嚴重:溫氏雞、雪山雞。
一是養殖效率低,奶牛,豬還有蛋雞,養殖效率低;二是工藝落后、自動化水平低;三是對疫病誠惶誠恐:過度用藥、過度用苗,畜禽健康水平差。
抗生素使用的副作用會使微生物抗藥性和動物自身免疫力產生影響。養殖場大量用藥造成動物的中毒。畜禽中毒!畜禽場中毒!行業中毒!
疫苗生產廠家從20世紀90年代末的28家發展到現在100多家,疫苗的品種、數量、質量都大幅增加和提升。但疫病數量卻仍然不斷增加;除預防人類天花的牛痘疫苗和牛瘟疫苗外,絕大多數疫苗都不能產生不感染的免疫力,而只能產生保護不發生臨床疾病的免疫力;疫苗免疫前動物群體已感染強毒,疫苗接種往往會激發疾病的發生或流行。
1.有的病原體變異很快,疫苗更新的速度遠趕不上病毒變異的速度。如H5N1禽流感、藍耳病等。
2.有些病原體的遺傳型、血清型和保護型很復雜,認識到的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如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禽流感病毒(盡管已知有16種H和9種N組合)。
3.有些疫苗病毒有殘余毒力,如傳染性氏囊病疫苗毒本身可引起免疫抑制。
4.有的疫苗毒可引起臨床或亞臨床疾病,有的可與流行毒發生重組,使流行株的遺傳型、血清型和保護型更加復雜。
5.藍耳病高強度免疫會加劇病毒在豬場的不穩定,造成循環傳播;目前臨床發病中發現不少由疫苗病毒株引起。
無抗飼養是大勢所趨:無抗生素殘留=無抗飼料配置+飼養過程無抗飼養;畜禽養殖如果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杜絕抗生素,才能真正做到維護動物自身免疫健康。
應該是由品種遺傳、飼料營養、環境/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組成的一個系統。
1.影響畜禽舍環境因子有物理因子、化學因子、生物因子和情感因子。
2.環境溫度影響畜禽免疫力,如夏季高溫高濕多發腸道細菌疾病,冬季寒冷及低濕多發呼吸道病毒病。微生物對環境具有感知能力,能夠根據環境溫度改變自身的致病力。
3.環境中氨氣影響畜禽免疫力。環境中的氨氣可損傷呼吸道黏膜屏障的微結構,增加對呼吸道疾病的易感性可作用于不同的免疫細胞,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通過改變內分泌系統,間接地作用于機體的免疫功能。后備母豬飼養在5.7 ppm和19.7 ppm氨氣濃度環境下,發現前者發情率顯著高于后者。而且氨氣是PM2.5的重要前驅物,會造成環境污染,對畜禽健康養殖影響非常大,而且目前研究不系統,原因如下:(1)環境因子非常復雜,畜禽生長、繁殖、免疫健康的環境需求及限值迥異。(2)環境與動物的關系解析遠未清晰,而且對環境的研究非常難,因為環境可控參數非常少,環境試驗無法準確操作,高校對環境生理研究邊緣化,對環境生理學教學不重視。(本文根據會議錄音和資料整理,未經專家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