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李勝利教授:中國奶業競爭力提升
—中國奶業的供給側改革

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大宗商品價格跳崖式下跌,中國飼料主要原料價格也大幅下降,中國經濟進了新常態化發展。
1.當前畜牧業新常態的特征:(1)消費需求總量:低速增長,八項規定,把過去畜產品消費的泡沫擠去了,泡沫主要是浪費型消費和過度型消費,泡沫擠破后,消費總量明顯下降。(2)產品供求關系: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短缺和階段性有余并存,包括豬肉、禽肉和牛奶。(3)生產能力:調整產能結構,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生豬、部分禽類、奶類)。(4)國內外畜產品價格:價格倒掛、進口產品沖擊(豬肉、牛肉、羊肉、牛奶)。(5)牧業生產布局:南壓北擴。(6)生產主體:散戶退出加快、規模化速度放緩。(7)制約因素:用地、環保雙重制約。
2.關于奶業。我國液態奶消費增長大幅下降,需求增長乏力,出現消費和價格雙降。
3.中國乳品加工業經營業績。(1)液態奶生產恢復,奶粉受進口沖擊大,仍未恢復;(2)銷售額增幅小于產量增幅,說明乳制品價格整體下降;(3)銷售額、利潤總額增幅大幅縮小,乳品加工業盈利能力變差。
1.現狀:全球奶業發展現狀增長趨勢放緩;全球及主要出口國原奶價格還將下降;原奶價格世界范圍內均出現下降但同時每個國家實際價格還受到匯率影響。
2.趨勢:2015年脫脂奶粉、全脂奶粉價格繼續大幅下降,目前仍在低谷波動 短期內難以明顯回升;供過于求的趨勢依舊延續;2016年底奶價將出現回升,不可能回升到4元以上的條件,但會平穩。
我國奶業競爭力弱表現在:飼料轉化率低,氮利用率低。發達國家奶制品與原奶價格關系為4∶1,中國為6∶1。
應對方法:全面提升競爭力,中國奶業供給側改革。一是依靠科技,提升全要素生產力;二是調整產品結構和銷售布局,開發農村市場的巨大消費不足;三是降低成本,提高飼料轉化效率;四是去庫存,降低落后產能;五是提升品質;六是補短板:標準化養殖技術、飼料營養量化管理技術與基因工程技術、營養素過瘤胃包被技術、DHI升級服務;七是優質青貯的推廣和質量提升,利用當地粗飼料資源種養結合。
1.技術層面。提高飼料轉化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國家奶牛群體改良計劃具備了核心母牛群;重大疫病根除計劃;發展乳肉兼用奶牛。
2.政策層面:應對奶源相對過剩的局面:縮減產能,減少頭數;培養消費市場,調整加工方向,奶業科普;發展種養結合的奶業,國家糧改飼工程、振興奶業—苜蓿工程;確定我國乳制品供給的自給率;促進養殖小區轉型升級,增加牛奶價格差別;建立奶粉臨時收儲機制;檢疫國家嚴格執行還原奶標示,禁止還原奶生產常溫奶。(本文根據會議錄音和資料整理,未經專家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