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岐山醫院(511483)區泳清
SP為臨床常見精神疾患,該病具有易復發、病程遷延、致殘率高等特點,患者多伴有抑郁、焦慮、恐懼、悲觀等不良情緒,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加強患者心理干預,對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我們將積極心理學理論引入試驗組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收效較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5年3月~2016年1月根據隨機數字表將我院80例SP患者分為試驗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入組標準:符合SP診斷標準[1];處于恢復期;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腎、腦、心等軀體疾患者;合并智力障礙者。試驗組患者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19~68歲,平均(38.49±4.52)歲;病程2~12年,平均(6.24±1.48)年。在對照組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19~68歲,平均(38.08±4.64)歲;病程1~13年,(6.30±1.57)年。組間一般性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即基礎護理、藥物護理、鼓勵患者進行下棋、看報、讀書、打牌等娛樂活動。試驗組在上述護理干預基礎上,加行PP護理,主要內容如下。①自我認知(第1周)。采用小講課、發放健康宣教資料等形式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如SP病因、誘因、癥狀、危害),講解哪些行為對健康有害(如生活懶散、私藏藥物)、哪些行為對健康有益(如遵醫囑用藥、規律作息、保持積極健康心理),采用口頭表揚或者物質獎勵等形式肯定患者正性行為。②感恩之心(第2~3周)。組織患者閱讀、賞析感恩類文章,學習演唱感恩歌曲,鼓勵患者通過寫作、小講座等形式表達自己對人或者事物的感恩之心,以增進患者責任感、使命感,使患者珍愛生命。③掌握情緒(第4~5周)。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向患者講授3~4種情緒管理方法,如音樂療法、冥想療法、深呼吸、肌肉放松、運動療法等,鼓勵患者積極嘗試,囑患者選擇1~2種情緒管理方法進行長期情緒管理。④強化家庭支持(第6~7周)。組織患者觀看、賞析親情電影、親情文章,鼓勵患者打電話、寫信給親朋好友,以強化患者家庭支持。⑤重建希望(第8~9周)。組織患者觀看勵志電影,鼓勵患者書寫希望型文章,如心愿瓶、理想生活、理想的家等,以激發患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3 觀察指標 干預9周后,比較兩組SRHMS評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健康狀況越佳)及HEIQ評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幸福感越強)。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進行統計數據處理,SRHMS評分及HEIQ評分以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應用t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試驗組SRHMS評分及HEIQ評分分別為(275.42±41.62)分、(3.64±0.57)分,對照組以上指標分別為(277.14±42.38)分、(3.67±0.60)分,兩兩對比發現,t分別為0.1883、0.229,P分別為0.855、0.81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9周后,試驗組SRHMS評分及HEIQ評分分別為(331.58±44.39)分、(4.35±0.47)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286.54±40.85)分、(3.76±0.53)分(t分別為4.722、5.268,P均小于0.001)。
SP為臨床常見嚴重性、持續性精神障礙,抗精神病藥物是該病的首選治療方法,然而,臨床上有20%~30%的SP患者對此類藥物無反應,在應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基礎上施加科學、有效的心理護理對促進患者康復至關重要。
PP是一種新型心理護理模式,它以增強個體適應能力、提升個體幸福感為目的,以灌輸希望、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為方法,對增強幸福感、激發正能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我們將PP引入SP恢復期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結果提示,干預9周后,試驗組患者SRHMS評分及HEIQ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PP護理有助于改善SP患者心理狀態、提高患者幸福感、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