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第三人民醫院(516000)周麗君 樊鵬
腹部手術是是臨床外科手術的主要類型,治療過程中需要對患者行全身麻醉。但是由于腹部手術對于人體的創傷較大,對腹腔內器官形成刺激,人體對于麻醉的耐受性較差,同時受到殘留麻醉藥物的影響,增加了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生幾率[1]。為了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情況的發生,需要加強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改善患者的預后,促進其術后恢復。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期間接受手術治療的72例腹部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對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期間接受手術治療的72例腹部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2.1±3.4)歲;其中胃腸道手術11例,肝膽手術8例,婦產科手術9例以及其他腹部手術8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41.8±3.6)歲;其中胃腸道手術12例,肝膽手術9例,婦產科手術10例以及其他腹部手術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照均衡,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護理辦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從生理和心理等多個層面著手,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措施。①心理干預:術前醫護人員需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并向其講解手術的具體流程、麻醉方式以及相關注意事項,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消除患者心中的疑慮,保持平和、穩定的心態[2]。②術后護理:患者術后保持去枕平臥位,平整擺放四肢,讓患者感到舒適的同時,并予以適當的約束,防止患者出現蘇醒躁動導致輸液管、氣管導管、導尿管以及各種引流管脫落,防止發生墜床。避免對患者的血管和神經形成壓迫,保持呼吸通暢和良好的血液循環。密切觀察患者的體征變化,重點加強出現呼吸、循環功能以及神經功能障礙患者的監測。③動脈血氣分析:呼吸道梗阻、高碳酸血癥以及低氧血癥等是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受到殘留麻醉藥物的影響,是誘發全麻蘇醒期躁動的主要原因。通過動脈血氣分析,了解患者的呼吸和血壓循環情況,進而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3]。
1.3 觀察指標 ①護理后兩組患者心率和血壓情況。②兩組患者的躁動發生情況,評價為0分(無癥狀)、1分(輕度)、2分(中度)和3分(重度)。
附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心率和血壓比較(±s)

附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心率和血壓比較(±s)
組別 n 心率(/min) 舒張壓(kPa) 收縮壓(kPa)觀察組 36 74.34±5.72 10.86±0.77 16.97±1.10對照組 36 87.35±5.58 12.83±0.81 18.18±1.24 P值 <0.05

附表2 兩組患者的躁動發生情況比較[n(%)]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s)和(%)進行觀察指標的計量和計數,通過t值和x2檢驗資料,結果滿足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后兩組患者心率和血壓情況(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的躁動發生情況(見附表2)
腹部手術患者在全麻蘇醒期容易出現興奮、躁動以及定向能力障礙等癥狀,出現無意識的肢體活動,導致循環系統異常。增加了輸液管、氣管導管、導尿管以及各種引流管的脫落的風險,對患者造成傷害。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生主要受到麻醉藥物的影響,患者的生理功能出現衰退,其術前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對于麻醉藥物的耐受性差,容易刺激病人的神經系統,引起交感神經興奮[4]。病人表現為心率加快和血壓升高,在全麻蘇醒期出現躁動的情況,產生應激反應,容易造成患者機體功能的損傷。為了保證麻醉病人更好的恢復,需要加強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從生理和心理等多個層面著手,給予心理疏導、術后護理、動脈血氣分析,以有效預防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生。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心率、收縮壓和舒張壓更低,接近于正常值水平,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的躁動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對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率和血壓,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進而降低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