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汪再輝
?
給孩子富足的心理資本——農村地區初中生心理資本現狀及開發策略
□王曉靜汪再輝

舒曉輝攝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農村地區的初中生,因其所處地域環境因素的影響,其發展狀況并不樂觀。由美國學者路桑斯提出的積極心理資本概念,為研究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所謂心理資本是個體在生活和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是個體自我認可、健康成長的內在力量,是個體獲取潛能的不竭源泉。農村地區的初中生,因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心理資本發展水平與城區孩子相比有較大差距。
(一)自我效能感較低
所謂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農村地區的初中生,因客觀因素影響,展現自我的平臺有限,獲取成功的機會較少,甚至來自他人的贊許也不多。父母自身素質參差不齊,很少有人關注孩子心理資本的開發。而農村大部分學校,應試教育影響根深蒂固,沒有條件和能力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久而久之,學生對新事物知之甚少,不懂得如何調解身心發展與外在變化的沖突,不知道如何正確認知自我,自卑成了他們身上最明顯的特征。
(二)面對困難不夠樂觀
樂觀是人的一種重要的情緒,是個體面向未來的一種積極體驗。樂觀是人的一種主觀心境或態度,這種心境或態度與個體的期望緊密相關,它不僅是認知判斷的結果,而且是主觀愿望的結果。農村初中生在面對問題時不夠積極樂觀,其實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密不可分。他們缺乏足夠多的機會鍛煉自己,很少有機會體驗成功和失敗,一旦遭遇學業挫折或陷入人生困境,就習慣于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中,以悲觀消極的心態面對變化。
(三)希望的匱乏
希望是一種使個體維持自己朝某種目標開展活動的信念,它是個體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繼續堅持的動力,是青少年堅持自己的目標并堅定行進在人生道路上的力量源泉。希望緊承自我效能感和樂觀,農村地區初中生由于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面對問題時不夠樂觀,因此他們對自己的人生發展缺乏明確的方向。很多時候,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安排,按照父母和教師的意愿生活和學習,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意義,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更看不到希望的所在。
(四)韌性不夠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看,心理韌性意味著一種在生存困境中的自我保護本能,也可以理解為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抗打擊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理承受力。農村地區初中生抗壓能力不夠強大,其實是很好理解的,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較低的自我效能感中,對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評估,面對困難時缺乏樂觀的心態,又沒有在心里播下希望的種子,因此當人生之路并不像他們預期和想象的那樣鋪滿鮮花時,他們難免會沮喪,不知所措,輕則停滯不前,重則壓抑自卑。
農村地區初中生作為特定環境中的群體,他們心理資本匱乏的原因可以從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等方面考慮,由于社會環境的客觀性和不可逆性,本文重點從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來探討和分析。
(一)家庭心理營養的貧瘠
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而言,農村家庭關注更多的是孩子的“養”而不是“育”,他們關注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對孩子的心理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首先是經濟條件,相較經濟發達地區的家庭來說,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家庭收入不高,他們的經濟能力有限,沒有條件為孩子創造很多展示自我的機會。此外,很多農村地區的家長為了生存不得不出外務工,致使許多孩子被迫成為留守兒童,他們或寄養在親戚家里,或由爺爺奶奶隔代撫養。這種家庭結構,使得孩子的心理需求長期得不到關注與滿足,他們缺乏積極的心理溝通,不知如何表達自我訴求;其次是農村地區家長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并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甚至還會采用一些不當的教育方式,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的自尊,束縛孩子的天性。
(二)學校培養目標和評價體系單一
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提倡多年,國家也一再呼吁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但在廣大農村地區,教學質量仍然決定著外界對學校的評價,關乎著學校的生源與名聲,因此在很多學校應試教育依然大行其道。過多的強調分數的意義,勢必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同樣,因為過分強調分數,在評價過程中,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而大部分成績普通的學生,他們的能力卻得不到賞識和發掘。
心理資本是激活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強大動力,是支撐個體樂觀面對人生的力量源泉,是賦予人生希望的重要心理因素。作為班主任,作為孩子成長時期的重要陪伴者,應該如何富足他們的內心?如何填充他們生命的色彩呢?
(一)與家長溝通,為孩子提供充足的家庭營養
農村初中生心理資本匱乏的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于家庭。拋開物質條件限制,班主任可以從精神層面給予他們關心。及時與家長電話溝通、家訪,加強與孩子監護人的聯系,尋求監護人的協力,不只是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學業進步,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班主任應通過各種方式,不定期組織家長交流會,讓家長明確教育子女的責任,并盡可能地向家長介紹先進的教育理念,從而多方位地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心理資本養分。
(二)點燃希望,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校營養

舒曉輝攝
學校教育是人一生所受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決定著個人的社會化水平。因此,在探索初中生心理資本開發策略時,學校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1.融情點燃希望,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
融情屬于情感教學心理學的范疇,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應從認知維度去設計課堂,更應把情感作為教學的手段和目標,以情優教,讓情感融入教學內容,以情感點燃希望,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巧搭平臺,及時鼓勵,滿足學生成功的需求。農村地區的孩子由于生活環境受限,知識儲備不足,能力欠佳,他們不善于思考,無法用完整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以課堂為基點,巧妙地搭建各類平臺,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表現自我的機會。當學生取得進步時,要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并根據最近發展區原理,為學生創設發展階梯平臺,促進他們不斷提升自我。
善于發現,知微見著,挖掘學生的閃光點。作為班主任要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以一雙慧眼挖掘學生身上閃光的地方,并以恰當的方式肯定其優點,滿足學生被關注的欲望,點亮他們上進的心燈。
2.引進合作競爭機制,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情懷
在“唯分論成敗”的時代,許多優秀的學生從小就有較強的優越感,缺乏合作意識,害怕別人超越自己,不愿經歷失敗,更不愿聽到批評的聲音,他們大多看上去清高孤傲,實際上心理非常的脆弱。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可以采取“二人結盟”小組合作競爭的方式,將班上的學生按照學習成績優良搭配,形成二人聯盟,回答問題必須兩個人都舉手,學習較差的先回答,學習較優的補充完善。三個“二人聯盟”結成一個小組,選取小組內成績最優的學生擔任組長,督促和幫助組內成員提高學業成績。這樣一來,不僅增強了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讓競爭成為一種常態心理。
3.活動提升勇氣,培養學生堅韌的心理品質
堅韌的心理品質是青少年非常重要的心理資本,它關乎著學生在挫折困境面前能否奮勇前進,班主任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助于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堅韌的品質。當下,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依賴和寵溺,家長給予他們過多的愛,讓他們變成了一個個折翼的天使。遇到難題就喜歡繞彎,不敢直面失敗和困境;出現錯誤不敢承認,害怕批評和指責。面對這樣的情況,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各種機會,比如觀看勵志視頻、組織辯論賽、故事分享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堅韌,從內心明確勇氣對于個體成長的重要性。
此外,為了鍛煉學生的耐挫力,班主任應在班上引導學生制定奮斗目標,這個想要超越的目標可以精確到某一個人,可以精確到具體的計劃安排,學生須制定出有效可行的方案去實現這個目標,班主任應該努力為學生創設條件,巧妙地利用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為目標奮斗,而且還應發揮家校合力,讓學生感受到背后強大的支持力量。
農村初中生心理資本的開發是一項長遠的工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心懷悲憫、心境純明,在激情、慈悲的教育王國里,用智慧點燃孩子的希望,用關愛溫暖孩子的心田,給學生充足的心理資本,讓他們的人生之路無論何時都鶯歌燕語、鳥語花香!
(責任編輯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