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興 張勇
【摘 要】民族式摔跤具備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條件;呈現地域、民族、節慶、交融性等特點,具有相對穩定的教育學生群體,課程資源及場館條件;引入校本課程應遵循時代性、民族性、娛樂性和科學性原則,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遵循以人為本、學生需求、整體性、適應性的學校辦學特色。
【關鍵詞】新疆;民族式摔跤;校本課程;可行性
0 前言
民族式摔跤是極具濃郁民族風格的民族體育運動,在我國已有千余年歷史,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在與大自然斗爭中和各部族沖突斗爭中逐漸產生、并發展了摔跤運動,并在宗教祭祀、節日慶典等活動中廣泛開展。在中小學廣泛開展民族式摔跤課程,不僅可以全面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也可弘揚民族精神,增進友誼,文化交流,使各民族同胞和諧相處,并能充分體現民族體育特色。同時,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校級、市級等競賽活動,達到推廣、傳承與保護新疆民族式摔跤文化,豐富體育課程內容體系,以更好地開展和推動民族式摔跤運動。
1 解讀新疆民族式摔跤
摔跤在新疆歷史悠久,《漢書·張騫傳》記載:公元前2世紀,西域的摔跤已經頗為盛行,當時被稱為“角解”,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因地域、民族、習俗不同,形成了具有獨特內容、形式及文化的民族式摔跤活動。其中以維吾爾族“且力西”、哈薩克族“庫熱斯”、蒙古族“博克”和回族“絆跤”最為典型,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民族式摔跤運動得到了高度重視與支持,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新疆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各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了不同形式、風格、別具特色的摔跤運動。伴隨著文化交流和社會發展,發生了同化、異化、變遷和整合,都會在民族傳統節日、農閑時節、婚嫁、嬰兒出世、割禮等習俗慶祝活動上舉行,逐漸從娛樂性、健身性逐漸轉向規范性和競技性;從一個民族特有發展到多個民族共有,總體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民族性、節慶性、交融性特點。
2 新疆民族式摔跤引入中小學體育課程的必要性分析
2.1 體育新課程改革的需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三級課程管理”,不再對中小學課程和教材進行統一管理和硬性規定。各地、各校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本地和本校實際的課程實施方案與教學計劃,這給地方、學校留有相當大的選擇余地和發展空間。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經濟、文化差異較大,即使是同一地區學校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這是《課程標準》只提出學習目標、內容框架和教學建議,沒有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數等的原因。學校和體育教師完全可以根據當地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與開發體育課程資源,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形成學校特色。
2.2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需要
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受到其它文化的影響,同時,現代體育的迅猛發展對其產生了強大沖擊。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在繼承民族傳統體育,促進新疆少數民族體育多元文化的生存;促進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民運會為平臺,借鑒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傳播與推廣;把握機遇,促進少數民族體育人才隊伍、場地、設施等建設;發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健身、參與性,使其更好地融入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
2.3 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2011年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學生的學習劃分為四級水平,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差異性,為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發展需要,體育與健康課程鼓勵這部分學生將高一級水平的學習目標作為自己的發展性學習目標。運動技能的學習以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形成一定的特長、掌握和運用幾項運動項目為中學水平目標。處于此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的高峰期,其生理心理上發生巨大的變化,內心的想法無法表現,再加上學生喜動愛玩好斗的本性,在學校開設摔跤課程,能有效釋放學生內心的拘謹,使其在摔跤過程中達到鍛煉身體,擺脫心理障礙的效果。
3 新疆民族式摔跤引入中小學體育課程的可行性分析
3.1 民族式摔跤在新疆有良好的民間基礎
1981年9月,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座談會上,國務院批準開展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簡稱“全國民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屆。第一屆將摔跤運動定為競賽項目,第五屆明確規定了蒙、藏、彝、維和回族式這5個民族的民族式摔跤形式的比賽,并且這些民族大多聚居在新疆,具有良好的參與人數基礎。新疆民運會自1985年起每四年舉辦一次,民族式摔跤作為各民族群眾非常喜愛的運動項目一直都躋身于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之列。全國民運會和新疆民運會為新疆民族式摔跤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極大地推動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對民族式摔跤和其他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3.2 學校具備優越的場館設施和穩定的經費支持
2005年,教育部制訂的《中學體育器材和場地》國家標準規定各地中學學校的體育課教學,課余訓練,體育競賽,學校運動會等工作所涉及的有關體育器材、場地的內容,應逐步與國家標準規定相一致。學校在更新體育器材,修建運動場地時,應按照循序漸進、逐步實施的原則,執行《中學體育器材和場地》國家標準。新疆中小學也積極根據此標準,努力完善學校體育場館設施與器材,提供保障。校本課程的重點是體現本學校的辦學思想與理念,能夠很好的宣傳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創新之處,從而極易得到學校相關部門和領導的支持,這樣就會在校本開發過程中注入一定的研究開發經費,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穩定的經費支持。
3.3 中小學生是傳播傳統體育項目的穩定人群
目前,在新疆中小學體育課程設置上,教學內容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只有少部分學校開展興趣選項課,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中小學沒有開設的先例,民族式摔跤若能成為校本課程進行授課,學生所選擇的體育項目就被人為的固定下來,換種角度看,這便是在中小學傳播傳統體育項目的有利條件,中小學生成為學習掌握傳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穩定人群,能夠有效提高參與民族式摔跤的人數,其發展前景比較樂觀。
3.4 民族式摔跤成為校本課程的價值
民族式摔跤校本課程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利于學生身心發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通過教育過程媒介傳授少數民族文化,得以使少數民族文化與傳承主體相結合,實現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研究,將民族式摔跤引入中小學校本課程,可保證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豪感,并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民族式摔跤校本課程與學校體育條件、特點結合起來,有助于學校更好地實現體育課程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形成特色辦學。
4 中小學體育課程引入民族式摔跤面臨的困難
不同民族特色摔跤的整合困難重重,依據各個民族摔跤運動文化屬性、特點及規則整合,研發出一種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及文化內涵,又不失摔跤運動本身的精髓的課程,是開設民族式摔跤體育課程面臨的難題之一。學生對民族式摔跤的認知較為膚淺,興趣匱乏,很難體現民族的特點及民族式摔跤的精髓。民族式摔跤在課程實踐中存在身體接觸,潛在著相對較大的安全隱患,教師稍不注意或者因場地的限制,極易產生危險。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民族式摔跤體現了少數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具有體育活動的一般特性,具備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條件。在課程實踐中能實現健身娛樂,教育功能。強調“三級課程管理”的體育新課程改革,現代體育文化發展的沖擊,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要求民族體育傳統文化迫切得到傳承與發展。“全國民運動會”與“新疆民運會”的蓬勃開展,優越的學校場館設施,穩定的人群與經費支持,為其保障了良好的民間基礎和經費支持;民族式摔跤符合健康第一指導思想,能夠成為辦學特色。然而,不同民族類型摔跤的整合問題較嚴重,學生對項目的認知較為膚淺,興趣匱乏,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新疆中小學開展民族式摔跤課程有利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進一步豐富民族傳統體育理論,這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長期開展有重要意義。
5.2 建議
新疆民族式摔跤引入校本課程應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既讓學生在課程體驗過程中強健身體,同時,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實行三級課程標準過程中,學校有關領導要高度重視,積極鼓勵支持,與體育教師一起努力創辦具有鮮明特色的體育校園文化。民族式摔跤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建立系統、完善的評價考核體系。新疆民族式摔跤校本課程開發中,作為課程開發主導者的體育教師在推進課程開發的同時,要加強學習,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洲.新疆烏魯木齊市中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2,6.
[2]王萍.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研究—以少數民族式摔跤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111-112.
[3]朱艷麗.新疆民族式摔跤運動的發展狀況及對策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1,6.
[4]劉秀峰.新疆不同民族摔跤運動的傳承特點與發展流變[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3(01):50-54.
[5]劉秀峰,朱艷麗.新疆民族式摔跤運動的發展狀況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15-121.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