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佳
人才的區域化研究要求企業同學校合作,以企業的技術來支持學校辦學,再以學校的便利條件為企業從業人員提供再教育的途徑,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以校企合作的模式來促使學校調整培養的方向目標,更為企業提供研究型的學術支持。
家具的地域性表現
家具作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參與者往往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喜好與生活習慣。而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的分工又在無意中促成了家具產業的集群。家具形式的區域化正是這兩者作用的結果。
自古以來,中國家具產地就有三大流派之說,除了其審美造型的相異性外,在產地和分布區域上也有很大不同。以明清家具為例,當時的家具制作主要集中在以江蘇省為中心的長江下游一帶。其中又以蘇州、揚州和松江等地的家具最為經典,成為明式家具的典型表。廣式家具以廣州一帶為主要產地,發展略晚,但發展迅速,特色鮮明。京式家具則是以清宮宮廷作坊如造辦處、御用監在京制造的家具。
因此,要討論家具專業,不能就一個抽象概念泛泛而談,而應分析其對應的市場環境,從而得出該專業所要采取的人才培養方向和模式。以蘇錫常為例,地處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對外交流頻繁,同時,又沿襲傳統吳文化。新舊文化的撞擊之下,人們的審美需要往往更追求個性化和獨立性,這也就對該區域家具設計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地域和時代的要求。
家具專業的人才區域化培養的必然性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各類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而高職高專教育相對于本科、研究生教育更具有針對性,是為地方經濟培養實用性人才。地方產業和經濟的發展固然離不開研究型的人才,可是為了保持優勢更需要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
就家具行業而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現有5個主要的家具產地,分別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東北、西部五大家具產業區。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是產量最大、出口額最高的兩個主要產業區,與環渤海、東北產業區一起形成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由南向北的分布局面,4個產業區內家具出口生產企業和大型生產企業集中,是供應我國市場和家具出口的主要地區。因此,家具設計人才的培養也應順應個地區的市場要求,以蘇錫常地區為例,更應依托本身的傳統優勢,進一步拓展職業教育,將高職高專的實用性培訓和市場需求區域特點聯系起來。
現階段家具設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是高校產學合作培養人才雖然普遍得到重視和加強,但時效性仍有待提高。高校與市場結合,最常見的形式就是校企合作,很多院校,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往往都有自己的校企合作基地,然而問題依然存在。最突出的就是資金問題,現在的院校往往已經意識到了與市場接軌的重要性,在人才培養中有意識的接軌產業需求。這在理論傳授中固然能夠實現,可是一旦論及實踐操作就苦難重重。尤其是注重實用性培訓的高職高專院校,與產業結合必然要求設備的同步更新。同企業不同的是,院校的設備往往不能及時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因此更新的實效也就存在了問題,僅僅依靠企業的贊助并不能一勞永逸。
二是高校尋求產學合作的意識越來越強,但缺少政策支持和引導。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就制定了一些列科技計劃來規范學術轉型,推動產學合作,其中包括《聯系計劃》、《法拉第計劃》等。其關鍵做法便是項目的申請主體必須同時包含一個科研機構和企業。起源于德國職業培訓模式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究其根本與“產學”殊途同歸。然而,我國在促進技術轉移、保障產學合作方面仍然需要努力。
三是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與現實生產力的轉換的比例還有待提高。
人才區域化培養的重點
以蘇錫常地區為例,現在家具從業人員分為以下幾類,其一是某家具企業的創業者,這類人掌握著當地大部分的家具產業資本,他們的決策和眼光往往也主導著某一地區家具產業的發展方向。第二類是家具的產業工人,他們的主要特點是文化程度不高,技術要求也低。走在前方的企業領導者和主要從業者都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這樣,企業的長遠規劃也會存在不足。同時,對員工的篩選和再教育培養也難以實現。
因此,對家具人才的培養也應分為兩類。一是參與到對企業領導者素質的提高的培養。這不單是對高校和研究機構提出要求,更是對企業領導者提出了自主要求。第二類是對主要從業人員的人才培養,其中又分為在校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和在職人員的再教育。對在校生而言,適應地方經濟和企業生產要求的能力培養是學校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的重中之重。對于已經就業的從業人員的培養則在于其眼光和基本素質的提高。對于以蘇錫常地區而言,明式家具的傳統以及人民對傳統家具樣式的繼承和發展,眼光和審美的提高就更為重要。
總結
培養一個合格的家具設計人才需要物質投入和人才輔助,過去的師徒制顯然不再適合如今的機械化大生產。用機械加工,節省了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是家具成為日用品的基本前提。在前期的開料、配料、打眼等工序上,用機器加工顯然優于手工,因此,在人才培養的技能方面也應及時加以調整,導入機械化操作的培養。而蘇錫常地區又存在著其特殊性,由于明式家具的流傳,一些特殊隼卯結構以及雕花工藝在該地區依然有所需求,在現代高校人才培養制度下,尤其是師生數量比例失衡的現在便顯得極難進行精益求精的教導。因此,對人才的因材施教分層次培養就日益重要。更應促進企業和學校的合作,以企業的技術來支持學校辦學,再以學校的便利條件為企業從業人員提供再教育的途徑,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以校企合作的模式來促使學校調整培養的方向目標,更為企業提供研究型的學術支持。
(作者單位:蘇州市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