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海紅
鄉土文化是指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各種文化、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的總稱,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得以代代相傳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的結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內涵是不一樣的。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挖掘、研究、探討鄉土文化,從而對學生的終身產生恒久的影響,為培養孩子愛家鄉、愛祖國夯實情感根基。古賁小學地處農村,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讓孩子們吮吸到泥土的芬芳,我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積極開展基于鄉土文化的語文活動,不斷提升孩子的語文素養。
一、開展鄉土農具展示活動,積淀孩子鄉土情懷
鄉土農具的展示能夠幫助孩子們接觸農耕歷史,觸摸到農業發展的脈搏,傳承優秀的地區文化。我們班開展的農具展示活動,讓孩子們一下子跨越了歷史,觸摸到幾十年前的祖輩生活中所使用過的生活用品,如草帽、馬燈、煤油燈、風箱、水瓢等等,眼前的這些物品已經漸漸地退出了我們的生活,和我們漸行漸遠,有些東西家里已經壓根看不到了。聽著我們請來的爺爺輩的講解員娓娓動聽地講解,孩子們對曾經的艱苦生活有了感性的認識。梅萍同學感到特別驚訝:“爺爺奶奶年輕的時候生活條件實在是太艱苦了,沒有電燈,看書學習只有在昏黃的煤油燈下;下雨天干農活的時候連雨傘都沒有,只有頭戴草帽身披蓑衣……但是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體會到祖輩的辛苦之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孩子少了,農忙的時候,我們班的小孩積極幫助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干活。王勇家里有好幾畝田,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農忙時節,他總是幫爺爺奶奶從田里把小麥、稻谷用車子推回家,不僅減輕了爺爺奶奶的負擔,也培養了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田間勞作的辛苦后,在學校食堂就餐時,不少孩子都堅持將碗里的飯菜吃干凈。在活動中,孩子們還學會了不少農耕諺語和農業知識,比如: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麥蓋三層被,頭枕饅頭睡等等。他們和腳下的土地也更加親近了。
二、結合鄉土文化言語表達,提升孩子交際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兒童從四五歲到九、十歲,他們的模仿能力和記憶能力都很強,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稱之為語言的“習得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教學要訓練小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對孩子進行說話訓練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充分挖掘鄉土文化中的素材,有效進行練說。
1.遷移式口語訓練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運用新學的詞語、句式練習說話,從仿說到創造性地說話。如“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好像……等句式的訓練。例如在教學《廬山的云霧》時,結合“流連忘返”一詞,可指導學生結合“有——有——有——”句式進行說話。有學生說:家鄉的秋天真令人流連忘返!田野里有金黃的稻谷笑彎了腰;有咧開嘴的大豆在風中嘩啦啦響;有高粱舉著紅艷艷的火把;還有各種各樣的水果甜甜酸酸的。課堂言語訓練和鄉土文化的有機融合,讓孩子們拓寬了思路,他們的各種親身經歷浮現腦海,此時學生心中的話,就如黃果樹瀑布,從山上直瀉下來。
2.圖畫式口語訓練
圖畫以其內容的生動活潑,新穎直觀,易學易教的特點深受學生和老師的喜歡。文章中的插圖,不僅是學生學習文章的工具,也是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的重要資源,如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時,有位老師運用多媒體為每個故事都配備一幅圖,給課文添加了形象生動的種菜圖、鏟地圖、除草圖等,學生借助圖畫更清晰地理解“我”的頑皮和祖父對我的疼愛,又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描述性的說話,圍繞畫境和課文,學生可以把文章中的這些圖景描述成一個個富有童趣的小故事,學生更能在故事中穿插描述人物的表情、動作和心理想法等,他們說得興趣盎然,不亦樂乎。
3.延續性說話訓練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選錄的課文,寓言、童話以及其他故事占有相當數量,這些課文的故事性很強,往往在高潮處戛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學完課文,有時候孩子們還沉浸在文中動物與人物的結局與命運中。很多孩子禁不住會追問:“結果會怎呢?”教師要因勢利導:“你說結果會怎怎樣?”教師在課堂后追問:“他們以后會怎么樣呢?”如教完《狐貍和烏鴉》后追問:“如果烏鴉再選擇一次,會怎樣呢?”讓學生進行情境思考,把感悟體驗到的道理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創造性地表達出來,然后就身邊的雞鴨鵝,豬羊狗等動物展開合理的想象,不少小孩都能夠寫出關于家禽家畜的連環故事,這恰恰體現了語文教學得法于課堂,受益于課外的宗旨。
教師要依托教材,充分挖掘鄉土資源,把課本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無縫銜接,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地進行有效的說話訓練,夯實學生的說話基礎,積極開展基于鄉土文化的活動,積淀孩子們的鄉土情結。以教材為依據,從感知表象到知覺想象,擴展聯想的空間,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孩子愛家鄉,愛祖國的信念。讓我們緊緊抓牢語文教材中展現的各種精彩紛呈的知識點,植根于鄉土文化的沃土,利用語文課堂搭建有效的活動平臺,為學生創設不同的語文說話和寫作的情境,喚起學生更多的聽說讀寫的欲望,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