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曄
摘要:中小企業眾多、經濟活躍是溫州的一大特色。但近年來受到金融風波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活躍的中小民營企業也遭遇難以“長大”的尷尬。民營經濟的發展需從資本市場融資才能真正解決企業資金困難,降低融資成本。本文針對溫州中小民營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就如何規范其財務管理,助推新三板上市提出建議。
關鍵詞:民營企業 新三板 財務管理
溫州是我國民營經濟的發祥地,中小企業眾多、經濟活躍是一大特色,但近年來受到金融風波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活躍的中小民營企業也遭遇難以“長大”的尷尬。眾所周知,民營經濟的發展光靠政策還不行,資金支撐是必須的,但僅靠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遠遠不夠,需從資本市場融資才能真正解決企業資金困難,降低融資成本。2013年新三板的擴容,為溫州中小民營企業帶來新的曙光。2014年7月,浙江力諾流體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溫州民營企業新三板上市零的突破。截至2015年11月,溫州新三板掛牌企業已有23家,另有82家企業已進入新三板掛牌工作各階段。
縱觀溫州這些中小民營企業之所以能夠實現從草根企業到公眾公司的蛻變,其在新三板掛牌前規范的財務管理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本文對溫州中小民營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就如何規范其財務管理,助推新三板上市提出建議。
一、溫州中小民營企業財務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一)財務管理觀念落后。中小民營企業大多脫胎于小作坊,大部分企業主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未掌握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方法和財務管理理念,風險意識缺乏,追求短期利益目標,投資往往憑直覺,重業務、技術、規模和品牌管理而輕財務管理,財務人員大多選用缺乏相關的財務管理知識和經驗的“自家人”,財務工作僅限于最原始的賬簿登記、收付款項。有些企業雖然也建立了一些財務管理制度,但不重視制度的嚴格執行,從而使財務管理流于形式,失去應有的作用。
(二)會計基礎工作薄弱。企業會計人員業務水平整體偏低,會計基礎工作較為薄弱,財務管理中往往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有“規”不依的問題。適用會計制度錯誤或適用不當,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不合規、借款費用資本化等;適用會計制度沒有保持一貫性,隨意變更收入確認方法、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壞賬準備計提比例等;記賬、憑證、報表處理不規范。二是“內外”賬現象。為應付融資、稅務、海關和高新企業申報等多方面需求,中小民營企業普遍存在內外賬現象。三是稅務問題。有的企業利用內外賬偷漏稅,有的未及時完整納稅,有的擬上市企業所得稅還實行核定征收,有的企業享受著稅收先征后獎勵等地方違規稅收優惠政策。
(三)企業內控形同虛設。中小民營企業大多數是家族企業,企業財產和自身財產混淆,企業主想用錢時即向企業借,將企業變為自身消費的提款機。有的企業為節省成本而縮減財務人員,會計、出納、資產管理等不相容崗位一人兼,有的會計人員無證上崗;部分企業為從銀行貸到款,相互擔保,最后一家企業資金一旦出現問題,其他經營良好的企業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紛紛倒下。2011年溫州民間借貸風波很能說明問題,如樂清三旗集團老板企業互保資金鏈斷裂出逃、溫州最大眼鏡企業浙江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欠債20多億元“跑路”等事件發生,一度使得部分互保企業面臨倒閉境地。有些企業為降低成本,不惜降低產品質量或停運環保設施、偷排污染物,甚至于將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變成一紙空文,內部控制管理漏洞百出,如2013年溫州宏得利皮革廠發生大火,消防部門用了近6小時才把火勢控制住,幸無人員傷亡,但財產損失慘重,也造成當地環境污染。2014年瑞安赫赫有名“環保企業”寶源化工私設暗管將未經處理的生產污水直排飛云江,嚴重超標排放,最終老板因涉嫌嚴重污染環境罪被刑拘。這些現象無不與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力有著密切關系。
(四)投資融資能力欠缺。由于財務管理不規范,故溫州眾多中小民營企業中約80%不能從正規金融體系獲得融資,從而無法涉足一些先期投入大的項目,錯失發展機會。一些民營企業加速擴張時遭遇資金瓶頸,無奈之下常常走民間借貸或者高利貸的路子,造成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一旦曠日持久則承受不起而倒閉,如溫州波特曼咖啡因經營不善,老板向民間借入高息資金導致資金鏈斷裂出走,相關門店停止經營。另一方面,有的企業雖然擁有融資渠道,但熱衷做項目,鋪張無度,資金緊繃,一旦斷裂無從補救,甚至殃及相關企業,如溫州標桿民企——莊吉集團有企業12家,涉足服裝、有色金屬、房地產、金融投資等領域,曾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男裝行業百強企業,2006年進軍造船業后,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及全球貿易大量下滑影響,航運業全面嚴重虧損,再加上2011年銀行抽貸引爆信用危機,最終被拖垮而宣告破產。
二、規范財務管理助推中小企業新三板上市的建議
新三板上市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存續滿兩年,主營業務突出,公司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范,具有可持續經營能力,無重大財務問題和關聯交易等。為此,建議各級政府及財政、稅務等部門要強化服務引導,推動擬新三板上市的企業必須嚴格按照這些要求,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前述問題,全面規范企業財務管理工作。
(一)政府強化服務引導,增添企業上市信心。由于溫州中小民營企業主對財務管理及企業上市方面知識普遍欠缺,部分企業不想上市,有的企業不敢上市,還有的企業不會上市,故地方政府部門要圍繞“什么是新三板上市”“新三板上市有什么好處”“企業如何在新三板上市”等問題進行宣傳引導,組織有上市潛力的企業高管人員“走出去”,參加企業財務管理和新三板上市等知識的學習培訓,或邀請有關專家現場指導,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把脈企業能否通過努力達到上市要求,分析企業上市能給企業帶來的利益和成功上市需要花費成本等,從而增添企業準備上市的決心和信心。
(二)企業推進股份制改造,著力突出主營業務。中小民營企業大多是有限責任公司,新三板上市前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將企業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并按照公司治理結構規范運行。通常情況下,新三板上市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應當占到總收入的70%以上,主營業務利潤應當占到利潤總額的70%以上,方能被認定為主營業務突出。同時,要注意提煉新穎的題材概念,這就要求企業在股份制改造過程中選擇合適股改模式。對于主營業務突出又急需發展資金的企業來說應該采用整體改制的模式,以縮短發行上市的等待時間。但對主營業務不突出的企業,則需采用合并改制和分立改制的模式,通過剝離企業一定數量的非經營性資產及部分對主業貢獻不大的經營性資產,或者將幾家主營業務相關聯的企業合并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需要注意把握的是,無論分立改制還是合并改制,如果新設的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性資產和主營業務與原企業不一致,則該股份有限公司必須運作二年后才能申請上市。
(三)規范企業財務管理,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對于擬新三板上市的企業而言,財務管理規范是一項基本要求,不僅要求在上市前一年輔導期中運作規范,而且要求上市前二年的財務處理都要遵守有關法律規定和會計制度。故企業在上市前需對上市前二年適用會計制度的情況進行梳理,對適用錯誤或不當適用的要及時糾正或調整,并保持適用會計制度的一貫性。由于企業的歷年財務報表在工商登記機關備案,歷年的納稅文件在稅務機關備案,并且這些原始資料不得隨意修改,否則為虛假行為。而且,由于擬新三板上市企業的財務披露義務要求,企業歷史上存在的不合規做法將會被向公眾公開,嚴重的必然影響其上市。但屬于會計賬務處理問題,則可以通過會計調整。同時要嚴格執行相關會計準則,將所有經濟業務事項全部納入一套賬進行核算和管理,避免出現賬外賬現象,對股東或關聯方大額、長期、頻繁占款要全面清理,并做到依法按規納稅,對于會計賬務調整中需要補繳的稅款要及時繳納。
(四)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確保企業規范運行。企業內部控制是券商盡職調查和內核時關注的重點,也是證券業協會等主管備案審查機構評價的核心。內部控制不僅要有制度,而且要有執行和監督,并且有記錄和反饋。故新三板企業上市要建立完善并嚴格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如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生產經營管理、行政管理等制度。比如要依法依規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獨立董事和董事會秘書等制度,形成和強化以分權與制衡為特征的公司治理結構。再比如輔以積極的人事制度,培養和引進具有高素質、掌握先進的管理方法的人才,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觀念、方式和風格,培養員工良好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全員控制意識,促進企業更有效地實現預期控制目標,實現規范運行。
(五)優化企業財務狀況,促進企業順利上市。雖然新三板掛牌條件中對企業財務狀況沒有具體要求,是否盈利也無硬性規定,但毫無疑問,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更容易得到上市核準和投資者的青睞。為此,中小企業上市前還要對各項財務指標進行優化處理,特別是企業償債能力、運營能力及盈利能力,其合理數值和控制要點分別如下:
一是企業償債能力。資產負債率作為資本結構的一項重要指標,反映了企業的償債能力強弱,其過高則會被視為企業償債能力低、抗風險能力弱,很難滿足掛牌條件,但過低說明企業融資需求不大,一般認為資產負債率控制在40%—60%左右為宜。
二是企業運營能力。由于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都采用內外賬方式,企業利潤并未完全顯現,掛牌前則需進行調賬和補繳稅款,如果調整幅度過大則會被認定為企業內控不力、持續盈利無保障、公司經營缺誠信等。同時,還要考慮地方性稅收政策和政府補貼對企業贏利能力的影響,一旦企業對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產生了嚴重的過度依賴,說明企業真實盈利能力較為薄弱,未來市場競爭能力堪憂,其可持續經營能力比較弱。一般來說,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占當期凈利潤不得高于50%。
三是企業盈利能力。為便于企業通過上市審核,加之進入資本市場更多融資的客觀需要,突出的企業盈利能力和良好的成長性都至關重要。因此,要提前規劃企業盈利狀況,如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均需從政策適用、市場配套、費用分配、成本核算各方面提供系統保障,同時考慮與資產負債、資金周轉等各項財務比率和指標形成聯動和統一,并要注重企業利潤內在的合理性、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另外,在優化企業盈利指標時,切不可利用關聯交易來操作,否則會存在內幕交易、利潤轉移、稅負回避、市場壟斷等違規嫌疑。一旦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被認定為對關聯方存在重大依賴,也會導致掛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