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史天瑜


摘要:本文以我國16家上市銀行的數據為樣本,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建立模型,運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分析股權集中度對上市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并結合委托代理理論,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與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呈負相關關系,在此基礎上得出改進我國上市銀行經營績效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股權集中度 上市銀行 經營績效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銀行業得到了較大發展。資料顯示,我國有5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還有100多家城市商業銀行和約300多家農村商業銀行,此外還有郵政儲蓄銀行。可以說,整個銀行系統相當龐大,各商業銀行的業績存在較大差異。目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銀行為16家。
商業銀行作為國家經濟基礎的中介機構,其發展對于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推進有著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是商業銀行面臨的重要課題和實踐問題。通過對我國上市銀行股權集中度、董事會特征及其經營績效的關系分析,不僅有助于發現商業銀行在治理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還對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治理水平和企業績效、改善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在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和經營績效間的關系是金融領域研究的重點內容。金融危機之后,治理結構的改革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擺脫困境、提高營業績效的重要內容,而商業銀行股權結構對治理結構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股權集中度影響績效的相關理論很多,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委托代理理論,該理論的觀點是在委托代理關系中,由于委托人與代理人的效用函數不一致而存在著利益沖突。一旦缺乏有效的激勵監督機制,代理人的行為結果最終很可能損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上市銀行要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改善治理結構,較好地解決委托代理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經營績效。同時,也要看到股權集中程度的不同會造成激勵約束機制的差異。因此從委托代理理論來看,公司整體治理系統的改善,要從研究相應的股權結構著手。國內外學者針對上市銀行股權結構和經營績效之間進行了種種分析,也得到了不同的觀點。
國外對股權結構和績效的研究起步較早,主要圍繞著內外部持股人進行研究。麥康奈爾和瑟維斯(1990)發現股權結構與公司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倒U型非線性關系。而Classens(2000)以東亞地區部分代表性企業為樣本,發現公司股權結構都呈現高度集中性,并且股權集中水平與公司價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國內多研究國有股權比例與公司績效或價值之間的相關關系。孫永祥和黃祖輝(1999)發現股權結構與公司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倒U型非線性關系,自變量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倒U型曲線的拐點值為50%。吳淑琨(2002)發現公司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間呈顯著性倒U型相關關系。林斯(2003)通過對世界上18個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性企業進行研究得出了相似結論,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對公司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綜上所述,商業銀行股權集中度與經營績效之間存在著復雜而不確定的關系。通過構建股權集中度和經營績效指標,可以實證檢驗二者之間的關系。我國學者對股權集中度和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研究起步較晚,并且在衡量商業銀行績效的指標選取上并不完善,單獨使用資產收益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商業銀行績效的水平,因此本文選取我國上市的16家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加入控制變量,利用2013年年報的相關數據進行多元回歸,以此分析股權集中度對我國上市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
三、實證檢驗分析
(一)數據來源和變量的選取。考察我國上市銀行的股權結構,不難發現,既體現著資本市場轉軌時期的特點,又合乎現代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發展的態勢。我國目前有16家銀行上市,分別是平安銀行、寧波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南京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本文先對上市銀行的股權結構進行初步的描述與分析,并就選取的這16家銀行2013年財務數據與公司情況進行截面數據的回歸性分析,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和各大上市銀行的2013年年報。本文主要選取如下變量:
1.被解釋變量:凈資產收益率。以往研究中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的指標主要是資產收益率和托賓q值。本文選取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衡量上市銀行績效的指標。
2.解釋變量:股權集中度。本文主要以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CR1)、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CR5)和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CR10)衡量股權集中度。
(二)研究模型構建。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并建立模型。選擇資產負債率、資產周轉率和資產總額這三個財務指標為控制變量。選擇凈資產收益率而非總資產收益率來衡量上市銀行績效作為被解釋變量,以股權集中度指標即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及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作為解釋變量,建立新的回歸模型。通過初步分析發現,股權集中度指標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關性使得多元回歸模型說服力降低,因此,為了更充分地說明所要研究的問題,本文分別分析了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對我國上市銀行績效的影響,建立如下3個回歸模型。
模型1:ROE=aCR1+bDEBTR+cTURNOVER+dASSET+u
模型2:ROE=aCR5+bDEBTR+cTURNOVER+dASSET+u
模型3:ROE=aCR10+bDEBTR+cTURNOVER+dASSET+u
模型中,ROE為凈資產收益率,用以衡量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CR1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CR5為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CR10為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這三個變量用來衡量上市銀行的股權集中度。DEBTR為資產負債率,TURNOVER為資產周轉率,ASSET為資產總額的大小,a、b、c、d為相關系數,u為隨機擾動項。
(三)實證檢驗結果分析。本文借助統計軟件Eviews 8.0,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計模型,分別對三個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可以得到三個模型的股權集中度與上市銀行績效的回歸結果,列示如下:
對模型1采用White Test進行異方差檢驗,F=0.712472,明顯小于顯著性水平為10%的臨界值2.54,不存在異方差性,不用進行異方差修正。用Chow Test進行結構穩定性檢驗,分界點取為8,F值小于顯著性水平為10%的臨界值3.11,通過了Chow Test,說明模型結構穩定,沒有缺少重要的自變量。由表1的回歸結果可知,方程整體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0%的F檢驗,說明方程整體是有效的,自變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對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進行解釋。再看各自變量的t值,CR1、DEBTR和TURNOVER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0%的t檢驗,說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資產負債率和資產周轉率這三個變量能夠對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產生顯著線性影響。自變量CR1的回歸系數為負數,可見股權集中度與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呈負相關關系。
對模型2的回歸結果進行異方差檢驗,可知不存在異方差性;由表2的回歸結果可知,方程整體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0%的F檢驗,說明方程整體是有效的,自變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對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進行解釋。各自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0%的t檢驗,能夠對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產生顯著線性影響。自變量CR5的回歸系數為負數,可見股權集中度與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呈負相關關系。
同樣對模型3的回歸結果進行異方差檢驗,可知不存在異方差性;由下頁表3的回歸結果可知,方程整體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0%的F檢驗,自變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對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進行解釋。各自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0%的t檢驗,說明能夠對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產生顯著線性影響。自變量CR10的回歸系數為負數,可見股權集中度與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呈負相關關系。
綜上,從上述的回歸結果我們可以作出如下判斷: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的各變量回歸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0%的t檢驗,這說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前五和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都能對被解釋變量產生顯著影響,即這一自變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對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進行解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上市銀行的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周轉率、資產總額與經營績效呈正相關關系。通過觀察回歸結果可以發現,各解釋變量與凈資產收益率都呈負相關關系。
四、研究小結
商業銀行股權結構對治理結構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同的股權結構會產生相應的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治理機制,從而最終影響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我國上市銀行股權集中度與經營績效呈現負相關關系。這一實證分析結果與已有學者的研究發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時本文實證分析的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股權集中度越高代理問題越嚴重,上市銀行經營的績效越差。當股權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股權集中度的進一步提高會導致大股東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侵害,從而影響上市銀行價值最大化。積極實施股權分置改革,降低股權集中度,使控股股東與上市銀行個人的利益訴求趨于一致,才能提高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
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銀行業主要以國家控股為主,上市銀行既要保持一定的股權集中,還應對股權結構進行調整,促使大股東與中小股東都能在公司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合理的股權集中度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有利于上市銀行經營業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曹芳芳.股權集中度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13,(22).
[3]富元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營業績效的相關性研究[J].財會通訊,2013,(30).
[4]李梅.股權集中度對公司治理績效影響研究綜述[J].商業會計,2014,(7).
[5]李敏,陳勝可等.EViews統計分析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