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書畫藝術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是塑造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書畫欣賞能力,可運用書畫藝術講座、書畫社團組織活動等對興趣的可持續性培養來完成。同時,還須讓他們進一步拓展藝術思維,領略作品創作意境,了解創作背景等方法來提高欣賞書畫藝術的能力,并由此提高學生的傳統中國文化素養。
關鍵詞:高校;中國書畫;欣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2-0036-03
收稿日期:2016-01-05
作者簡介:張旭(1974-),男,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服裝與藝術系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畫、書法、廣告創意與設計的創作與研究。(廣東 惠州/516057)
一、引言
中國書畫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它與中國的雕刻、篆刻、建筑、音樂、戲劇、舞蹈等共同構筑了華夏民族文化藝術體系。
作為中國文化精神象征的中國書法,是最純粹的中國本土藝術,帶著濃郁的東方世界風情,是中國人特有的藝術修養與審美觀念的體現。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文學、音樂、雕塑、建筑等藝術無不受外來藝術的影響,唯有書法藝術完全在自我浸淫、自我完善中發展變化,深深烙上民族文化的印記,表達著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
中國的繪畫藝術亦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獨領風騷。它的人物、山水、花鳥的三大分科;工筆、寫意、沒骨、水墨等技法形式;勾皴點染、干濕濃淡、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自然留白等表現手法;視野寬廣,不拘泥形式的經營構圖;壁畫、屏障、卷軸、冊頁、扇面、斗方等多樣的畫幅形式;以及配以多種獨特的中式書畫裝裱,典型地表現出中國人的審美情趣、藝術追求與文化精神。
二、如何提高學生書畫藝術的欣賞興趣
在當今社會,弘揚傳統文化,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影響人,塑造人,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校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與開拓人,他們擔負著中國文化傳承的光榮任務,如何培養與引導他們對中國書畫的認知,提高書畫欣賞能力,理應是高校教育中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那么如何讓當代大學生們對中國書畫藝術感興趣,從而提高書畫的欣賞能力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積極培養學生興趣
書畫藝術是一門形象思維非常豐富的科目,它沒有傳統意義中的數理化科目那樣嚴謹的邏輯思維。所以相對而言,只要能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們對它產生興趣,也就成功邁出了對書畫藝術初步認識的第一步。
為了能夠讓學生們對中國書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可以寓教于樂,把教學內容融入到歷史典故之中去進行講解。比如學生們都非常熟悉的王羲之幫賣扇老婆婆書寫扇面,而助其扇子大賣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因酷愛王羲之書寫的《蘭亭序》本,死后帶入墳墓隨葬的故事;以及名著《水滸傳》中所提到的蔡襄太師,其人在北宋年間的確是個“陷害忠良讒媚皇帝”的大惡大奸之人,然其書法之美則風靡大宋,世人無不以能書其字、能得其書為榮。由此可見中國書法魅力之大,受世人酷愛之程度。如果我們用這些典故來感染和吸引學生,并充分調動他們主動去圖書館、互聯網上查閱與中國書畫藝術相關聯的歷史故事與名人軼事,相信他們一定會樂此不疲,興趣也就會一點點地培養起來。而作為課程教學共同體的教師和學生們也應在學校現有的條件下,努力營造濃郁的書畫藝術環境;比如,成立學生書畫社團、開展師生書畫作品小展覽、參與省市學生書畫作品競賽等,這種興趣活動的積極開展,對不同興趣點、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理解力的學生的影響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引導學生多聽書畫藝術講座
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國書畫藝術文化知識,主要途徑還是要在課堂上接收專業教師的傳道解惑,圖文并茂的學術討論最為適合學生們感官意識的滿足與新知識的接受。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日常知識的積累與升華;聆聽名家講座、走進藝術館、網絡課堂學習則都是最佳的學習方式。
幾年前央視,CCTV中文國際臺“文明之旅”節目曾邀請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教授講述“繪畫大師的啟示”,這個講座做得非常成功,也非常精彩。馮遠教授從中國繪畫大師中選取了四位代表;黃賓虹、徐悲鴻、齊白石 、林鳳眠進行介紹。這四位大師是近現代中國美術史上的典范,他們當年創建的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美術學院早已蜚聲海內外,其培養的人才多數已成為當代美術界領袖與領軍人物。節目一開場,馮教授用一道連線題提問了現場的大學生觀眾,請他們分別把四位大師的頭像與其所繪制的作品連接起來。結果出人意料,除了徐悲鴻與其“奔馬”大家都連線正確之外,余下的三位大師與其作品都沒有匹配正確。這是個很遺憾的結果,同時這也正說明了當代大學生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極度匱乏。
感謝電視臺的這份文化責任,我們不可忽視這種名家書畫知識講座,它對大學生藝術知識的提升,幫助之大非同小可。高校可邀請國內書畫大家親臨學校開此類學術講座,一可提高學生們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興趣,二能增強校園文化氛圍,三亦能提升學校的名譽度,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除了名家學術講座,還有更經濟的做法,那就是多鼓勵學生走進畫院、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館。“三館”既然免費開放,我們為什么不借此真正親眼觀摩那些價值連城的書畫藝術作品呢?那種穿越遠古的信息交流,非親身經歷,是難以感受得到的,是所有課堂學習所無法比擬的。能得以親眼見到這些百年甚至千年的書畫藝術作品,一生恐怕也難得有幾次機會,應該教育學生懂得珍惜。
3.讓學生多了解與掌握相關書畫理論
對喜歡書畫藝術的人來說,通過書畫藝術知識教育來迅速提高書畫欣賞能力是最佳途徑。通過書畫理論的學習與掌握,由此上升到對書畫藝術的感知能力和深化書畫藝術修養,從而進行更高層次的審美活動,是提高書畫欣賞的有效方法。因此,高校在開設選修課程時,可以安排中國書畫藝術欣賞類的課程,配備專業教師進行必要的書畫知識講解,讓學生學習相關的藝術概論及技法技巧,使學生們對書畫藝術的特有表現形式有更為全面的了解,進而了解書畫藝術與民族、生活、情感、政治、歷史等方面的關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只有在這些節點上講述清楚了,學生們才會真正感受到書畫藝術的社會作用力;此外再輔以圖例的佐證,讓他們在知性與感性中去感悟中國書畫藝術的魅力,去領會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精髓,從而進一步了解與繼承祖先們遺留下來的文化,真正提升自己的綜合文化素養。
4.讓學生們參加書畫社團組織,增強興趣的可持續性
學校開設書畫藝術欣賞類的選修課,主要還是為了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度、關注度與藝術興趣。嘗試從有點興趣到感興趣再到很有興趣,最后到喜愛書畫藝術,這是一個興趣培養的漸進過程。在整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一次又一次受到書畫藝術氛圍的熏陶,也就一次又一次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洗禮,其文學、語言、詩詞、禮儀等綜合修養也都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其綜合素質就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呈現給社會的就是一個彬彬有禮、心地善良、品質高尚、精神陽光的當代大學生形象。在大學校園,常會有一些愛好、興趣一致的年輕人,自發組建“戲劇社”“舞蹈社”“書畫社”等團體,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進行創作訓練,這是大學時代很有積極意義的活動。它不但能使學生們在活動過程中增強對藝術門類及其他活動的興趣,也能在活動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還能使個人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得以很好的鍛煉與提升。惠州經濟學院書畫社的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慢慢地由校內走向校外,參與了多項書畫藝術活動,對學生們的書畫理論、技法的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
人才培養
三、書畫藝術的審美與賞析
以上論及了對學生書畫藝術興趣的培養,具體說到書畫藝術的賞析,還須掌握書畫藝術的特點及規律,方能深入到其內部,感受書畫藝術的美。
對書畫藝術的審美,不僅是體會作品點畫、結構、章法、師承以及流派風格,更重要的是通過作品去感受書畫家的氣質、情感及其審美追求。書法家靠手和思想來創作,欣賞者則靠眼力來發現作品點畫布白中蘊藏的生命與靈魂。這是一種再創造過程,這種再創造效果如何,則與欣賞者的知識、修養、閱歷、心境有很大的關系。觀書法作品時要先對作品進行宏觀的審度,如氣勢、神采、章法、又要有微觀的把握,如用筆、用墨、結體、線條等。欣賞書之線條,第一,可從中推斷出作者創作時的用筆、墨及筆法特點。第二,由線條的點畫組合注意所書結體造型的意趣與嚴謹。第三,則可見字字之行氣灑脫否,章法有失偏頗否。第四,乃神采,就是感受通篇作品整體的氣勢與格調風韻。故神采乃書家精氣神的忠實記錄,與作者的情感經歷、性格特征、氣質修養密切相關,“見字如見其人”就是這個意思。優秀的書法作品必須是形美神足,氣韻生動之作品,故欣賞書法作品時要學會領會其勢,捕捉其韻,方可知其韻味。
一般說,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書法賞析:
1.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
書法欣賞時,應首先統觀全局,對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致的總印象。近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然后,再退而遠觀全局,單寫字的結體要求,是否整齊平正、長短合度、疏密均衡、謙讓有序、錯綜變化、險中求趣。整行的字體是否形成“連綴”,上下承接、呼應連續、筆斷而意連,這樣整行的字氣才能產生節奏韻律、血脈暢通之感。最后看通篇布局,是否達到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宜、計白當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參差錯落、起伏跌宕的視覺效果。
2.展開聯想,領略創作意境
書法作品本是靜止不動的藝術品,但我們在欣賞過程中則要學會依據作品的通篇氣勢,想象書家創作用筆時的力度大小,節奏的快慢緩急以及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從而將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才能正確把握書家們的創作意圖與心境。
3.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
任何一件書法作品都是歷史文化沉淀的產物。因此,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創作環境, 才能清晰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氣息、創作心境和創作目的等,有益于正確領會書家的創作意圖和把握作品的情致格調。如東晉王羲之《姨母帖》(26.3厘米×53.8厘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雖只有6行42字,但可見王羲之突聞姨母去世的噩耗之后,其悲痛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間,筆法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見圖1)。所以不論是書家的修養還是創作時的心境,都會對作品情調有相當大的影響。這樣的書法賞析,雖增加一定的難度,卻也更使書法欣賞變得妙趣橫生。
而中國畫的欣賞則相對宏觀許多,主要依據作品的氣韻、意境、格調進行賞析。一千多年前南朝謝赫在其所撰“繪畫六法”中首推“氣韻生動”說,后來就一直成為鑒賞中國畫的最高標準。雖然其內涵和注釋在歷史的發展中都略有不同,但“氣韻”的實質還是有生命的本質和律韻、也是我們常言的“傳神”“活力”之意。畫家的作品能否傳遞出自然的精神、生命的活力則是反映畫家繪畫藝術的總體效果和水準的最高準則。“氣韻”雖然在形式技法上屬于筆墨特征,但實際上則主要體現繪畫作品的意境和格調。而后者是與人的主體精神密切相關,即與畫家和欣賞者的人格涵養是相關聯的,畫家的人格涵養愈高,其所繪就的作品的格調往往也愈高,而欣賞者的人格涵養愈高,也就能去欣賞和接受更高格調的作品,反之亦然。由此可見,對作品格調的要求遠比對意境的表現更為不易。所以學生們只有提高文學修養與文化素質,才能更好地升華自己的人格涵養,以便能夠正確地品評作品。如何欣賞中國畫“氣韻生動”“意境深邃”和“格調高雅”。具體而言,就是欣賞時一般先看畫面的整體氣勢,即我們常言“神韻”;然后再欣賞其筆墨趣味、構圖賦色、筆力等。最后觀其物象造型,即“形似”“神似”與否(見圖2)。這種欣賞方法,就是要抓住中國畫中所蘊含的藝術審美元素,因為這是中國畫家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當然,要從欣賞作品中體驗到“神韻”并非易事。學生們不但需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與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中國畫基本知識。所以,要想很好地欣賞中國畫藝術,還得接受更多姊妹藝術的熏陶。
四、結語
中國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在世界美術史上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藝術體系。蔡元培先生倡導“美育代宗教”,美術教育始見重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21世紀的今天,對于培養年青一代學子,尊重與傳承中國書畫藝術尤其顯得重要。懂得欣賞、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于歷史和文化,于己和后人,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大事。
參考文獻:
[1]韓剛.謝赫“六法”義證[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2]蔡元培.蔡元培選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