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鋒+閆佳祺


【摘要】基于對遼寧省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存在三大問題,分別是: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不健全;企業參與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積極性不高;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授課教師不專業。針對以上問題,從政府、企業和培訓學校三個主體入手,構建了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的路徑模型,并給出了實現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提質增效;路徑;對策
【中圖分類號】G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6)03006103
中共中央城鎮化會議指出,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1]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剩余勞動力(即農民工)在城鎮集中成為了城鎮化發展的新常態,農民工已經成為了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7 395萬人,且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然而,通過文獻回顧與實地訪談發現:一方面,根據人力資本理論,對人本身的投資決定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前景,即對農民工進行優質高效的職業教育培訓對于城鎮化建設意義重大;[3—4]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流于形式的問題較為嚴重,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開展得并不理想。因此,我們產生了如下思考: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面臨著哪些問題?實現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的路徑如何選擇,又有哪些對策?基于此,本文從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面臨的問題、實現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的路徑及對策三個方面對上述問題做出回答。
一、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從整體規劃到具體實施都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著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事業的發展,具體如下:
1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不健全
目前,缺乏統一的指導綱領,沒有形成系統化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缺乏有效的職業教育保障措施等問題阻礙著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導致了各地區開展的職業教育培訓工作流于形式,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對培訓些什么,由誰來培訓等問題含糊不清。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缺乏引導性與針對性。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9.25%的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的意愿不強,這些人當中80.39%的農民工認為職業教育培訓內容與自身工作關聯性不大;95.20%的制造業和建筑業農民工更希望接受技術類培訓,然而各地培訓內容主要集中于生活常識、交往禮儀、法律常識等一般類型培訓,未能做到因材施教。由此可見,國家有供給,農民工有需求,但不健全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造成了“供需不對路”的尷尬局面。
2企業參與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主要采取“政府主導,多方配合”的模式,由企業組織的職業教育培訓所占比重較小,如表1所示。但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企業是農民工的載體,由企業牽頭開展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能夠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針對性更強,實用性更高。訪談結果表明,大多數企業對組織農民工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并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顧慮:第一,企業經營者認為農民工主要從事體力勞動,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會大大增加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卻難以獲得等額或超額回報;第二,高技能素質的農民工較少,是各大企業追逐的對象,企業經營者擔心培訓后高技能素質農民工會出現跳槽行為,造成額外成本的支出。縱觀發達國家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歷程,企業在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中應該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目前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主體錯位現象同樣是阻礙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發展的一大壁壘。
表1農民工培訓供給情況
培訓主體所占比例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培訓28.32%參加用人單位或企業組織的培訓10.59%參加政府組織的培訓50.59%師傅帶徒弟式的培訓10.50%
3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授課教師不專業
在我國,政府主導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授課任務主要由相應的職業技術院校承擔。[5]調查結果表明:88.18%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教師是從大學直接來到學校,缺乏企事業單位工作經驗;75.45%的職業教育培訓教師的授課內容主要停留在理論分析層面,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重點在于實用性,應該弱化“是什么”,強化“怎么做”,完全理論導向的農民工培訓并不可行。11.82%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教師由來自企業的技術人員組成,雖然實踐經驗豐富,但這些工作在一線的人員由于要處理日常工作事務,很難抽出足夠的時間進行備課,這會大大影響授課的質量,而這些人又往往缺乏系統化的教師培訓,對教育理論和方法了解甚少,邏輯性差、重點不突出、課程枯燥等問題同樣存在。這就造成了“理論教師缺實踐,專業教師缺經驗”的尷尬局面。
二、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的路徑與對策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政府、企業和培訓學校三個相關主體出發,從構建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加大投入力度、構建企業內部特有的農民工技能資質認定體系,塑造學習型文化以及實現機構統籌和產學結合三方面著手,構架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的路徑模型,如圖1所示。1從政府角度的對策
就政府而言,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構建統一的、兼具權威性和指導性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從源頭上掃清由于指導思想缺乏統一性和培訓體系不夠完善而造成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事業發育滯后的壁壘。首先,立足于市場需求,根據人—職匹配理論,制定與市場需求相符的知識技能提升計劃,做到“供求對路”。其次,提供符合“社會要求、企業需求、農民工渴求”的培訓內容,將職業技能、基礎知識和其他培訓內容規范化,形成統一的培訓大綱,并允許各地區根據實際特點進行修正和創新。最后,打造終身學習的培訓體系,縱向上形成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培訓模式,橫向上形成資格認證教育和非認證教育的培訓模式,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提升農民工知識、技能水平。
第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打造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參與、互為補充的投入體系,即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輔助,個人為主體的投入模式。首先,政府統籌各地區農民工規模,分區域、有側重地從財政經費中設立專項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資金,支持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其次,采用稅收減免等手段鼓勵企業加強對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并鼓勵企業與非政府組織機構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吸收其提供的培訓援助,發揮企業在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為農民工提供低息、免息的小額度信貸服務,減輕農民工經濟負擔,鼓勵農民工投身到職業技能提升中去。
2從企業角度的對策
就企業而言,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構建企業內部農民工技能資質認定體系,提升農民工組織認同感。首先,技能資源具有稀缺性,通過資格證書可以提高勞動者的交換價值。[6]通過頒發資格證書,為農民工所掌握的技能提供證明,肯定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培訓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從而提高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其次,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該根據本企業的特點,開發與本企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技能資質認定方案,頒發技能資格鑒定證書,通過證書決定農民工的工資、晉升與其他待遇。不僅可以調動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的積極性,提高技能水平,還能夠有效降低優質農民工的離職率。
第二,塑造學習型企業文化,培養農民工在學習型文化下的自覺與自愿精神。首先,通過塑造學習型文化,提升農民工對職業教育培訓的有效需求。政府或企業在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中擔當輔助者的角色,只有農民工本人了解自己的不足,農民工在學習型的企業文化下,會有所針對地選擇適合自己培訓內容,產生有效需求。其次,學習型企業文化能夠培養競爭氛圍。農民工文化程度相對不高,一時較難適應走進課堂接受教育的模式,學習型文化的塑造能夠讓農民工具有憂患意識,減輕農民工的惰性,增強農民工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意愿。
3從培訓學校角度的對策
就培訓學校而言,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統籌規劃,與社會機構聯合辦學。首先,高職院校發揮教師專業優勢,充分考慮到農民工文化程度不高,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的特點,運用專業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晦澀問題通俗化,為農民工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與理論基礎。其次,考慮到高職院校教師理論教學強于實踐教學的特點,高職院校需要借助市場的力量,利用政府提供的資金,整合營利性培訓機構資源,聯合辦學,將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外包。從而實現“雙管齊下,理論與實踐并行”的目標。
第二,產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配合進行。無論是高職院校還是社會營利性培訓機構,實踐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之中,即使聘請了專業知識過硬的資深教師進行講授技能課程,但農民工能否充分領悟到技能操作的要義,能否將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著實值得商榷。因此,對于農民工的培訓要注重實踐操作性,利用社會資源,結合現場實習的教學模式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31215(001).
[2]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N].中國信息報,20150430(001).
[3]呂莉敏,馬建富.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4):54—57.
[4]戴烽,劉強.農民工職業培訓動力的認知惰性與路徑依賴[J].東岳論叢,2013,1(34):155—158.
[5]劉冰,陶海青.農民工培訓市場運行低效的原因及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08,(4):54—57.
[6]Silverman B S. Technical Assets and the Logic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96.
Path and Countermeasure of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Peasant Laborer in Urbanization
JIA Jianfeng, YAN Jiaq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rtheast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9,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of peasant labor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ab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ajor problem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peasant laborer in urbanization are found as follows: (1)Training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peasant laborer is not sound; (2)Enthusiasm of enterprises to jo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peasant laborer is not enough; (3)Teachers in training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peasant laborer are not professional. 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builds an improvement path model and propos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on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peasant laborer in urban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training schools.
【Key words】urbanization; peasant labor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path; countermeasure (編輯/徐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