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捐
摘 要:學校緊緊圍繞縣教育局的“暢享閱讀”活動精神,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根本目的,以新課程理念為行動指南,以構建書香校園為目標,營造讀書氛圍,引導學生逐步樹立“閱讀生活化,學習終身化”的理念。
關鍵詞:課外閱讀;環境創建;快樂閱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3C-0028-01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閱讀沒有占據學生的全部理智與心靈,便不會使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與愿望,在精神世界中,他們就會變得空虛。”良好的閱讀環境能帶給兒童強烈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樂于閱讀并勤于閱讀,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為學生的閱讀積極拓展渠道,創設良好的閱讀“物質、心理、生態”環境,點燃學生閱讀課外材料的興趣,變閱讀為“悅讀”。
一、營造氛圍——創設豐富的閱讀物質環境
(一)環境布置
首先,著力打造書香班級。閱讀氛圍的創設能夠使學生受到感染與熏陶,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拿起書籍去閱讀。教師可以在班級黑板報中留有專門的閱讀欄目,將名人名言、佳作片段或是精選習作等內容寫在其中,在這種書香文化的熏陶下,同學們會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閱讀的重要性。
其次,確保學生有書讀。在農村,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有時學生想要閱讀卻苦于無書可讀,這時,就可以充分挖掘公共資源,在班級開辟圖書角,從學校的圖書室借圖書供大家閱讀,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書籍與大家一起分享,還可以定期組織班級與班級、年級與年級之間的“圖書漂流”。
(二)時間保障
1.晨讀。晨讀時,我們不要求學生只讀語文課本內容,還讓孩子們誦讀經典古詩文及現代詩歌。周一、周三定為自由閱讀時間,要求學生默讀,默讀是與文本交流的最好閱讀方式,只有靜心默讀,才能走進文本,走進作者。這段時間不長,一般在10~15分鐘。
2.午后甜點。中午飯后11:50~12:30我們要求學生不做作業,先看書。我們把這段閱讀時間稱為“午后甜點”。這段時間,我們經常會做的是“群內分享”,老師會給孩子們講故事,講過之后就把書放在“書桌”上,孩子們會拿來閱讀,同時講給其他同學聽,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個“群”。孩子們在“群內”自由閱讀、積極討論、闡明觀點、抒發情感,心靈的碰撞,思維的交融,迸射出奪目的火花。
二、情境激趣——創設良好的閱讀心理環境
(一)班級讀書會
首先為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過一段時間之后再讓同學們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老師還可以在班級成立“文學社”“閱讀組”。在班中開展閱讀數相關的“好文過眼”“知識加餐”等活動,把形式多樣的活動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使孩子們在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把握人物的形象,體悟作者情感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涵養和審美情趣,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使綜合實踐活動與課外閱讀緊密相連,如“三國故事會”“漫步古詩園”等,這樣一來不但使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還能讓他們在閱讀中開闊視野,拓展能力。
(二)漂流書吧
為解決書源問題,我們采用“漂流書吧”的方式。我們要求學生把自己讀過的好書挑選出來,附上自己的讀書感言,再把這些書籍漂流給其他的老師和同學,使好書得到分享。如果得到了一本漂流書,同學們也要認真閱讀,做好傳漂記錄,寫好漂友留言和閱讀感言,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三)故事時間
孩子們不愛看書,但喜歡聽故事。利用這一點,我常常利用中午半個小時的時間,舉辦一個“故事時間”。將孩子組織在班級里,老師聲情并茂地給孩子們讀書、講故事。在一段時間的熏陶和鍛煉后,讓班里朗讀最好的同學輪流給大家講故事。聽故事孩子們最來勁,而且這些故事都是特別接近孩子的心理的,比如《小豬稀里呼嚕》等,孩子們越聽越愛聽。慢慢地,看書逐漸在班里形成了一種氛圍,不看書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三、合理推薦——共創和諧的閱讀生態環境
(一)與課文“同隨共往”
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可以結合課文中的內容,這樣以點帶面,既能夠使課文知識得到深化與補充,還能夠讓閱讀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如在學習《海倫·凱勒》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讀一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課內外相結合的閱讀,能夠讓課文學習得到延伸,確保課外閱讀活動有效開展。
(二)與經典“同伴共行”
《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經久不衰;《三字經》《論語》《孟子》等經典不斷傳承,唐詩、宋詞、元曲等歷久彌新。對于經典的閱讀,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閱讀中自己領悟古典文化的魅力,傳播國學文化。在選擇讀物時,教師無需多言,只要為學生開啟古典文化的大幕,他們便會自覺地循著古人的足跡探尋研究。讓學生在傳承經典,體味傳統文化,也是閱讀的重要任務。
總之,我們要使學生、家長明確:“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我們作為教育者,要努力為孩子們創造閱讀環境,共建書香校園,讓他們在閱讀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姜海韻.讓閱讀成為學生自覺的生活方式[J].小學時代:教師,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