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杰

交通部一紙文件,可以說讓“私車專車”的發展走向了“死胡同”,這些已有的“私車專車”的未來在哪里呢?
方興未艾的“私家專車”因為10月10日交通運輸部的兩紙文件,驟然變得躁動不安。其一,是名為《關于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的文件表示,出租汽車仍實行許可管理,政府要繼續對總量進行控制。另外,是名為《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簡稱《網約意見稿》)的文件表示,私家車輛必須要有營運資格,否則沒戲!
出租汽車仍實行許可管理,表面上看確實無可厚非。有專家稱,此項管制是糾正市場失靈的必要手段。但在當前市場都還沒有放開管制的前提下,就先防止市場失靈,這是否過于極端武斷了?
照此邏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前放開管制的行業都不敢放開,經濟又如何發展?這不是因噎廢食嗎?!
管制的意思,說白了就是擔心專車數量過剩,從而影響從業者收入,引發服務質量下降等。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在出租汽車實行許可管理的條件下,打車難早已經成為大中城市的普遍現象。高峰期“一車難求”,雨天更甚。一二線城市,出租車大多喜歡在外環跑,因為那樣跑得快,時間又短,鬧市區出租車不愛去,一些相對較擠的路段出租車在高峰期不愿去,拒載是普遍現象......
對于這些潛在的行業黑幕,政府相關部門又作何解釋?對此進行過解釋嗎?有真正能解決此問題的辦法出臺嗎?
在“一車難求”的背景下,大家都知道,市場上黑車很多。黑車多,就說明市場存在大量的需求,但正常的供給卻不足。私家車當專車正好就彌補了市場的不足。
其實,政策部門也都清楚,私家車當專車,數量還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去掙這個行業的錢。一部分私家車當專車也僅僅是為了上下班時間,順路掙點零花錢而已。既然上下班時間出租車本身就不愿意走那些擁擠路段,這些私家專車對出租車的沖擊也是有限的。同時,專車因為是網絡預定,有信用記錄,服務不會比存量出租車差。市場必定是個優勝劣汰的過程,私家車當專車反而會促進出租車行業服務的進步。這個道理,我想稍有點是非分辨能力的人都明白。
我們首先提及出租汽車的深化改革,實際上是為了引出“私家專車”這個更顯眼的問題。
私家車當專車,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過剩,而在于如何管理。誠然,私家車當專車存在一些不足與隱患,例如發生事故、保險、稅收等方面的問題,正是因為有這些潛在問題,才要去彌補這些不足,而不是實行所謂的許可、管理以及總量控制。
在大中城市出租車總量不足,“一車難求”的情況下,做出管制的決定,只能說明在制定政策的過程當中,考慮更多的是監管部門的權力,存量出租車司機的利益,并沒有充分考慮市場的真實需求,更沒有考慮到廣大市民出行的方便問題。
它們的希冀
當外界正熱火朝天地議論時,像滴滴、優步這類“網約性質”的打車平臺,它們對于《網約意見稿》又是作何表態呢?
>>>滴滴
網約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互聯網專車的合法地位和市場創新。滴滴公司將把握移動互聯網改變世界、共享經濟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改善人們生活的時代大趨勢,從推動行業健康快速發展、切實滿足百姓美好出行需求的角度出發,在充分吸收專家意見、業界訴求和廣大司機用戶意愿的基礎上,負責任地提出意見和修改建議。讓移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更好地融合促進,更好地促進出行行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務,讓消費者得到實惠和便利。
>>>優步(中國)
《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為“網約車管理辦法”),體現了政府對網絡約租車這種“互聯網+”新業態的支持和認可。目前,網絡約租車已經成為中國分享經濟的領頭羊,以及新興經濟重要的增長和創新點,并且初步具備了國際競爭力;實現整個行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夠給廣大乘客提供更加創新的、基于市場的、多元化的出行選擇,同時對于推動互聯網行業和實體經濟的結合,乃至中國經濟整體轉型和升級,都具有重要的標桿意義。
作為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優步中國會認真領會管理辦法的精神,并積極參與整個辦法制定過程。一旦管理辦法在征求意見之后正式頒布實施,我們會以此為標尺,主動適應行業發展的新常態,并全力配合新規的落實落地工作。
事實上,優步中國獨立運營實體的建立、服務器的完全境內運營、有關互聯網資質的取得和報備,作為本土化進程重要的部分,都已經完成。我們已經和各地方政府在積極溝通交流中,會在地方實施細則頒布后,第一時間申請網絡約租車所需要的資質和證照。
憑借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本地化的服務理念,優步將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為所在城市和社區帶來價值和回饋。我們有信心,和政府、廣大車主以及乘客一起,讓便捷的城市出行不僅僅是夢想。
通過兩家各自的官方回應,我們不難看出,雖然整體上肯定了《網約意見稿》,但在內心深處無疑還是有“保留想法”的。此次發布的政策雖然是“征求性質”的“意見稿”,但如不出意外,則基本也是最終的“政府意見”了。
諸如滴滴、優步這類商業運營者,它們的態度無非還是希望未來能夠在政策上獲得更多支持與優厚,在保證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更好地解決消費者的實際所需。
“私車專車”還有戲嗎?
“私車專車”被《網約意見稿》潑了一瓢冷水,看起來私家車似乎被堵在了門外,不過專車“上海模式”似乎又給私家車變身合法專車留下一線希望。
“上海模式”并未對參與專車運營的車輛性質進行特別規定。這也就意味著,私家車在上海參與專車運營,不須要把車輛的性質從“非營運車輛”改登記為“營運車輛”。“上海試點”是否能夠成為未來的一個轉折,值得我們留意。
不可否認,專車市場的迅猛發展對傳統出租車行業造成了嚴重的沖擊,不少大中城市出租車司機反映,專車推出后日常業務量至少下降三成。但作為終端決策者,政府部門在看待問題、制定對策時,也應更加靈活、更加開放。
在中國,談及“改革”,多數都會涉及到“規范與管理”,而相關從業者也聞此談虎色變。既然是改革,當然可以包含“規范與管理”,但關鍵在于要拿出更加科學、切實的應對辦法。
相比正規出租車,私家車的非專業化經營、差異化服務、價格機制等等,對于這些特殊性,政府要考慮的是,出臺的政策應該如何與之匹配。
政府制定政策,其最終目的還是服務于社會,判“私家專車”死刑,我們很難看清好處在哪兒?
小孩子都被教導:做事切不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