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林
【摘 要】以高一語文《柳永詞兩首》為例,探討文本細讀模式下的高中語文古典詩詞課堂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典詩詞 文本細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087-02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古詩詞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通過古詩詞能夠感受到一詞一字之間濃郁的感情、深遠的意蘊。在當代教育過程中,尤其是中學語文教育階段,古詩詞在其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以高一語文課程中的《柳永詞兩首》為例,深入探討基于文本細讀模式的高中語文古典詩詞課堂教學。
一、文本細讀——讀出文本的最初本意
《柳永詞兩首》這一課主要包括兩首經典的詩詞,分別是《雨霖鈴》和《望海潮》,相比于第二首詩詞,《雨霖鈴》似乎已經成為其最為經典的一首詞。“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一句柳永首先挑明了中心主題。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需要先讓學生充分了解柳永的生平事跡,并深入地為學生介紹柳永一生所創作的詩詞及其對后世文學產生的較為深遠的影響。在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下,絕大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開始階段,都會很形象地介紹一下詞起源于何時或者鼎盛于何代等,并介紹各自詞牌名以及標題的運用,而對于詞章本身的體會卻講得少。
柳永(985—1059年)是宋真宗、宋仁宗時期的一位杰出的詞人,“詞”之所以能在宋代鼎盛繁榮,與柳永作為一派人物的代表,對宋詞的發展所做的開疆拓土之功有關。《雨霖鈴》這首詞是柳永離開當時的都城汴京的時候創作的。由于他一生最喜愛也是最擅長詞曲,因此熟悉了當時很多的歌妓。很多時候柳永創作的詩詞多是為歌妓格物表演創作的,從《雨霖鈴》這首詞的開篇交代就能看出柳永具有一種浪子作風,而這首詞也正是“留別所歡”的作品。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讓學生充分了解柳永的生平事跡后,還需要讓學生帶著情感去朗讀。如前所述,柳永所創作的詩詞多是為歌妓表演所用,因此我們在《雨霖鈴》這首詞當中,能感受到很強的音樂感,在當時主要是以和樂而歌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但是在現代語文教學當中,以情感朗讀的形式朗誦依然悅耳動聽。因此,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反復地朗讀這首詞。其本意和思想的抒發與南宋時期的一些詩詞相比是相對較淺的,并不是很難理解,讓學生朗讀的目的,一是體會詞句中的語言運用特色,享受文學藝術美感;二是在這個反復推敲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對于每一詞、每一字都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便于之后老師講解。
二、文本細品——品味文本的內在意蘊
內在意蘊是相對于最初本意而言的,關于這一點,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明白并體會到。在《望海潮》這首詞中,一句“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讓我們更加深入地體會到了當時詞人柳永在來到杭州之后的心情變化。東南形勝主要是說杭州的地勢位置,它位于汴京的東南方向,地理形勢非常好;三吳都會中的“三吳”,主要是指當時杭州最為繁華的三個地帶;而錢塘自古繁華則是充分展示出了湖山優美、風景秀麗的杭州。從這一景象描述來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真實地反映出我國北宋時期社會比較的繁華、安定。文本細品就是要精讀、品味詩詞中所隱含的內在意蘊,柳永的這兩首詩詞,在抒發自身情感世界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影射了北宋時期社會環境、歷史文化、商業政治等多方面的景象。
《雨霖鈴》是柳永離開汴京、前往杭州時所創作的“留別”作品,第一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意思就是在傍晚時分,夏末秋初的知了(學名“蟬”)都發出了那凄慘哀切的聲音,而此時柳永也看到了一對戀人非常不舍地在長亭面對著面切切敘情,與此同時,雨天也已消失,作為浪子的“我”也要開始出行了,這種凄切的痛苦誰能忍受了呢?詞人柳永生動形象地借助于“蟬”來表述出自己此刻內心的情感世界,表達出對汴京的不舍之情。而另一首詞《望海潮》則是柳永來到杭州之后,在拜訪當時杭州知府時創作的,當時是北宋時期,這個時期的杭州也是相當繁榮,僅次于當時的京都汴京,柳永在來到杭州之后,被眼前的一番景象震懾住了,而這首《望海潮》更是形象地描繪了杭州的景、人、物,盡顯太平盛世。
三、文本細悟——悟懂文本的表達技巧
關于“文本細讀”(文本閱讀),當前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就是過于粗略化、淺面化、表象化,所以,在古典詩詞課堂教學中也就需要語文教師對學生加以引導。文本細讀教學的主要實施手段策略就是在老師正確引導的前提下,讓學生通過文本細讀的學習方法最大化地呈現課堂教學的精彩。當然,在許多人看來,文本細讀與當前中學教育教學不相適應,尤其是在新課改以來,但是,人們過多地忽略掉了一個本子問題。對于語文這門基礎課程而言,特別是中學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與鑒賞,它的唯一實現方式就是進行閱讀教學,而文本細讀就是一種最佳的方式,相對而言,那些語文課堂上的“個性閱讀”、“小組討論”、“情景表演”以及“批判性閱讀”實際上只是一種教學策略,它們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促進教學本質的實現。當前我國很多地區中學語文教育存在這種問題,為了過多地襯托出所謂的新型教學、策略教學的基本教學形式,卻忽略掉了對文本深入細致的解讀,從而出現了對文章、對古典詩詞的偏讀、誤讀,最終致使一堂課下來,學生對古詩詞的文本思想及其意義、深蘊全然不知,品味到的也僅僅是作者“美奐的文采、工巧的辭章”。如此這般古典詩詞的教學與閱讀模式,到頭來終究于事無補、于己無益、害處非淺。
在表達技巧的運用上,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詞人柳永深厚的文學功底,對字里行間的了解與運用,都恰到好處,這種詩詞的感知能力正是當下我們學生最所欠缺的。在《雨霖鈴》這首詞中,其中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成為了傳誦千古的名句,對于詞、字的嵌入更像是融情入景的手法,“柳”、“風”、“殘月”分別對照著三種不同的事物,仿佛瞬間內一幅鮮明的畫面呈現在詞人柳永眼前。
四、總結
雖然文本細讀課堂教學手段是一種極為高效的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方法,但它無論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還是在新課標教學模式下,其都無法得到最本質的運用,這也是當下新課標教學體系下存在的主要問題——文本閱讀的問題。文本細讀是當代中學語文古典詩詞實施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關于文本細讀教學方式在中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的運用,其主要是以文學文本為中心展開教學實踐活動的,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一種自足獨立的存在,通俗點講,就是讓學生細細品讀、品味、品懂每一詞、每一字,這樣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去了解整句詩詞的涵義、整首詩詞的意蘊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偠灾?,關于文本細讀,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深入的貫徹這一理念,在筆者看來,文本細讀中的“細”,就是老師細細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讀”則是強調學生的閱讀。學生本文閱讀一般都要經歷四個階段,也可以理解為四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古典詩詞教學的基本內容,通俗點講就是整篇詩詞內容寫的是什么意思,其實這是詩詞的表象意思,老師適當地加以點讀,學生就可以進行理解。第二層面就是思想情感,通過細讀品味出詩人、詞人所要抒發的思想情感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懷、抱負。第三層面和第四層面可以總結歸納在一起,就是古典詩詞中深刻而又豐富的內涵以及詩詞文字語言的表述和表達技巧的運用。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