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
【摘 要】本文從“設計科學,與時俱進;更新理念,轉變模式;展示提升、探究體驗”三方面闡釋了新課改背景下編寫的現行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研討與練習”板塊習題的新特色和新理念,突出了教材設計的科學合理和注重實效的特點,以引領師生教與學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理念 特色 新課改 新課堂 新習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096-02
為了使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2007年3月第2版)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2013年3月第1版)(均為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語文教材)兩套人教版課程標準教科書中每課的“研討與練習”板塊設計更科學更合理更具實效性,眾多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專家傾注了智慧與心血,本文從以下三方面闡釋這套教材每一課后的“研討與練習”是如何體現和詮釋“新課改、新課堂、新習題”這一特色和理念的。
一、設計科學,與時俱進
本教材“研討與練習”板塊的突出特色是“設計科學,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時代性和普適性等特性。
編者以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為依據,精心策劃“研討與練習”中的每一道題,力爭設計科學,與時俱進,體現當今最新的教育教學研究改革成果、智慧與思想。“研討與練習”板塊主要由“簡述、理解、體會”這一類思考題和“讀一讀,寫一寫”(固定欄目)練習題組成,這一類題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學生通過眼、腦、手、口、耳等器官的綜合運用,全程參與習題的思考和練習。語文教學歸根到底就是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教材科學設計聽、說、讀、寫訓練題型,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根本宗旨。這種含有能力梯度的題型設計是培養學生形成各種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學習訓練提高綜合素質。這一類題型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學生,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符合語文科的學科特點以及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同時也符合該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例如高中語文第三冊中韓愈的《師說》一課中“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試說說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鑒作用。作者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試就這一觀點談談自己的認識。
這道題屬于理解應用題,三個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層層推進,編者的設題意圖是讓當今的學生以現代觀念總結歸納本文作者韓愈所提出的“學必從師”觀點的進步意義,并聯系本文第三段談自己的認識。這就要求學生既要理解本文的主旨,又要聯系實際針對時弊談談自己的認識。這樣的習題屬于開放性的作業,非定向,多角度,解題方法和思路有多種,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教材習題的編排和設計體現了簡單應用、綜合應用、創造應用以及注意課內外聯系和進行有效拓展的原則,可有效培養學生對語言的積累、運用及閱讀遷移能力。習題的設計具有嚴密的系統性、邏輯性、層次性,題型靈活多變。教師喜教易授,學生樂學愛練。這樣的習題設計真正稱得上“設計科學,與時俱進”!
二、更新理念,轉變模式
本教材“研討與練習”板塊的顯著特色是“更新理念,轉變模式”。結合新課改實際,凸顯新課改理念,突出新課改實踐。
現行語文教材的“研討與練習”已形成一個大語文、大課堂、大教育學科的有機整體和格局,應用性、系統性強。習題設計注重學生對選文的閱讀理解和評價;注重提高學生文本研讀能力;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和教育;注重學生獨特體驗和領悟,開拓學生閱讀視角,豐富文學素養;注重學法的引導;注重課堂內外的聯系;注重聯系實際的遷移拓展。練習的題型、內容、方式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來制定,注意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題目選材新穎,設題內容多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切合實際,使全體學生能全程有效參與,力求凸顯新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一方面,語文教材在“研討與練習”不僅編排“簡述、理解、體會”這一類研討性大題型(例如上例);另一方面在“研討與練習”中又編排了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讓學生“讀一讀 寫一寫”等須理解記憶的題型。例如,本套義教教科書八年級下冊閱讀第五單元詩詞曲五首“研討與練習”中第二題(括號中的注解為作者所加):
下列詩句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分別說說你的理解。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朝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唐朝杜牧《赤壁》)。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北宋蘇軾《水調歌頭》)。
這幾組名句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道習題意在通過引導學生誦讀古詩詞名句,多元化解讀古詩詞,學會多角度品讀鑒賞古詩詞,培養學生以“情”品文鑒賞詩詞的能力,同時豐富學生文學素養,提升文學品位。尤其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引申為人生道路上不論碰到何種困難或挫折,要永遠保持一顆生機勃勃和樂觀向上的心態。通過誦讀、鑒賞和評價古詩詞潛移默化滲透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學中可結合本冊第六單元詩五首“研討與練習”習題進行遷移拓展,訓練學生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提高鑒賞水平。課外拓展,引導學生品讀、比較、鑒賞本冊第五單元和第六單元古詩詞作品,以微型課題研究作為教學范例,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三、展示提升,探究體驗
秉承“展示提升、探究體驗”的理念是本套語文教材“研討與練習”板塊的第三大特色。依據新課改理念,習題在整體設計上融三維目標于一體,通過材料創設情境,通過情境的體驗、文本的感悟、語言的積累、情感的熏陶,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例如:
本套義教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閱讀第1課以毛澤東同志的名作《沁園春·雪》開篇,這首詞氣勢磅礴,意境奇偉,想象奇特,豪邁奔放,最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編者以一代偉人的名作為全冊的引領,可謂是別出心裁,匠心獨運。而在本課“研討與練習”板塊設計的第一題習題:“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圖,并談談你的感受。”從這道習題可知編者的設計意圖:一是讓學生賞析本首詞后,要感悟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贊美的豪邁之情;二是讓學生借鑒運用本詞的多種修辭(擬人、夸張、比喻)和表現手法(動靜和虛實結合等)用自己的話描繪北國雪景,意在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和寫作能力。本課“研討與練習”板塊設計的第二題習題:“仔細體會‘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含義。”編者的意圖是:這幾句話堪稱全詞的點睛之筆,是詞眼,有統領全詞的作用。通過學生品味、對比、探究體驗歷史和今朝的“風流人物”,感受到詞的意境、情感、力量的美,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體驗過程中培養積極、勇敢、自信、堅毅的生活態度和高尚情操。本課“研討與練習”的最后一道習題是:“讀一讀寫一寫:妖嬈、風騷、紅裝素裹、一代天驕”。編者意圖是通過學生的多次讀寫熟練掌握字詞的音、形、義,提高書寫能力,加強語言積累,培養語文素養,這是語文教學中不能忽略的一項基本任務。這幾道題從“積累、探究、提升、體驗”等角度來實現其教學目標。
有了對一篇篇課文的品讀,有了對一課課習題的探究,疾行在新課改路上的教師們,創新意識將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將有效提升,創新途徑將逐漸拓寬。
【作者簡介】羅 云,男,現就職于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