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蓮
【摘 要】針對中職生不想去感受詩歌的美的現象,作者總結出中職語文古代詩歌閱讀訓練的四個步驟:理解古詩知識、學會分析詩歌、讀懂問題與答案、詩歌分階段練習,為學生營造一個舒適愜意的古詩課堂,帶領學生感受古詩中的人生,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職語文 古詩閱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150-02
面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古詩,學生從小學起就接觸古詩,很多孩子可以背誦很多詩歌,可進入中職后,學生還是覺得古詩難理解。筆者進行一番調查后發現,這原因很多,如認不得字,看不懂意思,詩人太多記不住,詩歌太多每次看到的詩都是陌生的,連題目都看不明白,看懂一點但不懂如何答題等,這種種原因除了與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有關外,還與他們學習詩歌過程中找不到規律有關。要想中職學生重拾學習詩歌的信心,提高他們閱讀詩歌的水平,就得為他們找出詩歌的規律,分好幾個步驟,把每一步都當成一個目標,一步一步走。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和古代詩歌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筆者分四步對學生進行古詩閱讀訓練。
第一步:理解古詩知識
1.詩與詞的區分
很多學生分不清詩與詞,這成了解題的阻礙。學生需明白,詩歌有律詩、絕句,有五言、七言,律詩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也可叫第一聯、第二聯、第三聯和第四聯;詞分上片、下片,也叫上闋、下闋。對一首詩詞進行閱讀前,要求學生先分清楚它是詩還是詞,反反復復練習,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習慣,掌握了知識。
2.題材、思想感情、形象三者的聯系
題材有邊塞征戰詩、詠物抒懷詩、羈旅思鄉詩、即事抒懷詩等,思想感情有憂國傷時、建功報國、離愁別緒等,有傲視權貴、憂國憂民、懷才不遇、思念故鄉等形象,這三者聯系密切,可放在一起進行學習,即詩歌一感情一形象。如學習山水田園詩時,聯系到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之情,聯系到熱愛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熟悉各類題材,進而理解各種思想感情和形象,這樣在解題中確認了詩歌的題材,就可以很好地展開分析。
3.風格的多樣性
詩歌的風格有清新雅致、含蓄雋永、形象生動、沉郁頓挫、婉約細膩等,不同的風格給人不同的感覺,很多學生不知道詩歌有哪些風格,即使告訴其具體風格是什么,他們也不理解。對此,筆者的做法是先告訴他們詩歌有哪些風格,接著一個一個解釋,之后讓他們抄寫并背誦下來,在具體詩歌的練習中一一運用。
4.易混淆的表達技巧
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和結構技巧等都屬于表達技巧的內容,表達方式有直接抒情、情景交融、用典抒情、細描與白描等,表現手法有渲染烘托、虛實結合、以小見大、借古諷今等,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雙關等,結構技巧有開門見山、伏筆照應、畫龍點睛、起承轉合等。這些知識中,修辭手法和結構技巧容易區別,只需講明白比擬、伏筆照應、畫龍點睛等幾個難點,而很多同學不能分辨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因此在平時的練習中著重講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從概念、異同點、運用等方面著手,反反復復地解析和練習,在具體的對比練習中讓他們理解每一個概念,每次遇到有關表達技巧的題目,就先復習一遍此知識點。
古詩知識非常豐富,上述幾點主要是針對中職學生來整理歸納的,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這些知識的利用率,筆者羅列并解釋了各個知識點,要求學生本人根據自己的想法做筆記,有的以圖表形式記錄,有的圖文并茂,有的寫成了順口溜,有的為此編了詩,形式各異,走好了古詩閱讀的第一步。
第二步:學會分析詩歌
1.利用詩題與注釋
詩歌的題目透露了一些信息,要學會從詩題入手,分析詩題,并由此給自己提一些問題。在詩歌練習中,有些詩歌給出注釋,有些沒有,詩歌的注釋一定要重視,它的出現一定有其用處,合理利用為解題帶來幫助。如題:殘春旅舍,“殘春”點出了季節,“旅舍”即地點,由此提出問題,如殘春之時花紛紛凋零,有傷春之意嗎?詩人漂泊在外孤獨嗎?結合注釋“這首詩是作者流徙閩地時所作”,我們可以猜到此時詩人的心境許是孤寂愁苦吧!結合詩題和注釋的理解再進入詩歌的分析。沒給出注釋的詩,可根據題目來進行理解,如題: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題目告訴我們詩人和夏少府在夏季的某一天一起到山野人家去游玩,既然是到山里,那么山中風光如何,作者心情如何,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讀詩。
2.分析內容
詩歌的分析,常用的方法是逐句翻譯,學會找出意象,感受意境,在讀詩的過程中找出有關顏色、聲音、氣味等詞,腦海中有畫面感,懂得分辨出寫景、寫事或抒情等詩句。如唐代杜甫的詩歌《月圓》,前六句寫了月圓之夜的景象,意象有“月”“樓”“江”“扉”“席”“山”“列宿”等,這些意象給我們描繪了六幅月下美景圖。面對如此景致,獨自漂泊在外的詩人正在想什么呢,許是家鄉親人吧?接著尾聯是“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詩人遙想故園秋景,表達了詩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這些我們在分析過程中已經猜到幾分。當然,分析詩歌內容也得看具體情況,但離不開這幾點:詩中寫了什么景、什么事、表達了什么情,為何選擇那樣的景或事,這跟詩人當時的心境有什么關系?如果自己就是詩人本身,會怎么樣?這些問題是在分析詩歌的過程中給自己的提問,然后從詩歌內容中找答案。在這過程中,有一點不能忽略,即作者,對于那些接觸較少的作者,若沒有相關注釋也只能作罷,但田園派詩人陶淵明、謝靈運、王維,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愛國詩人陸游、辛棄疾、文天祥,豪放派詞人蘇軾、黃庭堅,婉約派詞人李清照、柳永、李煜,浪漫詩人李白、杜牧,寫實詩人杜甫、白居易等,學生接觸他們的詩歌最多,也最熟悉,對此一看到這些詩人腦海中就要立刻想到其經歷、朝代、詩風等,并以此來分析詩歌。
第三步:讀懂問題與答案
1.讀懂問題
很多同學在面對問題時,比較粗心,沒看清楚或沒看懂就開始答題,得分當然很低,針對此種情況,需教會他們看懂問題,或是懂得轉換問題,知道問什么再去找答案。如問題“第二聯寫景精細,請簡要分析”,即是從第二聯寫景的角度來分析。如“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志向?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即是就整首詩來回答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兩項內容。如“本詩情感豐富,試簡要概括”,即說本詩表現了多種情感,有哪些需概括出來。在這個環節,筆者羅列了很多問題,讓學生找出其異同。如“這首詩的后兩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詩的尾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和“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如“簡要分析第三聯中‘荒‘瘦二字的妙處”和“請對前兩句中的‘濕‘迷二字分別作簡要賞析”,如“本詩最后兩句情感真摯,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和“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簡要賞析頸聯的妙處”等,這種相似問題的對比分析,可提升學生讀懂問題的能力。
2.分析答案
就算讀懂了問題,找到了答題的方向,但要回答好問題對中職生而言還是很難,需和他們一起分析規范答案,讓他們心中有一定的標準。如對詩人表達的情感進行分析的問題,標準答案里是先回答詩人的情感是什么,再分點說清楚為什么是這樣的情感。如對某些字的妙處等分析,答案往往是先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接著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有些答案學生分析后覺得自己也是那樣的意思,只是不懂得如何寫出來,或是答案的某些內容是自己根本想不出來的,分析之后他們能找出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之處,也對各類型的問題答案有了更深的認識。
第四步:進行詩歌分階段練習
懂分析還得會答題,得在練習中發現不足、積累經驗。為強化練習的效果,把詩歌練習分為幾個階段,即唐詩、宋詩、宋詞、散曲各為一個階段;在這之下還分小類,如按題材分組練習,如詠物抒懷詩、詠史抒懷詩、即事抒懷詩、贈友送別詩等各一組,還有同流派、同風格的詩,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詩,所提問題相近的詩等。分階段分組分類,既可降低學習的難度,又利于鞏固知識,總結經驗。
上述所說的古詩閱讀的四個步驟,是筆者在中職語文古詩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摸索并總結出來的,不盡之處將在今后的教學中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胡光舟.古詩類編[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2]劉建國.中國古詩詞曲三百首10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3]耿兆林.古詩詞曲三百首注析[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