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立醫院(274031)王超峰 許賡
2011年5月~2015年8月,我們對46例上中段食管癌患者以經右胸切口-食管裂孔游離胃的方式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頂或左頸部吻合術。分析報告如下。
本組46名患者中,男性28名,女性18名,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6.2歲,腫瘤病變長度2~11cm,術前腹部超聲及上腹部強化CT檢查未見上腹部腫大淋巴結,TNM分期:I期3例,Ⅱ期15例、Ⅲ期28例,術后病理均為鱗狀細胞癌。其中食管胃胸頂吻合38例,左頸部吻合8例。
患者左側臥位,右后外側第6肋間切口,進胸后探查游離腫瘤,若腫瘤能切除,向前方擴大膈肌食管裂孔,注意下腔靜脈處,勿損失肝靜脈,清掃賁門左右淋巴結。切斷小網膜,暴露胃左血管,切斷胃左血管并清掃胃左淋巴結。斷胃右血管,切除小網膜。自網膜右血管弓外側斷大網膜至幽門,切斷網膜左血管、胃短血管。將胃提至胸腔,自賁門處斷胃。游離食管至胸頂,清掃縱膈淋巴結,自胸頂斷食管,切除胸段食管送術中快速冰凍,36例患者上切緣未見癌,行食管胃胸頂吻合;6例患者上切緣查見癌,向患者右側傾斜手術臺至40度左右,左頸部切口,繼續切除頸部食管3cm左右,上切緣未見癌,行食管胃左頸部吻合,4例患者直接行左頸部吻合術。
46例患者腫瘤切除率100%。術后病理:鱗狀細胞癌46例,T1期2例,T2期9例,T3期18例,T4期7例;上下切緣未見癌46例;縱膈淋巴結轉移29例,頸部淋巴結轉移3例。術中共清掃淋巴結536枚,陽性淋巴結98枚。G1期腫瘤10例,G2~3期腫瘤36例。發生頸部吻合口瘺1例(2.17%,1/46),經治療后治愈出院。胃殘端瘺1例(2.17%,1/46),患者死亡。肺部并發癥患者5例(10.87%,5/46),其中1例(2.17%,1/46)患者呼吸衰竭,經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后治愈出院。喉返神經損傷患者1例,患者半年后聲音嘶啞癥狀消失。
對于上中段食管癌患者,經右胸切口可以避開主動脈弓的遮擋,食管床暴露好,可減少損傷奇靜脈、主動脈弓造成大出血的風險,腫瘤切除率高。右胸切口胸導管暴露好,便于結扎。經右胸切口-食管裂孔游離胃經擴大的膈肌食管裂孔游離胃,不切開膈肌,術后患者肺功能損失較小,便于恢復。經右胸切口-食管裂孔游離胃與經腹部切口游離胃相比,由于腹部未做切口,損傷小,術后患者康復較快。
經右胸切口-食管裂孔游離胃治療食管癌的手術方式于1974年由Ronald Belsey首次提出[1],因手術不能達到廣泛的三野清掃,受到當時大多數胸外科醫生反對,此手術方式未能廣泛開展。2010年,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匯集了全球多個腫瘤研究中心的4627名食管癌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數與預后的數據,研究表明:食管癌廣泛淋巴清掃對T1及T2級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無明顯提高,對于T3及T4級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提高并不顯著[2]。國內也有研究表明Belsey手術與頸-右胸-腹三切口手術相比,五年生存率沒有明顯差別[3]。這讓經右胸切口-食管裂孔游離胃治療食管癌的手術方式有了在臨床開展的理論意義。我們認為,對于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如果術前檢查未顯示明顯腹腔淋巴結轉移,經右胸切口-食管裂孔游離胃的手術方式腫瘤切除率高,術后患者恢復較快,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