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琳
摘要:當前中國經濟進入了“三期疊加”的經濟發展新常態,傳統需求管理模式難以為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運而生。本文首先介紹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相關內容,進而深入分析我國傳統需求管理模式面臨的困境以及加強供給管理的必要性,最后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政策解讀并探索具體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需求管理 供給管理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宏觀調控是保證社會再生產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管理經濟的重要職能。有效的宏觀調控需要采取合適的政策工具,其中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就是進行宏觀調控的兩個重要手段。
一、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概述
(一)概念解釋
需求和供給是經濟系統不可或缺的兩個組成部分。需求指一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上消費者愿意并能夠購買的商品或勞務的數量。供給則指一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上生產者愿意并能夠提供的商品或勞務的數量。需求管理是典型的凱恩斯經濟學理論,它認為政府可以采取積極的政策來調節社會總需求,以使經濟的總產出達到潛在總產出。供給管理則是典型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它強調通過對總供給的調節來實現宏觀經濟目標。
(二)效果比較
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都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被運用于不同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例如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宏觀調控主要立足于需求管理,而供給管理則在美國里根政府時期得到了廣泛運用。從歷史經驗來看,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同。擴大需求的效果直接而迅速,但會帶來一系列問題;供給管理的效果需要經過一段時期才得以體現,但可以使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二、我國傳統需求管理模式難以為繼
(一)需求拉動作用減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十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得益于需求的拉動。但現在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過去依靠投資、消費、出口的需求管理模式遭遇了瓶頸。三大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作用自2010年以來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作用由2011年的6個百分點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3.7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的拉動作用由2010年的7個百分點逐漸下降至2012年的3.2個百分點,在2013年略有上升之后又于2014年下降至3.6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拉動作用常年在零以下徘徊。
(二)供需雙方結構性矛盾突出
長期依靠需求拉動的發展方式造成了我國經濟的供求結構性矛盾。首先,我國目前的供給體系仍以面向低收入群體為主。而我國人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越來越重視消費質量,但由于國內產品品質不夠好,國民往往更傾向于購買進口品。其次,我國的供給體系存在中低端產品過剩而高端產品短缺的問題。一方面我國的一些傳統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如2014年前三季度,重點統計的鋼鐵企業累計虧損面達25%,虧損額高達80.86億元,銷售利潤率僅為0.71%。而另一方面,很多新興產業的供給跟不上需求的增長。在教育、醫療、旅游等領域,國內的生產無法滿足國內的需求。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一)政策出臺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中央首提“供給側改革”; 11月17日,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指出,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11月18日,習近平在APEC 會議上再提“供給側”改革??梢?,中央已開始調整我國經濟發展的思路,著力通過供給側改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升級。
(二)誤區解讀
首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著眼于“供給側”,但并不是說需求管理不重要了。習近平在G20安塔利亞峰會上強調要“重視供給端和需求端協同發力”,表明需求管理仍十分重要。其次,“結構性”表明供給側改革不是全方位擴大供給,而是根據供需之間的結構性差異,一方面壓縮過剩產能,另一方面增加短缺的商品和服務。另外,“改革”是核心和保障。供給側管理既包括一般性生產要素的投入,也包括促使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因素,但二者并不是平行的關系。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制度變革、結構優化以及要素升級比一般性要素投入更重要。
(三)具體措施
供給側改革的具體措施可概括為“加”、“減”、“乘”、“除”四個方面。首先,“加”是指我國要加快發展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實現現代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雙輪驅動”。其次,“減”是指解決中低端產品過剩的問題,淘汰落后產能,清理僵尸企業。第三,“乘”是指鼓勵創新,發揮創新的乘數效應,利用好政府和市場這兩個引擎來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后,“除”是指通過改革破除現階段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種種因素,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
四、結束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適應了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于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在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要注意其與需求管理的有效結合,并且應該有針對性地根據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增加或減少供給。在整個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改革的核心與保障作用,通過改革破除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因素,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以轉型為目標,以創新為手段,以改革為保障,不斷改進宏觀調控方式,促使我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馮磊.從供給側推動中國改革[J].經濟學動態,2013
[2]周天勇.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實現宏觀調控的根本性轉變[J].時代經貿,2014
[3]曹國亮. 供給側管理在中國的推出及國際經驗[J].品牌營銷,2015
[4]思遠. 謀局中國經濟供給側改革將發力[J].資源再生,2015
[5]徐冰. 供給側改革面臨的挑戰[J].中國經濟報告,2015
[6]寧國富.供給側改革帶來什么[J].中國郵政,2015
[7]王紅茹.“需求側改革”如西藥,“供給側改革”如中藥[J]. 中國經濟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