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靜
摘要:近年來,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普遍推進,農民思想意識逐漸提高。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增加,理財意識也在農民思想上有了新的起色。農村金融市場上也有了較大波動,如郵儲、農村信用社等金融主體相繼出現了大量的優質客戶逐漸流失,且流失速度只增不減。究其原因,無非就是農信社的理財業務無法滿足農村市場的金融需求,使得部分老百姓將個人存款轉向其他渠道。本文結合農信社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現象分析,并提出有效提高農信社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化 理財意識 金融市場 農信社 個人理財業務 對策
中國是農業大國,擁有著廣闊的領土面積,農村總人口占據全國人員的一半以上。因此,我國非常注重農民的發展,推出了“三農”政策,推舉新農村、奔小康建設。只有農民的生活真正富足起來了,中國才能真正的強大。近年來,農村的收入逐年提升,逐漸開始有了理財的意識。很多農民擔心自己的血汗錢不能保值增值,開始傾向于理財業務的了解。
一、個人理財業務在農村市場發展的局限性
在農村市場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軟硬件均嚴重不足。大部分農村地區都不存在硬件設施,缺少服務平臺。很多銀行考慮到資金、技術等方面原因,自愿放棄對農村網點的鋪設。再加上缺乏電子化建設,現代銀行理財產品的宣傳、辦理都需要電子銀行、網上銀行以及理財軟件等信息技術支持。但是,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導致理財產品的推廣遇到了較大難題。
其次,我國城市化進程推動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也并不預示著所有農民的思想意識都得到了開放,很多農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陳舊,承受風險的能力差。而且農村市場了解投資理財知識的渠道較少,在不完全了解的前提下很容易對理財產品有扭曲的認識,導致錯誤的理解。大部分農民了解農村信用社業務的單一性,殊不知農村信用社還有很多其他的業務,比如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從事同業拆借、代收電費以及代理保險等等。如果農民們講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投資在了不合理的渠道,很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使得生活一度陷入低谷。
最后,不管是農村信用社,還是各大銀行,都缺乏相應專業的理財服務人員。理財業務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業務,其復雜性要求理財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金融知識、財務知識、法律知識以及稅務知識等等。所以,這就要求理財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多年的金融從業經驗。目前,我國正缺乏這樣專業、稱職的個人理財從業人員,使得我國農村個人理財業務推廣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二、個人理財業務在農村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著力培育農村理財市場
綜合分析,我國農村理財市場正在逐步形成。目前來說,農村理財產品需求并不是很高,如果單純的靠農信社開展理財業務,可能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要從其他多方面角度考慮農村理財市場的開發和推廣,比如農信社要加快個人理財系統平臺的建立,推出更多的適合農民朋友購買的產品,著力培育農村理財市場。又如不斷拓展農村了解金融市場知識的渠道,給農民朋友提供更多的金融基礎知識讀本,豐富其理財知識。同時,也可以將自己單位的理財產品知識進行重點講解,提高農民了解興趣。另外,也要對農民進行投資風險的傳導,使其意識到風險的重要性。
(二)改善產品服務, 提升金融理財產品的信息透明度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金融理財產品更新換代較為頻繁。為了提高自身理財產品的競爭性,將更多的關注放在了服務層面上。服務是任何市場競爭中的重要砝碼,對金融理財產品來說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空間還很大。理財中心為農民提供的服務除了包括對金融理財產品的介紹,更多的是不斷拓展農民金融服務領域,利用周到的服務宗旨將金融理財產品的優勢滲透到農民的內心深處。另外,真正能說服農民的是信息的真實、透明。在完善金融服務的同時,要實現金融產品信息的公開披露。讓農民真正了解到金融理財產品的實際存在,維護好農民自身的投資利益。農民投資者通過公開披露的信息中了解金融產品的形態,做出正確的選擇。針對金融產品信息的披露需要規定必要的時間、頻率、披露方式等產品信息形態,只有讓農民真正看到自己買的金融理財產品是什么才能得到農民的信任和理解。
(三)強化市場監管, 防范金融理財產品的暗藏風險
隨著我國逐漸放開資本市場,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金融理財產品也可能遇到經營不好、虧損的時候,這樣就會導致農民的收益受到影響,甚至會影響本金。雖然農民的理財意識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與城市相比,農民已然傾向于銀行那些保本的定期存款。也就是說,農民不愿意承擔金融理財產品中潛藏的風險。為此,要強化金融理財產品的市場監管力度,確保農民利益不受到損失,做到讓農民買的放心、買的舒心。首先要拓寬金融理財產品監管的范圍,包括前期產品設計、發行、銷售以及后續管理的全過程都應該進行規范管理,強化理財產品的審批制度,針對發行、市場份額、業務隔離、信息披露等進行實施監控,降低金融理財產品潛藏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另外,要從上到下加大金融理財產品的監管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使得金融理財產品的監管做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統一監管標準,降低監管機構工作開展難度,使得監管效率逐漸提升。明確做到職責落實到個人,杜絕因為金融理財產品監管缺位導致的風險因素的發生。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市場個人理財市場業務發展的空間還很廣闊。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理財市場業務在農村的發展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商機,誰能抓住這一寶貴的機會,這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為個人理財業務在農村市場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廖凡.競爭、沖突與協調——金融混業監管模式的選擇[N].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3)
[2]周邦瑤.我國農民理財現行供需層次分析[J].金融與經濟,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