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方倩
內容摘要:《世說新語》中兒童的話語藝術與儒雅名流相比也毫不遜色,但卻從來沒有讓人們對其引起足夠的關注。這些兒童典雅脫俗、奇巧出群、峻峭逼人以及含蓄有韻的藝術風格,他們的話語藝術不僅能與成人媲美,甚至超越了一部分成年人。本文現就對《世說新語》中兒童話語閃光點以及成因進行如下分析。
關鍵詞:世說新語 兒童話語 閃光點 成因
《世說新語》因其獨特的魅力而歷久不衰,人們更多的是將關注點投向書中記載的具有魏晉風度的士族文人,缺少對其中具有語言天才兒童的關注。這些兒童的主要特點在于其具有較為敏捷的思維,擅于辭令,并且具備辯才能力。
一、《世說新語》中兒童話語閃光點
(一)典雅脫俗
《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兒童話語大多是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答對,在這些言談中往往能顯示出兒童的素養和氣質,即使是學富五車的士人也為兒童精妙的對答而由衷嘆服。比如術中記載年僅10歲的孔融跟隨其父親拜見李膺,由于登門拜訪者必須為李府親戚或才智出眾的名流,孔融為了拜見李膺便稱自己為李府親戚。
元禮曰:“君與仆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年僅10歲的孔融能巧妙地糅合古人之事與李膺和自己,從而道出自己先祖與李膺先祖之間的師生情誼,如此的一番話不僅能顯著地提高自己的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出自己對李膺的崇拜與恭敬,如此便能有效地拉近了自己與李膺之間的感情距離。孔融這番儒雅別致回答只有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以及滿腹詩書的飽學之士才能說出,《世說新語》中一句“元禮與賓客莫不奇之”便有力地證明了孔融的一句話打動了在場所有聽眾,如此典雅脫俗的話語絲毫不遜色于儒雅的名流人士。
(二)奇巧出群
《世說新語》中一群能說會道的兒童具有超常卓越的語言能力,與成人之間的答對經常出人意外。比如魏文帝召見年僅13歲的鐘毓與其弟鐘會,毓面有汗。鐘毓與魏文帝的對答如下: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抑何以不汗?”對曰:“戰戰采菜,汗不敢出。”
鐘毓在回答中所說的“有汗”是出于對皇上的敬畏,而“無汗”是對皇上無所畏懼的結果。但其弟鐘會擬物為人,一句“汗不敢出”不僅出人意料,卻又合情合理,這句話充分地表達了鐘會對皇上的敬畏之情。
(三)俊俏逼人
前文中舉例年僅10歲的孔融與李膺的出色對答讓眾賓客均以之為奇,而中大夫陳題聽聞后卻說道:“多刁、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卻機智地回敬了一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陳題想表達的是,小時聰明伶俐的人,長大了不一定出色,孔融的一句話使得陳題十分尷尬,眾賓客便會很自然地得出陳題現如今不怎么出色的結論,這便是兒童話語中俊俏逼人的威力。
(四)含蓄有韻
一般來說,兒童的思維相對于成年人來說還不夠周密,也不具備較強的判斷、理解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在語言上與成年人相比缺乏較為深層次的指歸。而《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兒童語言旨深意遠、含蓄有韻,令人回味無窮。比如在《世說新語》中孔融希望前來逮捕他的朝廷官吏能放過自己年僅八九歲的兩個孩子,孩子卻鎮定自若地說:“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孩子年僅八九歲的孩子所說的“覆巢毀卵”出自于《戰國策》,引用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出八九歲兩個孩子較為豐富的意蘊。除此之外,他們也在一方面提醒自己的父親,不要對當朝的法律心存幻想和僥幸,夷滅九族是不可能因為父親的求情而發生改變;并且也在另一方面告訴自己的父親,盡管自己年幼但他們早就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周圍的世界,當自己父親遭捕后也就明白自己被逮捕也是不可幸免的。因此,年僅八九歲的兩個孩子運用富含哲理的話語,表達出自己早已經在心理上作好了承受滅門大禍的準備。
二、兒童語言分析
《世說新語》中因為記錄了一群充滿智慧且具有非凡語言能力的兒童,他們充滿智慧的話語顯示出了其敏捷的思維以及文學素養。從古至今,言語能集中地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和能力等各方面素質,本文對《世說新語》中兒童話語的閃光點進行了分析,可以將兒童語言分為兩類:堅持主見以及較高的文學素養。
(一)堅持主見
兒童話語中堅持主見的話語能充分地體現出小主人公自己的見解,不會隨波逐流,并且這些兒童對人情世故具有非常深刻的體會以及獨具一格的洞察力。比如在《世說新語》中記載:孔融被收,中外惶怖。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這些文字說明孔融因罪被捕后,孔融并沒有像一般小孩出現慌張且不安的情緒,而是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孔融面對被捕時所表現出的理性的反應遠遠地超出同輩孩子。裴松之面對孔融的鎮定自若說道“以此為美談,無乃賊夫人之子與!蓋由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傷理也”。這句話說明雖然法理都不外乎人情,我們也還是需要兼顧理智與人情,更何況在我們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一個人表現出的過度理智便會存在冷漠之嫌。
(二)較高的文學素養
兒童在話語中所表現出來較高的文學素養,說明這些具有深厚文學底蘊的孩子腹具有詩書氣自華的氣概。比如在《世說新語》中記載:庾公忽于獵場見齊莊,時年七八歲,庾謂曰:“君亦復來邪?”應聲答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于邁’。”庾公問齊由何字,答曰:“字齊由”,公曰:“欲何齊邪?”曰:“齊許由。”齊莊何字,答曰:“字齊莊。”公曰:“欲何齊?”曰:“齊莊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圣人生知,故難企慕。”公大喜小兒對。這段對話表現出庾亮在面對齊莊及齊由字疑問時,這兩個孩子中一個孩子崇尚許由,另一個孩子崇尚莊子,但均為老莊一派,這說明這些孩子自幼便染魏晉玄風。因而這些孩子在面對庾公所提出的問題時,不僅不能流露出反對或不喜名教的態度和想法,也不能違背自己的內心說一些違心的話語,所以以“生而知之”的話語來為孔圣人戴高帽,這些話語充分地展現了這些兒童良好的文學素養以及較為豐富的文學知識。
三、成因分析
(一)自由的學習風氣
根據相關的資料和史事我們可以得出的是,盡管漢末魏晉六朝是我國政治史上最為混亂,且最為痛苦的時代,但卻是人們精神史上極其自由和解放,并且也最富于智慧的時代。正因為這樣自由的學習風氣以及極其自由和解放的社會氛圍為當朝的兒童營造了一個較為自由的學習平臺。漢末魏晉六朝如此自由的學習風氣,造就了兒童典雅脫俗、奇巧出群、峻峭逼人以及含蓄有韻的語言,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兒童在面對事物時所具備的獨立思考能力。
(二)社會風尚
品鑒人物是魏晉社會風尚中的最大的一項特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品鑒評定的質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家族的聲譽。而早慧的人才觀念早就已經深入魏晉六朝人民的心中,對于長輩而言,他們非常重視推崇早慧的孩子,并且對于早慧的孩子多加引薦。正是品鑒人物社會風尚的存在,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朝兒童的成長,能使兒童更加注重對語言的學習以及掌控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形成較為獨特的個人語言風格。
(三)家族教育
家庭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兒童的發展,《世說新語》中一些在社會上有名望的士族由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使其兒童不斷地延續家風,從而培養出多位名士,并且歷經幾代而不衰。古人對“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深信不疑,因此,家族教育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兒童的語言與家族中某位長者相似,家族教育還具有全面性。家族教育的好壞不僅僅能影響兒童的語言,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兒童的性格、人格以及精神等多個方面。
四、結束語
《世說新語》中兒童的話語的閃光點在于其典雅脫俗、奇巧出群、峻峭逼人以及含蓄有韻的藝術風格。而這成因在于當時朝代具備自由的學習風氣、社會風尚以及家族教育。
(作者單位:湖南長沙市周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