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倩
內容摘要:戲劇文學鑒賞是高中文選鑒賞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戲劇教學更應該充分體現戲劇的文體特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分析戲劇語言、揣摩人物形象、把握戲劇沖突、參與戲劇編演,培養學生鑒賞戲劇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 戲劇教學 《雷雨》 戲劇鑒賞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四第一單元選編了關漢卿的《竇娥冤》、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三部作品的經典部分,足見戲劇鑒賞教學的重要性。戲劇教學如何實現長文“短”教,如何培養學生鑒賞戲劇的能力,這些都值得我們探究。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引導學生研讀戲劇。
一、戲劇研讀首先要理清人物關系
理清戲劇人物關系這一環節,教師可以導學案的形式布置人物梳理的作業,上課時教師給出主要人物,學生標出人物之間的關系,教師適時補充和引導,這一設置可以發揮學生主動性。以《雷雨》為例,四鳳和周萍的關系特殊在兩人之間的三重身份,即丫頭與少爺、兄妹和情人的關系;周萍和繁漪的關系也特殊在雙重性上,即繼母與繼子、情人的關系;周樸園和繁漪和侍萍之間三者的關系更為特殊,周樸園與魯侍萍是三十年前的情人關系,而與繁漪是夫妻關系。這也是《雷雨》中恩怨糾葛的核心。周樸園和魯大海的關系也特殊在雙重性上,兩人既是雇主與雇傭的關系又是父子關系。以上這些人物關系的多重性的梳理都利于研讀課文。
二、了解戲劇情節,領會“意外”是把握戲劇情節發展的關鍵
戲劇的情節大多較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研讀課文節選的部分之前,首先要引導學生了解節選部分的前后情節的發展,這一部分可以順延第一環節設置為幾個小問題,如:四鳳和周萍的三重關系是怎么來的?魯大海和周樸園之間的矛盾在哪里?周萍和繁漪和周樸園之間的矛盾沖突在哪里?請學生來陳述,通過人物關系的梳理進一步再現課文節選部分的前后的情節,不僅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雷雨》的情節以及節選部分都能有整體地把握。以《雷雨》為例,課文節選的是整個矛盾爆發的午后,而整部戲劇是被安排在一天之內,時間情節高度集中,而整個事件卻跨越了長達三十年的時間。事件按照逆時展開,即“突發事件——追述過去——揭開緣由”的順序。魯侍萍出現在周府遇見周樸園是突發事件,這一事件引起了對于三十年前的追述,這其中充滿矛盾沖突,人物的個性更加鮮明的凸顯出來,最后揭開真相。如果學生對課文節選部分的前情和后續不了解,必然不能準確解讀課文節選部分。
把握矛盾沖突這一環節,首先應該由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以每一小組分為任務的形式組織課堂,并理清這一對矛盾是如何產生的。在分析矛盾沖突的過程中自然的把握戲劇情節的發展,避免了形式化的小組討論注意力不集中,目的性不明確的弊端。
三、揣摩戲劇語言、分析人物形象是戲劇鑒賞的重要環節
戲劇語言包括:舞臺說明和人物臺詞,兩者是一個有機整體,舞臺說明戲劇發展過中起到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補充人物對話時的動作神態三個作用,人物臺詞又是戲劇沖突的直接表現。
人物臺詞由人物的身份、性格制約,不同人物臺詞反映了人物的不同態度、心理和感情,展現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側面,因此必須仔細揣摩人物的臺詞,探究臺詞背后的言外之意,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為了深刻揣摩人物語言,分角色朗讀、反復朗讀是品味人物語言的有效方法。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這個過程中可能出現無法拿捏人物語氣、語調,必要的時候,教師應發揮示范作用,親自朗讀,這就要求教師有扎實的朗讀功底和技巧,也可以應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戲劇片段,讓學生對比修正朗讀,體會人物心理。
在把握戲劇語言的基礎上,結合人物動作才能從整體上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在經過前幾個步驟的累積基礎上,通過分析人物動作、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已經水到渠成。人物的某個看似不經意的動作,往往透露出其性格特點。以《雷雨》為例,在魯侍萍說出梅姓姑娘叫侍萍時,周樸園由“汗涔涔”變為“抬起頭來”,表現了周樸園由恐慌瞬間轉為警惕。簡單的動作和語言表現出了周樸園的情感波瀾。
四、編排課本劇再現戲劇情節是戲劇教學的二次創作
課內節選部分的教學完成以后,可鼓勵、指導學生參與戲劇編排,在研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課本劇的編演,以自己的方式再現經典片段,學生的參與度可以提高,課堂氣氛也更活躍,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又不能拋棄文本、率性而行。教師在這一環節要做好調控、督導工作。。編排課本劇比學生課堂單一的朗讀的感染力更大。以《雷雨》為例,可由學生扮演劇中角色,加深對文本理解的同時,能更加深刻的解讀人物性格。
綜上所述,戲劇單元的教學靈活度很大,教師在這五個環節中起著引導的作用,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形成互動、活躍的課堂氛圍,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