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子琪
內容摘要:本文依據文學倫理性及倫理劇發展歷程,概述了文學創作的論理性特征,總結了基于倫理文學創作及其流變方向,從文化、政治、歷史等因素對文學創作革新進行探討。
關鍵詞:倫理觀 文學創作 因素 新思路
文學創作是社會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學業規劃與現代化建設標志著國家精神文明變革趨勢,對社會群體生活具有深遠的影響力。近年來國內文學作品種類日趨繁多,以文學為主要項目的文學作品推動著社會文化的改革進步,不同思想類型、文化蘊涵、題材結構的文學受到了市場的普遍認可。
一、文學創作的論理性
“倫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準則,涉及到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等兩大關系,以及對待這兩種關系所遵循的準則。雖然現代社會理念發生了諸多變化,但基本倫理道德依舊處于人們的思想意識范疇,并且對實際社會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學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在遵循時代思想變革趨勢下,也開始進入“倫理文學”改革時期,以倫理道德為規范編制文學活動,進一步優化了文學作品的構思與題材。對文學的倫理性進行評析,必須要掌握文學本身結構發展趨勢,才能弄清具體的倫理道德范疇。
二、文化因素:生活流的戲劇沖突
受到西方哲學主義思想的影響,中國文學倫理觀在編排方面也更加道德化,編劇人員不僅考慮文學標本制作的基本要求,也開始顧及到社會大眾對文學的心理需求,對整個文學流變趨勢的回顧。從現代社會道德觀念發展趨勢看,文學倫理關系呈現了多樣化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道德關系、道德標準、道德原則”等方面變化,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文學倫理模式,這是倫理類文學創作的本源。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是主觀世界的載體,任何主觀事物都是由人參與創作過程,體現了人在主觀世界改造中的主導地位。中國作為東方傳統文明古國,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十分重視的,這奠定了倫理關系變化的基礎。隨著社會生活環境不斷變化,人們對道德倫理的認識水平不一,社會文化是推動倫理劇主體流變的一大因素。另一方面,主觀意識也是人特有的思維模式,根據個人思想觀念及思維方式進行調整,適應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
三、政治因素:社會轉型、文化轉型逐步深入
社會政治環境影響著文學的創作思維,文學倫理觀主題流變往往受到政治文化的影響。例如,中國文學倫理文學以廣闊的社會背景為前提,文學關系只是其中的表現形式,當國家政治格局發生變化,文學關系也將有所變動。對現代社會的綜合預判中,作者主觀思想缺少廣泛的認識,導致編劇過程出現了能動性誤區,所寫文字內容不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事實,這是編劇過程需要調整的。此外,文學作品也是要靠作者主觀能動性為支撐點,才能激發出倫理在文學領域的思想認識,從不同角度思考社會變遷、時代轉變、思想變革等方面內容,體會主觀能動性對編劇的指導價值。中國文學倫理文學具有兩重性特點,這種兩重性相比于國外文學作品而言,體現出了中國社會倫理觀念與發達國家的差異性。但正是由于中國文學倫理的兩重性,才使本國文學倫理觀呈現出多樣化姿態,滿足了不同觀眾對文學作品的需求。一般來說,文學倫理文學是最能體現創作者主觀思想的方式,文學創作過程也是主觀思想表達的歷程,通過對文字語言的藝術性加工處理,可以體現出編劇的思想觀念特點。
四、歷史因素:文學作品人文化主題發展
文學倫理觀取得如此之成功,讓“創造者、研究者、觀賞者”對文學倫理文學發展歷程給予了高度關注。基于社會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文學作品欣賞標準也越來越高,大部分文學作品都帶有某一種特殊的文化內涵,“倫理”是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便有的關系準則,文學創作的發展與倫理道德也必然存在某種聯系,這些都是加快文學倫理觀流變的主要動力因素。文學倫理文學策劃階段,最先考慮的是文學倫理觀的歷史蘊涵,從相關歷史題材中挖掘可利用資源,對文學倫理觀進行多方面的策劃與編排。新倫理劇作品要懂得知識領域的廣泛性,任何題材、內容、主題都是文學倫理的客觀反映,都能表現出各種編劇意識。例如,“孝道”是中國歷史的文化傳承,文學倫理觀作品也廣泛采用了“孝”為題材。因此,在腦力創作階段,作者要廣泛閱讀不同領域的資料,廣泛思考與倫理劇主題相關的思路,才能提高自身的編劇水平。
五.結論
總之,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一直注重倫理道德規范,對人們社會活動及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意義。文學是人生經歷的綜合描述,是人們用文字語言表達出編劇情感、客觀事物的一個過程,文學創作需要人生履歷作為基礎,在文學創作中融入倫理觀,能夠進一步挖掘當代文學創作的新思路。
(作者單位:重慶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