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寧 張嘉良
摘 要:公司僵局是有限責任公司因其特殊的人合性和封閉性而產生的一種普遍現象。通過對公司僵局產生原因的分析,介紹幾種破解公司僵局的途徑。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僵局;狀態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011-02
一、公司僵局的概述
我國人大法工委編制的《公司法釋義》將“公司僵局”定義為:“因股東間或者公司管理人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導致公司的有效運行失靈,股東會或者董事會因對方拒絕參加會議而無法有效召集,任何一方的提議都不被對方接受和認可,即使能夠舉行會議也無法通過任何議案,公司的一切事務處于一種癱瘓狀態?!?/p>
在《公司法》中,以經營困難為表象,以管理困難為實質,即:嚴重困難可能表現為經營困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經營困難都是嚴重困難,必須是由于管理困難引發的經營困難才能認定為“嚴重困難”。
(一)僵局公司主體具有對抗性
僵局公司的主體一般會呈現出兩種情況:一是公司股東或者董事的派系在管理、決策等方面一直處于一種抗衡的狀態;二是公司內部存在一部分擁有否決權的股東或者董事。但是,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必然存在一個結局:公司的內部對抗導致公司無法在必要的時間內形成一個有效的決策指導公司的運轉。
(二)僵局公司類型具有特定性
在司法實踐中,公司僵局多發生于具有人合性和封閉性的有限責任公司。相對而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和開放性公司則很少出現公司僵局。
(三)僵局公司狀態具有持續性
公司僵局的持續性主要體現在:首先,公司的一切事物處于一種癱瘓狀態;其次,這種癱瘓狀態必須是持續的,而非短暫的、可以自愈的暫時性經營困難;而且,這種癱瘓狀態會使公司陷入“自殺”的境地。
(四)僵局公司具有非違法性和非違約性
公司僵局的非違法性和非違約性是指導致公司僵局的行為本身并不存在法律或者協議的非難性,而是在法律、協議許可的范圍內的行為。
二、公司僵局的危害
(一)對公司而言
由于有限公司的股東人數較少,一旦陷入公司僵局,將無法形成有效的公司決策,公司的各項業務勢必受阻,就連公司的聲譽、商標等無形資產也有可能因公司僵局受到影響。公司法人無法繼續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從而喪失發展機遇,浪費發展資源。因此,發生公司僵局首當其害的就是公司本身。
(二)對股東而言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4條的規定,股東的資產收益權是公司股東享有的一項重要權利,而股東的利益則是通過公司的高效運營來實現的。與此同時,在公司僵局之中,控股股東很有可能利用其控股的優勢“折磨”少數派。在有限公司中,股東之間往往是親朋好友,知己知彼,這樣的“折磨”對少數派股東的利益而言,往往是殘酷的甚至是致命的。
(三)對公司的債權人而言
公司一旦陷入經營活動停滯狀態,勢必導致其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的減弱,從而減少市場活力、削弱交易安全,大量經營業務無法處理,債權人的權利難以實現,極易引發關聯企業的連鎖反應,引發諸多的社會矛盾和危機。
除此之外,由于公司處于僵局之中,公司職工因公司經濟停滯待工在家,沒有經濟來源,生活窘困,面臨失業危險,很可能因為勞資矛盾引發社會矛盾。
三、探究成因,破解僵局
(一)造成公司僵局的成因分析
1.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基礎的惡化。人合性是有限責任公司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全部或者大部分都會參與公司經營管理,他們不僅會謀求股權利益,更會著眼于公司的控制權。人對權力的欲望以及與生俱來的趨利避害性會迅速地使公司的人合性土崩瓦解,從而喪失股東、董事之間溝通的基礎,出現因私人關系變化而引起的公司僵局。
雖然公司人合性基礎的惡化是造成公司僵局的原因,但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應該從公司制度、公司組織形式上來逐步探究。
2.有限責任公司自治性本身的異化。為了維護公司資本安全,我國《公司法》規定,股東在公司成立之后不得抽逃出資;與此同時,根據我國《公司法》第143條規定,公司僵局也不屬于公司收購本公司股份的法定情形。因此,股東想要退出公司僵局必須要尋求其他途徑,比如轉讓股權等方式。
3.有限公司組織形式的僵化。一方面,轉讓股權要經過內部程序。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股東如果要進行股權轉讓首先要將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過半數同意,并且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但是當公司僵局已經出現,股東的股權轉讓申請是很難在股東會上通過的。即使依據法律或者其他股東勉強通過,股權轉讓的價款也會遭到擁有優先購買權股東的極力打壓,成為一種“變相搶劫”。那么,轉讓股權的股東又怎么會放任這種情況出現呢?自然就會持續僵局狀態。另一方面,股權的對外轉讓可能性降低。由于公司僵局已經導致公司處于癱瘓狀態,外部受讓人對這樣一種狀態的公司的期待利益是極低的,必然會望而卻步。
因此,這種內外交困的市場形勢,使股東在公司僵局時用腳投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再加上股東之間的“面子之爭”更會加劇公司僵局的危害性。
(二)破解公司僵局的途徑
1.公司章程預防公司僵局。(1)限制利害關系股東的表決權。如,我國《公司法》第16條規定了轉投資和擔保的表決權回避制度。為了防止公司僵局,股東可以在公司章程中就表決權回避的有關事項做詳細的約定。但是由于有限責任公司的人數限制,針對需要多位股東回避的情形應予以考慮并做出特殊約定。(2)約定股權轉讓制度。筆者認為,為了解決陷入公司僵局后,股東無法退出公司的情形,可以在章程中約定:小股東可以在發生公司僵局時要求控股股東以固定價格收購或者以固定的計算方式購買股權。但是,如果股東退股后會出現公司中只有一個股東的情形,必須要符合《公司法》關于一人公司的相關規定,否則采取其他方式退出。(3)約定解散事由。我國《公司法》第181條規定了公司解散的法定原因,其中第5款就是對出現公司僵局時股東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強制解散公司。筆者認為,只要股東同意可以在章程中約定如果出現公司僵局可以解散公司,由此就將司法強制解散轉化為約定解散,即,符合該條第1款規定的公司章程規定的解散事由出現的情形。
通過章程的個性化約定,會使公司章程不僅僅是一紙格式條款,而是真正體現股東的意思自治的“內部憲法”。
2.調解程序化解公司僵局。公司僵局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司的“人合性”遭到破壞,調解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雙方的敵對情緒。因此,可以將調解程序作為司法程序的前置程序。通過調解程序化解公司僵局的優勢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調解程序具有保密性,公司內部人員可以不將矛盾公之于眾的情形下,悄無聲息地解決公司僵局,一方面可以保護公司的商業秘密,另一方面也避免影響公司聲譽。其次,公司僵局的解決有時候并不是需要一個判決者或者是判決,而是一個能得到僵局雙方信任的中間人,通過中間人的調解可以有效地引導雙方看到共同利益,扭轉僵局。再次,公司僵局雙方可以在調解人的引導、促進和幫助下,達成一個相互妥協的方案甚至是比之前任何一個方案都更具創新性的方案,從而不僅會將公司從僵局中拉出來而且可能創造出新的贏利點。最后,運用調解方式化解公司僵局。無論是仲裁還是訴訟都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因而必然會耗費時間和財力解決問題。但是調解方式沒有固定的程序,而且調解費用也會大大低于仲裁、訴訟的費用。
在司法實踐中,臨時董事和律師比較適合作為調解的中間人。臨時董事通過推動當事人在董事會上進行交流,提出新的觀點或者解決爭議的新方案,能夠實現調解功能[1]。律師作為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和司法實踐經驗的專家,可以從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兩個方面幫助僵局雙方分析當前局面,從而使雙方實現共同利益。
3.司法程序突破公司僵局。(1)仲裁。相對于訴訟程序而言,仲裁可以高效快捷的解決公司僵局,只要僵局雙方愿意將案件提交仲裁,就可以通過了解公司法立法過程、具有公司治理經驗、熟悉公司運作慣例的專家做出相應的仲裁,從而在能保護公司聲譽、商業秘密的情形下解決公司僵局。(2)訴訟。作為公司僵局的最終解決機制,訴訟無疑是最適合不過的了。但是我國《公司法》183條,寥寥數十字,是無法為發生僵局的公司股東提供一個可以有效適用的依據的。因此,如果要適用183條,首先要明確“公司僵局”的范圍;其次要設定特定的前置程序,例如調解;再次要明確訴訟主體是持有全部表決權10%以上的股東;最后要明確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即“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
參考文獻:
[1] 陽東輝.論建立我國的公司僵局臨時董事救濟制度[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2):59.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