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煒
摘 要:運用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2010)數據,對區域農民收入結構及構成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東中西三地農民總收入存在顯著的差異,且呈現由西到東依次遞增的趨勢;東中西三地農民收入差異體現為絕對數值差異較大,而這種差異正是由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的差異造成的;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占到農民收入構成的大部分;東中西三地農民仍表現為傳統的收入結構。
關鍵詞:農民收入結構;收入構成;區域差異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4-0024-06
一、問題的提出
農民收入是農村改革和發展的一個中心議題,也是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增加農民收,提高農民消費水平,歷來是政府關注的重點[1]。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來看,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務之急。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要把增加農民收入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務使農民收入長期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要使增加農民收入與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拓農村市場和發展國民經濟的要求相適應。為了實現長期較快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需要進一步拓寬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門路,同時要適當調整發展思路,形成更多的經濟增長點和農民增收點[2]。農民收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農民收入內部結構的研究更是具有重要的意義。結構內部不同的部分具有不同的意義,根據各部分的比例及改變轉化的研究,可為我們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指導性的政策建議。農民收入的結構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類。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對農民收入內部結構各個部分進行定義。
其中總收入指調查期內農村住戶和住戶成員從各種來源渠道得到的收入總和。按收入的性質劃分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指農村住戶成員受雇于單位或個人,靠出賣勞動而獲得的收入。家庭經營收入指農村住戶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籌劃和管理而獲得的收入。財產性收入指金融資產或有形非生產性資產的所有者向其他機構單位提供資金或將有形非生產性資產供其支配,作為回報而從中獲得的收入。轉移性收入指農村住戶和住戶成員無須付出任何對應物而獲得的貨物、服務、資金或資產所有權等,不包括無償提供的用于固定資本形成的資金。一般情況下,是指農村住戶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包括在外人口寄回和帶回、農村外部親友贈送、救濟金、保險賠償收入、退休金、土地征用補償收入等[3]。
家庭經營收入是傳統農業收入,其他三類是非農收入。作為農民,其收入不僅僅來源于農業,也會在非農行業中獲得收入。非農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是傳統的非農收入,在一段時期內一直都是存在的,而財產性收入則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新型收入。據此我們對農民收入結構進行了如下的分類。
因此,農民收入的內部結構及其構成不僅僅具有經濟學意義,更兼具了社會含義。城鄉差異是人們必須認識到的收入鴻溝,而不同的區域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因此,本文對不同區域農民收入結構及其構成進行差異分析,據此得出兼具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的結論。一方面,為農民增收提供政策上路徑支撐,另一方面,據此發現數據后面隱藏的社會意義,進而更深入地理解農村和農民。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9年各省市農民收入結構概況(見表2)。
上頁表2呈現了2009年各省市農民省市年農民收入結構的基本數據。為了方便進行比較,據此繪出更為直觀的折線圖。
可以看到,各省市農民的收入情況及內部結構。無論是總收入還是結構內部各部分收入都存在這種差異性。可以據此將其納入到統計軟件中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樣本及數據處理
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2010中最新的2009年的數據,在進行數據處理和計算后納入到數據分析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3]。通水數據分析中使用統計分析軟件是SPSS17.0。
(一)樣本及變量
根據前文的分析,本文確定樣本為除臺灣外的31個省市地區。依據統計年鑒中的分類方式分為東中西三大區域。具體如下:
1.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12個省市地區。
2.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市地區。
3.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市地區[3]。
在確定樣本后,需要確定變量。變量共有地區分類、農村居民總收入、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共6個變量。具體(見下頁表4)。
(二)統計方法及假設
研究農民收入及其結構的地域差異,那么其自變量為不同的地區,分為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三類,分別賦值1、2、3。自變量為定類變量。農民收入及其結構內部各部分變量的值均為數值,故因變量為定距變量。根據統計原理對于“定類—定距”變量的研究多采用方差分析,包括均值比較、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等具體的統計分析方法。
同時依據統計原理本文做出如下假設:原假設H0:東中西三地區之間農民收入及其結構內部各項收入情況相同,不存在顯著差異。研究假設H1:東中西三地區之間農民收入及其結構內部各項收入不相同,存在顯著差異。
三、結果及分析
(一)均值比較
以不同地區作為自變量,將農民總收入、收入結構內部各項及各項收入的構成作為因變量,納入到均值比較分析中,可得下表(見下頁表5)。
從下頁表5可以看到,不同地區農民總收入的均值分別為西部地區5 314元/人、中部地區7 132元/人、東部地區9 659元/人。從西到東依次遞增。對于區域間農民收入結構內部各項收入進行均值比較,其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的均值都呈現出與總收入相同的趨勢,由東到西依次遞增。這體現的是絕對數值上的地區差異。根據其標準差的比較可知,在農民總收入及各項收入方面都表現出西部地區較為集中,中部地區次之,而東部地區最為離散。根據前文分類間四類收入劃分為兩類:傳統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其中傳統農業收入即是家庭經營收入,而非農收入是剩下的三種收入的集合。可以看到,無論農業收入還是非農收入其均值都呈現出由東到西遞增的趨勢。東中西三個地區,農民收入及其結構在絕對數值上存在差異。其中農業收入的離散趨勢在西部地區最小,東部地區最大;非農收入的離散趨勢在中部地區最小,東部地區最大。
收入結構內部不同收入的構成是一個更為有效地了解農民收入性質及其差異的變量。對不同地區農民收入各部分結構的構成進行均值比較,從表5中可以看到,工資收入構成、財產性收入構成二者的均值呈現出由西到東以此增長的趨勢,而家庭經營收入構成中部地區最高、西部地區次之、東部地區最低,轉移性收入西部地區最高、東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最低。
上述收入結構及其構成的分析結果可以得到解釋。對于各項收入的比較主要是絕對數值的比較,都基本呈現出有西到東以此遞增的趨勢。東中西三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的絕對水平的差異是現實存在的,因此必須看到并正視這種收入差距的鴻溝。各項收入構成的均值比較則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其中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構成有西到東以此遞增,傳統農業收入構成則是中西部較高,而東部較低,轉移性收入構成是中部較低,而西部最高,東部居中。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都是非農收入,其中工資性收入是傳統非農收入,而財產性收入是新型收入形式。東部地區發達的不僅僅是經濟數據,并且農民的觀念、認知等方面也表現出較于中西部現代化的程度更強,體現出來就是非農收入及新型收入占收入的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區。傳統農業收入構成在中部地區最高,是應為中部地區自然及地理條件適合于農業生產,而西部地區由于自然條件艱苦及機械化農業生產等方面的限制,農業收入構成低于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的農民在觀念上的更為現代,使得他們更愿意從非農行業中區尋求收入。轉移性收入構成西部地區最高,西部地區較為貧困,尤其是在農村,致使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外出務工工資收入寄回家,增加了轉移性收入的比例。
還應注意到,無論是東中西地區,其家庭經營收入始終占據大部分的收入來源,構成均大于50%。其次是工資性收入,占到20%~30%。再次是轉移性收入,最后是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只占到很小的部分。東中西三個地區的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傳統農業收入和傳統非農收入中的工資收入。
(二)單因素ANOVA分析(F檢驗)
三地的收入結構及其構成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可否成為一種顯著的差別呢,我們因此對它們的收入結構及構成進行單因素ANOVA分析。
從表6可看出,農村居民總收入的P值<0.01,故三地農民總收入存在顯著差異。從東到西以此遞增。對于收入結構內部各項收入,其中工資性收入的P值<0.01,財產性收入的P值<0.05,二者的值均落在拒絕域上,拒絕原假設,接受研究假設。因此,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東中西三地存在顯著差異。家庭經營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的P值>0.05,其值落在接受域上,拒絕原假設,故家庭經營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東中西三地不存在顯著差異。農業收入不存在顯著差異,而非農收入存在顯著差異。工資性收入構成和家庭經營收入構成及農業收入構成和非農收入構成的P值均小于<0.05,存在顯著差異。而財產性收入構成和轉移性收入構成的P值>0.05,三地不存在顯著差異。
東中西三地農民手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均為非農收入,呈現出顯著差異性,這正是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觀念、思想的不同及現代程度不同的體現。家庭經營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是收入結構中最大的部分,而轉移性收入是收入結構中非常小的部分,占不到10%。在較為穩定的農民收入結構中,不存在較大差別的兩項不具有異質性。對于收入構成來說,傳統農業收入還是構成中最主要的部分,此外就是工資性收入,占到農民收入構成中的80%以上。東中西三地總收入存在顯著差別,主要就是體現在主要收入構成項目的差異上,故此,二者存在顯著差別。而另外兩種類型的收入都還處在最基本的發展階段,無論絕對數值還是構成的比例上,因此不存在顯著差異。
四、簡要結論
通過數據統計研究方法,采用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數據,對于區域間農民收入結構及構成的差異問題進行研究,可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東中西三地農民總收入存在顯著的差異,且呈現由西到東依次遞增的趨勢。三地農民收入結構中的各項收入也呈現出相同的趨勢,而三地農民各項收入構成則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工資收入構成、財產性收入構成二者的均值呈現出由西到東以此增長的趨勢,而家庭經營收入構成中部地區最高、西部地區次之、東部地區最低,轉移性收入西部地區最高、東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最低。
第二,東中西三地農民收入差異體現在數值上是比較大的,而這種差異的正是由于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差異較大的原因。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占到了農民收入構成的大部分。
第三,東中西三地農民收入差異顯著,但是仍表現為傳統的收入結構。即傳統農業收入和傳統非農業收入中的工資性收入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占較為次要的位置。具體構成表現為傳統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北京、上海、廣東三省市除外,主要是由于北京、上海、廣東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水平也較高,鄉鎮企業發達,農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到主導地位。
第四,經過區域間農民收入結構及構成差異的分析,可以給出農民增收策略,主抓傳統農業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的增加,提供更多的農村當地的就業機會。開拓新型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提升財產性收入。勞動力合理輸出,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增加轉移性收入。
參考文獻:
[1] ?盛來運.農民收入增長格局的變動趨勢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5):21-25.
[2] ?孫慧鈞.我國農村區域間收入差距構成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07,(11):42-47.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2010)[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396-399.
Analyze on the Inter-regional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and Differences in Its Composi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Chinese Rural Household Survey Yearbook 2010
GUO Wei
(Nationalities Research School,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 445000,China)
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Chinese Rural Household Survey Yearbook 2010 to mak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inter-regional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The farmers total income of East、West and Middle region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which appeared in ascending order from west to east trend;the differences of the farmers total income of East、West and Middle regions reflect as the absolute value difference is large,which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family-run income and wage income.The family-run income and wage income takes the main part of th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the farmers total income of East、West and Middle regions still appeared to be the traditional income structure.
Key words:farmers income structure;income composition;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