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權
摘 要: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農村人口遷移進入城市的趨勢日益加大。從農村人口自身來說就是渴望生存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從客觀趨勢上來講,現代國家實現城市化,必然伴隨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農村人口比重下降,農村人口遷移進入城市這一現象;就國家政策來看,中國人口遷移受制度影響較大。在改革開放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與城鄉分割政策下,城市化發展緩慢,農村人口遷移現象相對較少。當下經濟社會發展,農村人口遷移相對自由,但仍受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及相關政策的約束。在民族學的視角下,農村人口遷移面臨著生計方式的轉變與文化差異的調適。對此,要提出發揮農村人口的生計技藝,實現生計方式的現代化,而不是要在陌生的環境中以陌生的生計方式求得生存。另外,要合理對待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文化差異,做到文化調適,避免文化沖突,共同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
關鍵詞:民族學視角;農村人口城市移居;生計方式;文化變遷
中圖分類號:F32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4-0178-02
農村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陣地,鄉土文化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中深深扎根。然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農村人口已不再固守土地,出現了越來越高的流動性。流向則是異于農村的城市地區。在民族學的視角下,農村人口遷入城市,必然面臨生計方式的轉變與文化差異的調適,因而在此視角下研究中國當下農村人口城市移居,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農村人口城市移居的現象分析
(一)農村人口城市移居現狀
2014年年末,中國大陸的總人口超過13.6億人,其中有九億是農民的身份。然而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中國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已經達到總人口的49.68%,這也就意味著城市中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而對城鎮化的貢獻,則主要來自農村的人口遷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與城市是依據戶籍制度進行二元劃分的,傳統意義上的人口遷移即指戶籍登記地的永久改變。而事實上,現在存在大量的人口遷移現象是非戶籍登記地或居住地非永久性的改變。他們由農村遷往城市,沒有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卻是居于城市的常住人口。
(二)農村人口移居城市的原因
農村人口遷居城市,主要是為了生存和發展。
首先,就中國農村人口自身來說,他們掌握的是傳統的農業技術,卻生活在現代文明之下。只能在土地上創造財富的農民已不能夠與現代化信息技術作用下的其他人口在一體化的社會下很好生活,因而脫離土地,進軍城市,另謀生路成為他們的一個選擇。另外,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的現代化,農村所存在的發展機會和掌握的各項資源遠遠落后于城市。這就促使農村人口遷移中農村推力與城市拉力的形成。進而城市意味著更多的發展機會、經濟收入的增加、方便,干凈的生活空間、子女更好的教育條件等等,而農村卻是缺乏發展潛力、經濟來源單一、基礎設施落后的一個不利于發展的地方。
其次,從客觀趨勢上來講,現代國家的工業化必然推動城市化。這一過程就是伴隨著人口集中,農村地區不斷轉化為城市地區的過程,顯著標志即是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農村人口比重下降。世界范圍內,眾多的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城市化,城鄉差別消除,城市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和搞活經濟政策以來,生產得到了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這就使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成為必然趨勢。
最后,從國家政策上來看,每一項具體措施都具有導向作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與城鄉分割政策,城市化發展緩慢,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明顯,農村人口遷移受制度影響較大。進入當代,中國社會面臨轉型發展,由農業為主的社會轉向工商業為主社會,由農村人口為主的社會轉向城鎮人口為主社會。人口自由遷移已成為事實,但制度改革中依然還有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如農村人口移居城市的身份問題,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的就業選擇問題,移居人口的社會福利保障問題,農村老年養老及子代教育問題等等。一方面,經濟社會的發展迫使農村勞動人口遷移城市尋求發展機會,另一方面,政策的相對失衡又在擠壓著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口。
二、民族學解讀
在中國長期城鄉二元對立的背景下,城鄉不同生產方式的事實下,以及農村和城市不同社會文化的差異下,農村人口移居城市面臨著生計方式的轉變與文化差異的調適。
(一)生計方式的改變
農村人口在農村就是從土地上獲取生活,以農業耕作為主要生計方式,配套的即是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但在現代社會一體化的作用下,土地上獲取的生活資料已不能滿足農民生活和發展的需要,生活的一體化與生計方式的落后把農村人口向城市推送。進入城市的農村人不能再從土地上求得生存,因而面臨進入城市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生計方式的轉變。
生計方式的改變致使農村人口遷居城市不再具有特有的優勢,之前掌握的生產技術運用不上,而高端的技藝又一時難以掌握,所以就從事了城市中的簡單勞力工作,主要為工業與服務業。可能在一時的經濟收入上較之農村有所改變,但長久發展,卻沒有十足的保障。既不能享受城市的社會保障又遠離農村的故土,簡單的生計調整依然是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發展的較大障礙。對此,筆者提出,在農村人口原有生計方式的基礎上,實現生計方式的現代化,而不是在陌生的環境中再去從事陌生的工作。
(二)身份的多重性
農村人口移居到城市,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城市人口。他們在城市中買房、工作、參與城市的日常生活。然而,在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作用下,他們的戶籍還保留在農村,是國家認定的農民,農村中還保留有他們的耕地,國家還依據相關政策給予他們福利措施。這也是一部分移居在城市中的農村人口不愿放棄農村身份的原因,涉及許多切身利益。移居在城市中的人口成為一個充滿矛盾的群體,“身份是農民,職業是工人;家住在農村,人生活在城市。徘徊于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之間,是城市的‘邊緣人,猶如城市天空中的‘候鳥。”就社會的良性運行來說,這種狀態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首先是依然會存在城鄉的二元劃分,不利于城市文明與農村文明的融合;其次,在享受國家發展帶來的成果時,必然因身份存在不公的現象;最后,農村人口移居到城市面臨的是一系列與農村、農業、農民有的關問題。涉及到農業誰來照管?農村老年人口養老,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誰來保障?進入城市農民如何滿意生存等問題。endprint
(三)文化變遷與文化調適
李銀河在論村落文化中闡述過中國農村的社會文化。它有別于中國傳統的鄉土文化,因為隨著宗族勢力退出歷史,文化也在不斷地變遷。她認為,農村文化就是相對于城市而言的,主要表現在以信息共享為主要特征的一群人所擁有的文化(包括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農村是一個熟人社區,人們相互熟知,相互競爭,各個方面都有趨同的壓力。農村人口遷移城市,就是生活在一種文化中的人進入到另一中文化。城市的社會文化完全不同于農村,城市的人口規模大,異質性強,社會分工復雜、專業化程度高、組織科層化、流動性強,生活方式現代化與世俗化。而人作為文化的載體,進入一種新的文化中不能調和原有文化與新接觸文化,就會發生文化沖突。因而,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首要問題就是進行文化調適。
首先在心理上的調適,比較刻板普遍的是農村人土氣與城市人文明的認識,因而需要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雙方的調適。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要主動適應城市生活,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時,認同城市文化。城市人口也不能自視其高,和諧的生活環境是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次在環境上的調適,無論從人文社會環境還是自然地理環境農村與城市都有較大的區別。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不再是已經習慣了的熟人社區。城市人口規模大,異質性較為突出。農村中以宗教、傳統、習俗等方式實行社會控制,而城市則較多地體現在規則、法律、法規、章程等。
第三在生計方式上的調適,農村中傳統的生計模式就是農田耕作與家庭手工業,而在城市必須適應各種各樣的分工,不同的產業和職業。不同的職業一般需要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只有具備相應知識與技能的人方能勝任。因而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要學習專門知識,適應城市的生計方式。
三、結語
城市化是現代社會的必然趨勢,由于我國人口結構的歷史因素,農村人口移居城市,到城市里去謀求生不可避免。然而,隨著農村人口遷移這一過程,諸多問題也在所難免;民族學的視角下,生計方式是特定的,是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形成的。在此,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改變了生存環境。但在現代技術的作用下,依然可以發揮自己熟悉的生計技藝,不至于在陌生的工作中只出賣勞力;文化調適具有關鍵的作用,去除傳統中的農村人、城市人刻板印象,協調城市、農村文化,讓聚集在這里的人們相互適應,共同發展,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
另外,城市化也包含著城市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的過程,實質上在于消滅城鄉差別,實現社會轉型。因而在農村人口移居城市的基礎上,推動農村地區的城市化,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條件和勞動方式,實現現代化的生計方式轉變與文化變遷。
參考文獻:
[1] ?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2]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 ?李銀河.論村落文化[J].中國社會科學,1993,(5).
[5] ?李玉萍.底層關懷與學術創新——周大鳴《渴望生存:農民工流動的人類學考察》評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