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正確途徑。然而當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面臨著制度、經濟及文化困境。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可以通過政府改革與創新制度,企業培養職業發展能力與社會建立支持系統及新生代農民工的自我修煉加以實現。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6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028-03
當前是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鎮化的一大特點就是農村人口向城鎮的大量集聚,為此,我國提出以人為核心、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及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農民工無疑是農村轉移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民工的增長速度驚人,目前已達到2.69億,其中新生代農民工已占 70%,成為我國農民工的主體[1]。他們能否很好地市民化直接影響著城鎮化的發展質量、城鄉的和諧穩定及社會的安定繁榮。因此,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 新生代農民工及農民工市民化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及特征
2010年元月中央一號文件發布,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2],這是新生代農民工概念的首次提出。此后,作為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被廣泛地關注和研究。一般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3]。他們大致可以被分為兩類:一類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而后進城務工成為農民工的農村轉移人口,一類是自小跟隨身為第一代農民工的父母進城,長大后在城市工作的農村轉移人口。
新生代農民工普遍成長于改革開放后,由于成長和教育環境有了相當的改善,再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在價值觀念、人生追求、生活方式及消費行為等方面都體現出與上一代農民工的巨大差別。
1.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較高。新生代農民工大多為高中畢業,甚至有些接受過大專及以上的文化教育,即“大學生農民工”。相關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十一年,受過中等教育的占71.7%,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24%,其父輩對應比例分別是61.9% 和2.33%[4]。
2.新生代農民工渴望留在城市生活。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沒有在農村務農的經歷,他們對土地的感情淡漠,向往并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亦渴望扎根于城市。據調查,有“不打算回鄉就業的想法”的新生代農民工已達到了 70%以上,同時有“在城鎮定居的想法”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80后占39.7%,90后的占 35.6%[5]。
3.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和未來有更多期待。新生代農民工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受過更好的教育,因此他們對自己和未來有多重期待。他們不再像上一代農民工一樣甘心從事那些臟、苦、累、差的工作,希望抓住機遇、憑借能力得到體面的工作,獲得更良好的發展。
4.新生代農民工具有較強的權利意識。上一代農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自我保護及權利意識較為薄弱,在城市打拼的過程中權利很容易受到侵害,如不重視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而被公司拖欠甚至不給工資等。除此之外,上一代農民工的政治參與程度也不高。新生代農民工恰恰相反,他們非常重視權利保護,在權利受到侵害后往往通過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或走法律途徑等方式加以解決。此外,他們希望真切地參與到城市生活中,能夠公平地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大致相當的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
(二)農民工市民化
所謂農民工市民化是指農民工克服種種困難最終轉變為城市市民的過程。它不僅僅意味著農民工從農村戶籍向城市戶籍的變化,同時還意味著農民工從事的工作由農業生產勞動轉變為非農業生產勞動、農民工自身文化素質及社會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農民工得以與城市市民享受同等的社會權利,更重要的是在這一系列變化中,農民工的思想意識、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社會組織形態將由農村范式轉向城市范式并最終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市民的過程。由此可見,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過程,但同時也是一個結果。
二、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面臨的困境
(一)制度困境
新生代農民工追求并渴望實現“城市夢”,希望能夠與城市居民享受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然而諸如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的制度體系卻直接阻礙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它們在新生代農民工退出農村、進入城市及城市融合方面設置重重障礙,使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之路走得異常艱難。首先,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和土地流轉機制的不完善使進城的新生代農民工大多保留了自己在農村的宅基地使用權,此舉的后果是新生代農民工無法徹底斬斷自己與農村土地的聯系,從而給他們向城市市民身份的徹底轉換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其次,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給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帶來極大的挑戰。雖然近年來的戶籍制度改革降低了農民工進城的門檻,但是其仍然是新生代農民工徘徊在城市邊緣,無法走進城市社會的制度藩籬。一方面,現行的戶籍制度使新生代農民工無法享受與城市市民同等的權利,這種尷尬的境遇增加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挫敗感和相對剝奪感,也降低了其對城市社會的認同。另外,戶籍身份的差別降低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收入及對城市公共資源的享有,使新生代農民工在子女入托入學、醫療等方面面臨一系列困難。再次,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給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社會融入帶來困難。眾所周知,社會保障制度預防公民年老、疾病及失業等風險的制度安排,也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有力保障。然而從當前的情況看來,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仍然有覆蓋面有限、給付能力低等方面的問題,很難有效地幫助農民工抵御各種風險,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
(二)經濟困境
雖然新生代農民工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在受教育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與城市居民特別是城市青年相比,他們的文化水平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再加上較輕的年紀、對辛苦的耐受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新生代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只能從事一些工作環境差、工作強度高、工資收入低的工作,而不高的經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一方面,城市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收入僅僅能夠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城市的公共資源優先滿足城市居民的條件下,一旦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疾病、失業、工傷等狀況,將嚴重影響他們在城市的生活狀況,進而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在城中村等城鄉結合部租住,那里生活環境復雜,以流動人群為主,空間上的阻隔加大了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互動交流,妨礙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
(三) 文化困境
正如前文所述,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實質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意識、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社會組織形態由農村范式轉向城市范式,從而使新生代農民工實現完全地市民化。然而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困境亦影響了其市民化的進程。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較低的文化素質阻礙。新生代農民工的階層身份、家庭背景、生活環境決定了其在文化素質上與城市居民有較大差距,再加上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其在工作之余很難擠出時間加強自身修養,在這個知識更新日新月異、行業競爭無比激烈、社會需求更加多元的時代,這無疑會降低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適應性和快節奏。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觀念阻礙。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并非自小在城市長大,他們在進城務工時已經成年,業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帶著深深的鄉土烙印的思想觀念體系,這種以濃厚的鄉土人情、自由散漫的農村生活等為內容的思想觀念體系與城市價值觀有很大差距,給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帶來困難。
三、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路徑
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是一項復雜工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協作才能完成。政府可以通過制度改革與創新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創造良好的條件,企業可以在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發展能力方面有所作為,社會可以建立多重社會支持系統,新生代農民工可以加強自身修煉以適應城市生活,促進其市民化的順利實現。
(一) 政府:制度改革和創新
政府具備調節社會分配、維護社會公平,保證所有社會成員能夠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的社會職能,它有義務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提供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能夠順利地退出農村進入城市并盡快實現城市融合。首先,要不斷完善農村土地制度,以形成農民退出農村和農業的有效機制,幫助農村人口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其次,改革與完善戶籍制度,逐步切斷戶籍制度與教育、就業等制度的聯系,恢復戶籍制度的原存的管理功能,給予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福利待遇。同時,進一步松動戶籍制度的管控,放寬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的“準入門檻”,以讓更多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有穩定工作和合法住所的公民能夠進入城市。最后,完善并創新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將新生代農民工全面納入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提高新生代農民工面臨工傷、疾病、年老等風險時的抵御能力。
(二) 企業:培養職業發展能力
企業有履行社會責任的職責。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企業無疑是獲得職業發展能力的重要場所,是培養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發展能力的“第一線”,新生代農民工獲得職業發展能力后,可以與城市居民同樣在激烈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進而獲得相當的經濟收入以支持自身的城市生活,促進其市民化進程的順利進行。因此,在培養職業發展能力上,企業責無旁貸。為此,在新生代農民工初入職時,企業要根據工作崗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培訓,不僅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提升職業技能,更要培養他們的職業操守。另外,企業要有規范的管理制度,合理地安排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時間和業余時間,保障農民工的勞動權利。同時,企業要打造積極、和諧的企業文化,幫助新生代農民工盡快地融入到企業中。再次,企業要暢通內部流動的渠道,以定期培訓和激勵機制等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實現自我價值。最后,企業要以身作則,與新生代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保障農民工的正當勞動權益,增加農民工對企業的歸屬感,進而提升其對整座城市的認同。
(三)社會: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首先,在城市中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鼓勵城市居民合理地看待和對待新生代農民工,不因為其戶籍身份、生活習慣、受教育水平等原因而歧視他們。在這個方面,大眾傳媒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它們一方面可以通過電視、廣播、雜志、網絡等媒體將吃苦耐勞、樂于助人、充滿正能量的新生代農民工形象展示給城市居民,進一步增加城市居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認識。另外,媒體可以通過自身的優勢為城市居民和新生代農民工搭建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促進二者進行互動溝通,從而逐漸地消除橫亙在城市居民與新生代農民工間的“文化鴻溝”,加快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其次,調動城市社會組織的積極性,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奠定良好的基礎。如鼓勵與新生代農民工接觸機會較多的社區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積極回應新生代農民工的需求,鼓勵非營利組織向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幫助,維護其正當、合法權益等。
(四)新生代農民工:加強自我修煉
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觀念,積極地汲取知識、嘗試學習新的職業技能,加強對自身的職業培訓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社會交往圈,改變鄉土社會因血緣、地緣、人緣結成的人際交往關系,適應城市社會以業結緣的人際交往規則,增強對城市的社會適應性,更積極地融入城市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