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英
摘 要:對山東莘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情況進行詳細的數據采集,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歸納,系統全面地研究莘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莘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033-03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莘縣隸屬山東省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聊城市輻射中原經濟區“橋頭堡”的前沿陣地。莘縣農業人口88.8萬,耕地面積128.5萬畝,是山東省的農業大縣。近年來,莘縣緊緊圍繞打造生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的目標,以“基地建設”為契機,狠抓農業重點項目和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五大產業,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截止目前,全縣糧食總產20.2億斤,蔬菜總產320萬噸,小肉食雞出欄6億只,生豬出欄110萬頭。全縣形成了共同扶持和保障農業產業產業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全縣產業化發展態勢良好。
一、山東莘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莘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雖然取得了較快發展,但總體上,還處在起步和初級發展階段。
(一)農業產業規模偏小
目前莘縣農業產業規模偏小,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涉及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等多個行業,產業涵蓋面較廣,但都規模較小,產業鏈短,手工作坊式的產品多,精深加工的品牌產品少,產品難于走向市場,競爭力不強,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低,產業效益不明顯。從全縣農業發展整體來看,莘縣的主導產業近十幾年來還保持原有的幾個,并未增加,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莘縣目前的主導產業及圍繞主導產業的衍生產業還太少,已形成的主導產業的規模也太小。
(二)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
首先,企業規模偏小。與發達縣市相比,莘縣龍頭企業的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偏小的問題。目前在我國有41.3%的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上億元,最大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有100億元左右。而莘縣龍頭企業總資產超過5億元的只有4家,年收入超過2億元的只有12家,連接基地800萬畝,輻射連農戶100萬戶,輻射、帶動率只有37%。
其次,質量品牌建設落后。目前有些企業缺乏農產品質量、安全、衛生等標準體系,沒有對產品的原料和生產過程進行嚴格把關,造成農產品殘留農藥、獸藥超標。莘縣目前小作坊式的加工企業較為普遍,還沒有形成像蒙牛、伊利那樣超大型的、足以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精深加工企業,大量農產品仍以初級原料銷售,并且農產品還未真正做出品質和環保品牌。
再次,營運資金不足。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將逐漸轉化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龍頭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農村金融體系不夠健全,導致龍頭企業運作資金不足,龍頭企業面臨資金困難,無力更新廠房、設備等,從而制約企業發展規模和企業自身競爭力。
(三)“利益共同體”沒有真正形成
目前,莘縣的利益分配機制還不夠科學、合理,“利益共同體”沒有真正形成,這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現狀。
首先,農民在分配中處于被動地位。在農村,由于農民缺乏聯合,缺乏共同的利益訴求,導致單個農戶很難與龍頭企業抗衡,在利益分配中處于被動地位。
其次,利益分配不合理。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龍頭企業往往憑借自身的主導地位和自身優勢,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很大一部分利潤占位了己有,龍頭企業總是盡可能的壓低農產品價格,甚至個別企業拖欠農戶資金。
(四)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一是產前服務滿足不了。比如,農民對當前市場上需求旺盛的新的引進蔬菜瓜果品種的趨勢找不到方向;對農藥和化肥的選用存在茫然,不能正確選擇適合的農藥和化肥。二是產后服務跟不上。目前莘縣某些農產品還存在賣難的問題。三是農業生產服務系統也存在嚴重不足。如在二三產業的投資效益和投資機會激增的情況下,農用資金被大量挪用擠占,收購農產品不能兌現,出現拖欠現象。四是農民進入市場后,信息服務嚴重滯后。在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對農業生產干預減少,農民對“種什么”“怎么種”等相關信息的需求增大,而農業產業化服務在這方面的不足更加重了農民在調整種植結構時的無措。
二、山東莘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一)以市場為導向,建設標準化的生產示范基地
做大產業基地,構建規模優勢。充分利用莘縣農業基礎良好、農業資源豐富等有利條件,通過指導規劃、配套技術、資金扶持、基地龍頭帶動、獎勵先進企業等手段,形成莘縣自己的鄉鎮區域布局、打造綠色生態、集中規模的發展結構。重點發展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五大產業,集中精力做大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基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料。
首先,定規劃,建基地,助推莘縣主導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積極自籌資金、多方爭取國家、省市項目資金,及時對路、渠、電等設施進行規劃和修整。大力發展園區。著力做好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合理劃分大棚種植區、露天種植區,明確各產區功能,細化育苗區、種植區、儲藏保鮮區和銷售運輸區。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建設莘縣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推廣以大棚為主的設施蔬菜栽培技術和多元立體高效種植模式。
其次,重科技,創品牌,努力提高主導產業品質。不斷改良作物品種。通過技術傳播,并根據市場行情,不斷摒棄產量低、效益差的品種,引進優良新品種,促進農產品品種更新換代。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等特色蔬菜為主要品種,打破了過去地方品種為主的格局。加強技術培訓。聘請專家對農民進行農作物種植、管理等知識的培訓,幫助農民掌握先進種植養殖技術。
再次,建網絡,優環境,暢通蔬菜銷售渠道。建設經紀人隊伍,莘縣各鄉鎮專業合作社應大力組織村組干部和經紀人先到廣州、武漢、北京等大中城市為農戶跑信息、找市場、引客商,解決“賣難”的問題。同時,應多召開農村經紀人座談會,了解市場信息,并對貢獻突出的給予獎勵。鼓勵莘縣廣大農戶參加與企業或農作物市場的對接活動,促進越來越多的農戶與莘縣本縣及莘縣周圍城市企業或超市達成農作物供應協議。
最后,提升莘縣現有的農業等級,提高莘縣農業檔次,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在目前莘縣蔬菜瓜果基地大棚發展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根據農戶自身要求,新上設施農作物,增加畝產收益,大力發展鋼架大棚等設施蔬菜。改良種植品種,真正提升莘縣的蔬菜大棚的等次和檔次,增加農民收益。
(二)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加大龍頭企業建設力度
首先,做強龍頭企業,構建加工優勢。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要做強龍頭企業,構建農產品加工轉化優勢。要抓好現有龍頭企業的擴建改造,尤其要抓好燕塔風味食品有限公司、龍威肉鴿廠等重點龍頭企業的改造和擴建,真正做到規?;a,增加企業效益。在原有企業基礎上,還要鼓勵興建新企業。圍繞主導產業,以肉食加工業為重點,然后根據市場需求,大力引進或興辦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含量的龍頭企業。原料基地要和興辦企業同步進行,為新建企業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保證其后期發展。
其次,做優名牌產品,并建立質量上的優勢。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積極發展優質農產品原料基地,重點應放在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產品的龍頭企業,扶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更新。一是通過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及器材裝備企業,提高龍頭企業生產高科技含量、長保值、高附加值產品的能力。二是必須加快科技成果的應用。幫助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大學機構以及推廣機構合作,吸引科技人員以自己的專利技術、研究成果到企業入股。三是積極開發高品質的產品,并將其發展為國內甚至國際品牌。莘縣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并積極支持企業將標準化的技術應用到農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促進農產品的深度開發,不斷推出適銷對路的高品質新產品。四是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營銷網絡。大力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銷售網絡,采用直銷、連鎖、配送等現代銷售方式,將莘縣的農業品牌推向全國乃至世界。五是根據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積極支持龍頭企業進行低成本擴張和跨越式發展,確定重點企業,優先扶持。
(三)以市場化管理為標準,加快建立科學規范的運行機制
首先,推廣農業產業化新型組織模式??偨Y各地探索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的好經驗、好做法,大力推廣“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中介服務組織+農戶”等新型組織模式,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擴大龍頭企業群,使大、中、小型龍頭企業共同發展,形成企業成片發展的良好格局。
其次,完善利益聯結與分享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明確權利責任,規范合同內容,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農資和購銷等多種服務。引導農民以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再次,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并擴大品種和范圍,重點支持企業的原料產地基地,幫助農民很好的參加和利用農業保險,使農民在災情發生時能得到保險賠償。引導龍頭企業設立風險基金,降低龍頭企業破產風險。引導出口型龍頭企業使用信用保險,在國(下轉176頁)(上接34頁)際市場和政策環境變化給龍頭企業造成的風險損失減少的同時縮減龍頭企業參保費用。同時,給予龍頭企業地方政策保障。
最后,建立重點龍頭企業監督約束機制。要加強對莘縣重點龍頭企業的監測,了解企業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和帶動農戶的等情況,在政策依據上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還要加強監測力度,保障及時發現生產不合格的企業,并堅決取締不合格企業,以保障發展潛力大、產品質量高、社會責任意識強的優秀企業的發展。可以設立龍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使企業自覺提社會責任意識。
(四)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
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
要改革政府農業服務機構體制,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完善其公益型服務職能,要按照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努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目前,各鄉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政府恰當、有效的扶持政策。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和行業性金融機構應當采取各種形式,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縣鄉政府要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供信息和培訓等方面服務。
進一步加強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服務中的骨干作用。龍頭企業應該樹立服務意識,對整個產業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進行指導和監控,并投入高水平的服務資源;政府機構應明確扶持方向,落實政策;信貸部門要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相應的政策傾斜,在信貸規模和利率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持;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和農民的利益聯合機制,建立“利益共同體”。
改革農村信用社的服務機制和服務方式,提高其資金供給能力。從多個方面為農民提供資金支持,要以小額貸款為主,推進抵押品代替機制創新,使農戶和小企業擺脫“抵押不足”的困境,對于真正貸給農民的信貸資金,國家在政策上要給予減稅或免稅優惠,以此鼓勵信用社為三農服務,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