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釗
摘 要:平度市與大連仁禾集團通過合作,將生姜生產的地域自然優勢與農業龍頭企業經營優勢相結合,推動生姜產業化生產與經營,實現了企業、農戶、政府的三方共贏,對于我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化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大姜
中圖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037-02
一、“仁禾”大姜經營概況
(一)“仁禾”大姜生產經營背景
山東省平度市位于山東半島西部,坐落在青島,濰坊,煙臺三市連接區,交通便利,輻射面廣,區域優勢明顯。平度市中南部以平原洼地為主,河流多,水資源豐富,土壤優良,適宜耕種,且氣候條件適合生姜的種植。良好的自然條件讓平度成為全國重要的生姜產區,大姜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6萬畝左右,平均畝產3 500公斤以上,所產的姜塊大、肉肥、味純、耐儲存。但是,生姜產量高、品質優并沒有為農戶帶來高收益。在2008年以前生姜銷路窄,銷量少,價格不高,利潤少,農戶為儲存生姜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并承擔了不少損失。如何將質優的生姜“賣出去”“賣得好”一直是困擾當地農戶與政府的問題。
大連仁禾集團是一家生姜專業化生產與經營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現有固定資產5億,擁有龐大的生姜保鮮庫,保鮮量大,技術先進。“仁禾”生姜年交易額可達3億元,生姜飲料年銷售額可達3 000萬元。仁禾集團對于規模的擴大有著需求,也在選擇投資的地域,尋求合作伙伴。
(二)“仁禾”大姜經營概況
2009年,仁禾集團與平度市合作,將兩家的優勢結合起來,成立了青島仁禾生姜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構建起仁和集團主導的農業產業組織模式。在仁禾集團的帶動下,平度市生姜年交易量可達60多萬噸,年交易額可達30多億元。同時,還帶動平度市2萬多農戶從事生姜的種植經營,每年為農戶增收約4 000元,輻射區內種姜農民全年總增收近3億元。同時,“仁禾”集團推動平度大姜品牌化建設,大大提高了平度“蟠桃”大姜的知名度。
二、“仁禾”大姜經營模式探究
(一)仁禾集團投資建廠、建市場
仁和集團投入1.8億資金建設公司辦公用地,并建設起我國最大的生姜交易市場,推動平度成為全國生姜的交易中心與出口中心。同時,投資建設生姜加工車間,購置洗姜機等生姜加工設備,提高生姜加工效率。仁和集團還建設冷庫等保鮮設施、市場服務設施、倉儲設施,在基礎設施上進行了大量投入,為生姜的生產、銷售、運輸提供便利,更讓種姜農戶從中受益。
(二)“仁禾”保護姜農
仁禾集團利用自身建立起的市場為姜農免費提供交易場所,并在市場中積極引導姜農達成交易。姜農的生姜產生滯銷時,仁禾集團會對生姜進行保護價收購,保護姜農的利益。姜農與“仁禾”建立起和諧穩定的關系,姜農的利益得到保障,“仁禾”的市場供應也得到了保障。同時,“仁禾”利用自身優勢通過中間合作社,向姜農提供良種、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指導姜農標準化生產,保障生姜品質。
(三)做專業化大市場
“仁禾”著力提高自身的銷售能力,拓展國內生姜銷售途徑,開拓生姜國際貿易業務,增加市場交易成員數量,提高市場生姜交易量,拓展市場的輻射半徑,打造生姜專業化市場。市場規模的擴大會形成規模效應,使市場參與者獲益,更提高了姜農的生產熱情。近年來,利用“姜博會”的形式,進一步擴大了市場影響力。
(四)“仁禾”打造生姜品牌
仁禾集團注重生姜的品質。在生姜生產銷售的環節嚴格把控。通過對姜農的生產指導與訂單合同,保障生姜的質量。利用科技手段檢測生姜的品質,用標準化的生產加工奠定品牌基礎。同時,利用自己品牌的影響力,保護平度生姜的品牌,打造國際知名品牌。
(五)深挖生姜價值,延伸產業鏈
“仁禾”延伸生姜的產業鏈,開發出170余種產品,擴展到多個醫療、保健行業,并建設“長壽坊”這個自有品牌。拓展了生姜的利益來源渠道,深挖了生姜的產品價值。
三、“仁禾”大姜經營模式經驗啟示
青島平度“仁禾”生姜將企業的優勢與平度當地生姜生產的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形成了良好的經營模式。“仁禾”的內部管理科學,與農戶合作關系緊密,用市場化的思維去經營組織,取得了共贏的效果。同時,“仁禾”建立專業大市場的做法值得深思,對于蔬菜、瓜果類農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龍頭企業要發揮自身優勢,與農戶資源形成互補。龍頭企業具有資金、技術、市場勢力這些資源優勢,而農戶具有土地、勞動力的優勢,在組織資源的注入上,雙方應該優勢互補,將資源整合利用起來,優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第二,要以產權制度為基礎建立合理的制度結構。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明晰產權,建立完備的規則體系,對組織內各方的所有權、支配權、收益權做出明確的規定。
第三,要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經營模式。龍頭企業要利用自己成熟的組織經營模式,將現代企業的理念運用到組織的經營管理中來;同時要注意保護農戶的利益,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長期合作的關系。
第四,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強組織的農業技術能力。首先要將農戶原有的技術知識整合起來,然后再引進專業的農業技術人才,提高組織內農民的種植技術水平,推動集約化、標準化生產與經營。
第五,要注重品牌化運作。要將品牌意識運用到組織運作中來,推動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運作,著力打造地域名牌、特色農產品品牌,加大市場推廣力度。
第六,地方政府要對農業產業化提供多方位的服務。政府要為龍頭企業的進入提供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服務,同時幫助企業協調好與農戶的關系,保護好雙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