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軍


摘 要:新時期,三農面臨著巨大變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農村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行業流動增加。如何在新時期更好地加快農業發展,以適應經濟社會的需要,以河南省為例,通過對河南省糧食主產區一些指標的調查分析,發現土地流轉、農業社會化組織、政府各類資金投入等,并不能從本質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只有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入手,增加對農業的智力、科技投入,才能適應農村經濟社會資源的市場化發展,才能徹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農業生產力。
關鍵詞: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職業農民;農業發展方式;糧食主產區
中圖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041-03
一、問題的提出
農業發展方式是農業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等在不同時間、空間的表現,它是農業生產各個方面的具體特征的體現,是農業、農民、農村發展的綜合反映。
國內學者對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研究較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因此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聞學良、袁天佑等做了較多的闡述。對于如何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型的路徑,馬永耀、劉瑜琛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從勞動力、技術、制度等各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地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進程中面臨的問題,探討了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思路和路徑選擇。還有學者從發展農業合作組織、建設現代農業、創建品牌農業等方面進行研究,如滕錫堯、徐國建、王朋等,探討了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進而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方法。國內學者對糧食主產區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情況研究較少,本文正是基于黃淮地區作為我國傳統糧食生產主產區,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對于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著重要意義,開展了相關問題的研究。
二、正確看待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促進了農業生產科技化。農村人口的流動、國家農業政策的變更等加快了農業生產關系的改善。但是,單純農業生產力的提升、生產方式的改進不能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這是農業生產具有綜合性特點所決定的。
應該看到,在較短的歷史時期中,農業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并沒有明顯的跳躍、提升痕跡。因此,農業發展方式轉型不能簡單地從今天跳躍到明天,歷史的、社會的發展方式轉變是農業發展方式的特點。新時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雖然已經基本滿足了國內糧食安全、國家儲備的基本需要,但是國內農業需求向多樣化、農村城鎮化方向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是農業生產的長期課題。因此,當前農業發展方式轉型的重點應該是現代農業的建立。
三、農村土地流轉情況
為便于樣本的收集與整理,本次調查以河南省、安徽省為主,以周口市、駐馬店市、阜陽市、亳州市的農戶為對象,根據樣本選擇的要求,確定了323戶農戶為調查對象,以下數據均來自這些農戶。
農村土地是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土地經營權流轉狀況是農村市場經濟活躍的重要標志,是非農行業向農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下頁表1是黃淮地區2007—2012年農村土地流轉的基本情況,可以看到:
1.農村土地流轉比例低
農民對于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不高,表現在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少,真正被流轉的土地少,這表明,土地作為農業市場經濟資源的靈活性沒有發揮出來。土地是農業生產不可替代的基本生產資料,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必須讓土地的經濟特性發揮出來,特別是土地供給的稀缺性。
作為國內主要的糧食主產區、供給區,黃淮地區土地資源較為豐富,悠久的農耕歷史和適宜的氣候資源,造就了這里豐富的糧食、油料、棉花產區。隨著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農業的需求更加多樣化,農業本身延伸出了糧食安全、農業觀賞等更多種類,對土地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農業土地供給與需求之間矛盾日益尖銳,農業土地供給總量與需求總量不平衡,地區與特定用途的土地權屬、地價、地租等矛盾越來越大。
2.企業機構參與土地流轉比例低
可以看到,農村土地流轉到非農企業的比例不到5%,流轉對象以本自然村農民為主。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農業發展方式轉型的目標,農業專業化、產業化、社會化是現代農業的標志,農業結構優化,農業發展設施完備,現代科技充分應用到農業中去,農產品、農業服務規范是現代農業的表現。
單個家庭、農戶是國內農業生產的單元,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公司+農戶”等沒有根本改變土地經營承包權,非農資金沒有進入農業市場,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缺乏成熟的市場機制,行政干預經營權轉讓成分較多,先進的企業經營理念、靈活的土地流轉機制、以市場為主的產品供給體系沒有形成,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很難實現。
3.二次流轉中糾紛較多
在農戶農地承包權流轉過程中,首次因承包權流轉而出現的糾紛并不多,不到9%,這主要是流轉雙方主要是本鄉本土、親戚、熟人,雙方的矛盾、糾紛并不多。但是,連續二次以上的比例較高,一直維持在35%以上。在流轉過程中,因承包費用問題、流轉對象為單個農戶、農民勞動力就業的不穩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塊土地,在本村(集體)多次流轉,影響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農村勞動力就業及職業農民情況
農村勞動力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它是農業生產關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農業生產技術投入使用和生產的關鍵因素,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無論是以家庭經營為主,還是以農業企業經營為主,都離不開農村勞動力的直接參與。表2是黃淮地區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基本情況,它反映出以下問題:
1.農業行業就業勞動力比例持續減少,非農行業就業比例逐步增加
2007年農業行業勞動力就業比例為32%,到2012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9.8%。而非農行業就業比例由2007年的40%,2012年增加到47.2%。這顯示出農業行業對勞動力就業的吸引力在加大,農業行業工資水平遠遠低于非農行業,農民或外出就業,或本地非農行業就業。以后,越來越多的農民改變傳統就業模式,到非農行業就業,農民就業的空間、時間變化越來越大,會導致傳統的農村、農業、農民的格局發生較大改變,城鎮化速度越來越快,農業人口流動加劇。
2.農民在農業行業內部就業比例變化不大
農業內部就業比例來看,家庭種植、養殖就業比例最高,2007年以來,一直保持在60%以上,農業企業就業比例不高于15%,農業合作社就業比例保持在22%左右,這反映出,農業勞動力集中在生產環節,黃淮地區農業生產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沒有達到現代農業生產中,農業勞動力在產前、產中、產后分布合理。
3.農業行業農民整體素質有待加強
從上頁表2中可以看到,農業行業就業農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農行業就業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個百分點。這反映出,越來越多的高學歷農民離開農村、農業,向非農行業轉移,職業農民越來越少,農業、農村的發展難度越來越大。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懂技術、會管理的職業農民,他們有別于傳統意義的“技術農民”,職業農民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隨著農村、農業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的成熟,更多的職業農民參與到現代農業的建設中,以現代農業技術為支撐,以市場經濟為依托,擺脫傳統家庭經營模式,服務于現代農業的各個環節,由職業農民向農業工人轉變,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轉變為現代社會的農業員工,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黃淮地區農業發展方式轉型過程中的特點
本文僅從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村勞動力流動及職業農民方面,對黃淮地區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發展方式進行探討,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農業發展方式轉型的環境不充分
改革開放后,黃淮地區農業經歷了跨越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有了長足的進步,農業科技對農業的支持持續增加,農民技術水平逐年提高,農業產量對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巨大,農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相比,黃淮地區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發展方式還處于較低階段,作為農村、農業市場經濟標志的土地資源還沒有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土地經濟資源稀缺性的本質沒有出現,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行業的機制體制不成熟,嚴重制約了農村、農業市場經濟調節功能,僅靠農業行業內部的資源調節、技術支撐還遠遠達不到農業生產專業化、產業化、社會化,農業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等環節還處于萌芽階段。
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作用,沒有農民的勞動,就沒有農業的存在與發展,也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或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同時,農業勞動力與先進技術的結合,使農業勞動力的能動性得到更好的發揮。正是農業勞動力素質與質量的不斷提高,才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了可能。因此,農村勞動力沒有剩余,只不過是農業發展方式還停留在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農業產前、產后的功能沒有產生,部分農民從農業、農村轉移出去,促進了社會非農行業的發展,卻削弱了農業發展的基礎,客觀上妨礙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
2.非農行業的資金、技術投入有利于農業發展方式轉型
黃淮地區為國內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農業發展方式轉型,還是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發展,糧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工業反哺農業、非農行業的資金技術投入農業行業變得非常迫切,特別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農業發展方式轉型過程中,農業專業化、社會化、產業化的發展使農業生產越來越“工業化”,農業本身沒有更多資金、技術投入,非農行業向農業部門的投資顯得尤為重要。
3.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離不開農業科技投入
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離不開先進的農業科技支持,黃淮地區農村科技體系有待加強,通過壯大農村科技服務隊伍,培訓更多的職業農民,讓更多的懂技術、會管理的職業農民經營農業,使農業先進技術更多的服務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和現代農業形成。
4.發揮市場經濟功能,探索農地流轉新機制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生產資料與生產對象,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外出務工,土地閑置、撂荒等現象比較嚴重,如何使這些土地流向種糧大戶、農業種植養殖企業,探索適合農村、農業市場經濟運行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這不僅是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問題,也是農業發展方式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