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的收入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居民嚴重的貧富差距,目前我國居民的貧富差距已經超過了合理范圍。國際上公認的衡量貧富差距的指標是基尼系數,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已經從改革開放前的0.16上升到2008年的0.491,2009年之后呈現下降趨勢。據統計,2014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69,仍然超過了國際警戒線0.4,目前已經高于所有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影響居民收入水平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自然成為影響貧富差距的重要因素。政府如何通過財政政策調節個人所得稅制度,調節貧富差距,成為人民關心的問題。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貧富差距;財政政策
中圖分類號:F810.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4-0078-03
引言
2015年3月3日至3月1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廣大人民關心的個人所得稅改革自然也成為了熱議話題。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在會議上建議,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度從3 500元提高到5 000元,可以讓很大部分低收入群體不用交個人所得稅。近幾年物價在不斷上漲,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可以提高工薪階層的消費衣食住行的消費能力,衣食住行的消費,必須有錢才能行得通。同時國家稅收渠道廣闊,個稅征收金額只占國家稅收總額的7%,因此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對于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影響不大,但卻能讓廣大中低收入者深刻感受到國家政策給予的幫助和關愛。對于兩會中提出的將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提高,代表了廣大工薪階層的心聲,個人所得稅的改革也將成為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力量。
一、貧富差距的成因
從我國貧富差距的原因分析,可以分為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因素造成的貧富差距和制度政策存在的弊端與缺陷。
就自然地理和歷史因素而言,在地理環境上,我國資源分配和地理條件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國西部地區存在著大量的荒漠化土地,資源稀少,即使國家實施了相應的生態建設與保護,但仍呈現局部改善,整體環境仍然是惡化的局面。土地的荒漠化是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中部地區雖然比西部地區的地理條件優越,但是山地和荒漠仍占土地的大部分,平原肥沃的土地只是一小部分,同時資源相對還是稀缺的。而東部地區地域遼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資源豐富,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促進了東部地區的發展。三個地區在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上的差異為三個地區的貧富差距奠定了基礎。在歷史因素上,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業為主的大國,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思想在中國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歷代的統治者都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更使得農業經濟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這種格局的一成不變,使得中國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中,一直處于落后挨打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農業經濟落后于工業崛起的西方。在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就迅速國家發展的方向轉移到工業領域,試圖以工業的發展改變經濟落后的面貌,經歷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期鼓勵支持工業的發展,經濟上取得了進步,但也使得我國形成了明顯的二元經濟結構,也就造成了城市和農村間的貧富差距。
在制度因素和政府政策方面,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制度因素也相應在不斷變更。尤其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這種差距,使得中國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改革開放初期,為了迅速改變中國落后的局面,國家提出“一部分先富起來的”的政策,通過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中國先后建立4個經濟特區和14個港口城市,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當時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給予沿海開放城市各種政策上的優惠,使得東部地區迅速吸引投資,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東西部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時通過給予西部種種優惠政策,吸引投資,縮小差距,但是結果卻是大家都看重已經發展起來的東部的區位優勢,很少愿意去西部投資,使得先富帶后富的實施結果并不理想。由此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在制度因素上,直接體現人們收入的工資實行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并沒有像政策預想的那樣,縮小貧富差距,反而高收入者納稅總額只占稅收總額的35%左右,而收入處于中低水平的工薪階層的納稅總額反而占稅收總額的65%以上。體現了個人所得稅制度并沒有得到預想的結果,它還存在種種問題需要去解決完善,改革個人所得稅制度,促進社會公平,成為人民關心的問題。
二、個人所得稅制度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個人所得稅的調節功能是指對高收入人群實行高的稅收,低收入人群低稅收或者無稅收,直接調節居民收入,達到縮小貧富差距的目的。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法是1980年9月10日經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隨后經過了六次修正,形成現行個人所得稅法。最新一次的修正在2011年,2011年的修正主要是針對工薪所得稅的修正,內容主要有:(1)免征額由2 000元每月提高到3 500元每月;(2)調節工薪所得稅稅率結構,由9級調整為7級,取消了15%和40%兩檔稅率;(3)將最低一檔稅率由5%降到3%,適當擴大了低檔稅率和高檔稅率的適用范圍。現行的個人所得稅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稅負,簡化稅制,合理調節的指導思想,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從而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導致了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
第一,在稅前費用扣除上存在的問題。雖然目前已經將個人所得稅的稅前扣除額提高到3 500元,納稅的工薪階層減少了許多,但是目前我國的費用扣除標準過于生硬,這種單一的扣除標準沒有將個人的家庭收入考慮到其中。例如,一個家庭里一個勞動人口每月工資5 000元,他需要按照固定的稅率繳納45元的稅額,他的稅后所得用來承擔整個家庭的支出。而另一個家庭里有兩個勞動人口兩個人的每月工資都是5 000元,同樣每人每月只需支付45元的稅額,但是他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就比前者多了一倍,在存在貧富差距的基礎上,單一的費用扣除標準并沒有給予前者照顧,反而使得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第二,個人所得稅計算標準不一,征收復雜。工資薪金所得實行7級超額累進稅率,我國對于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實行5%~35%的超額累進稅率,對勞務報酬所得實行20%~40%的超額累進稅率。其他各類像稿酬所得、財產租賃、財產轉讓所得等都實行比例稅率。對于各種收入使用的稅率不同,容易形成綜合收入高,應納稅額低,綜合收入低,應納稅額高的局面。從而拉大了貧富差距。例如,工資收入在3 500元的工薪階層就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而依靠自身的勞動能力給人打工賺取得勞務報酬所得就需要扣除800元之后繳納20%的所得稅,同樣的收入卻有不一樣的應納稅額,在同水平的階層中也產生的差距。
第三,個人所得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收入者規避納稅,從而拉大貧富差距。(1)一般而言,工薪薪金所得的應納稅額是由企業直接扣除的,但是除工資收入是在國家的監控管制之下,其他像金融資產投資收入,利息,股利等基本上都是處于失控狀態。像這類金融資產投資收入,利息,股利基本上是屬于高收入者的特有收入,處于失控狀態的這類收入可以采取合理避稅。(2)現行的稅制允許五險一金、投資分紅、政府津貼和獎勵、保險理賠、公房補貼、通信補助等都可以在稅前扣除,而收入越高,享受的各類補貼及可扣除項目就越多,普通的中低收入者不享受補貼反而承擔更高的稅負。(3)大部分個體工商戶、承包經營者、管理者,控制股權者都有操縱會計信息的能力,稅務部分難以取得應稅收入的真實數據,即使解決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這些納稅人還可以利用稅法上的其他規定,降低自身的應納稅收入。這些納稅人本身就是高收入人群,還有方法降低自身的納稅收入,而普通納稅人并不具有這種能力,從而加劇了稅收的縱向不平等。
三、調節貧富差距的財政政策
1.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發展平衡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調節稅收的征收。我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地修改完善,但真正在適應社會大眾的需要和調節貧富差距上,仍然存在著諸多不足。最近兩會也提出了人民關心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問題,預算報告指出,2015年將提出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相信這是未來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方向,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政策考慮到了個人實際的撫養和贍養負擔,可以有效促進貧富差距的縮小。可以以家庭為單位,根據家庭的總收入以及家庭的各項支出,例如老人的贍養費、孩子的學費、撫養費、住房貸款等支出可以申請免稅,剩余的可支配收入可以按照相應的比例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樣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中低收入者的生活,使得個人所得稅制度發揮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
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方式之一。政府可以在轉移支付上有所傾斜,加大對農村農業的投入力度,增加農村公共服務支出,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政府通過干預手段,引導農業資源的配置方向,促進農村資源充分利用,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距。對于城鎮居民,要加強對低收入者和貧困人群的扶持,政府轉移支付要在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和教育上傾斜,實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規范落實最低工資標準,政府應利用財政政策切實保證低收入群體的利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得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同步提高。
3.完善制度體制,促進社會公平。首先,政府應以身作則,加強自身廉政建設,切實履行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其次,政府應充分行使自身職能,加強宏觀調控,推動各地區經濟發展協調。通過加強法律監督和監管的力度,依法打擊和懲治以卑劣手段謀取私利,損害社會秩序,公平競爭,按勞分配的行為,通過制度建設,打擊腐敗,促進當政者和廣大人民之間的公平。政府還應加強對教育體制的建設與投入,加強對民眾的思想教育和素質教育,提高人民自身的素質,從而提高他們自身的競爭能力,讓人民提高自身覺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去改變處境,提高自身生活質量,從而縮小差距,促進公平。
總之,中國的貧富差距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縮小差距,促進公平是一個長期奮斗的目標。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會不斷地有影響公平的因素出現,政府的政策也需要隨之調整變化,共同富裕之路任重而道遠。要想解決差距問題,需要解決環境、制度、體制、思想方方面面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董冉.如何有效縮小中國個人收入差距[J].科技創新導報,2015,(1):182-183.
[2] ?張義鳳.我國貧富差距問題探析[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 ?王中.試論個人所得稅如何發揮調節功能[J].新經濟,2015,(5):101.
[4] ?陳慧.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有關問題探討[J].經濟論壇,2013,(11):116-117.
[5] ?戴桂榮.深化“個稅”改革 縮小城鎮居民收入差距[J].商業會計,2015,(3):15.
[6] ?鄭軼.縮小貧富差距的措施[J].新學術,2009,(1):167-168.
[7] ?杜秋紅.淺談縮小貧富差距的財政政策[J].中國城市經濟,2011,(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