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媚+劉飛翔+朱云云

摘 要:農民增收速度放緩已成為近幾年來農村和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在新經濟常態下,如何保證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亟須解決的問題?;诖耍瑢Ω=ㄊ?1個農村固定觀察點和910個農戶收入情況進行調查,了解福建農村收入結構現狀,農戶增收特點,提出促進農戶增收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福建;農戶;收入結構;增收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028-02
一、福建農戶收入結構現狀分析
目前,福建省的農村和農民發展狀況總體良好,主要表現在農民持續增收,2014年福建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 822.27元,比去年提高了5.7%,收入增幅連續五年超過國家均值,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實際漲幅比城鎮居民高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 650元,同比增長10.9%,比全國高2 16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8%[1]。由于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民增收愈發受到國民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發展的深刻影響,保證農民的持續增收有機遇也有挑戰。
2014年全國農民純收入為9 892元,其中工資性收入為4 152元,家庭經營性收入為4 237元,財產性收入為320.2元,轉移性收入為1 877元,各項占當年純收入比分別為41.97%、42.83%、3.24%、18.97%,相比2009年分別上漲了1.88%、-7.02%、0%、11.25%。而2014年福建省農民純收入為11 822.27元,其中工資性收入為5 655元,家庭經營性收入為5 094元,財產性收入為361.8元,轉移性收入為1 700元,各項占當年純收入比分別為50.56%、45.55%、3.23%、15.2%,相比2009年分別上漲了10.47%、-4.3%、0.24%、8.14%。由此可見,福建省農民的人均收入情況整體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在各部分的收入中,福建省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低于全國平均 水平,農民收入以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為主。
農民收入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部分,即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一是家庭經營收入保持平穩。近幾年來,福建省農民的家庭經營性收入保持較平穩的狀態。2014年福建省固定觀察點農民平均家庭經營收入約為41 211.23元,相對2013年增長了2.7%,收入漲幅相對平穩。農戶家庭經營收入主要來源是商業、飲食業及畜牧業和其他行業,其他方面的比例較少。
二是工資性收入增幅減緩。就我省而言,近幾年來農民工數量的增速在減緩,工資增幅也在下調。通過對固定觀察點的調查,2012—2014年福建省農民外出勞動力數量分別為10 567人、10 947人、11 085人,增幅逐年下降。從工資增幅來看,近幾年增幅下降更為明顯,2012年和2013年工資性收入名義增長分別為15.4%和13.9%,而2014年僅增長8.8%。因此,隨著農村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的減緩,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增長也會受到影響。
三是轉移性收入增長難度增加。2004—2014年,福建省農民的人均轉移性收入從313.96元增長到739.8元,增長了13.65%,在農民收入中的比例從7.68%下降到6.61%,2014年相對2013年增加了0.57%。由此可見,轉移性收入增長難度在不斷加大,在新的經濟背景,如何完善對農民的補貼,如何加強對農民收入的直接支持是我們需面對的重大的問題。
四是財產性收入具有加速增長潛力。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進步,農村征地補償不斷提高,農民土地流轉和房屋租售增加等各項因素的影響,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在不斷增加。2014年福建省農民的人均財產性收入約為359.9元,比2004年增加了349.65%[2]。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各年份數據統計,2005—2014年全國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從88.45元增長到293元,增比達239.38%。從統計年鑒得出,從2005年至今,全國和福建省的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都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增速快,漲幅大??梢娯敭a性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并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村產權市場的不斷完善,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將會有更大的增長潛力。
二、政策建議
1.農業兼業化發展。根據對福建省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調查,2012—2014年,福建省固定觀察點的純農戶比例由5.6%下降到4.8%,非農戶和兼業農戶比重已達95.1%。隨著農業比例在經濟增長中逐漸下降,農業兼業化發展不可避免。農業的兼業化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渠道,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民增收[3]。
2.進一步推進城鎮化。城鎮化的建設、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提升農民工資。要繼續轉移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外出務工數量,從而促使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努力實現城鄉資源公平配置,均衡發展,解決農民及其家屬進城的住房、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問題,盡可能減少進城農民的生活成本,從而使農民收入獲得提高。
3.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對促進農民增收有著重要意義。要做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使農民土地流轉有所保障,從而既能提高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又能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4.創新農業經營制度。鼓勵發展家庭農場、經營休閑農業等各式各樣的農業經營組織,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保證農戶家庭經營收入。促進各經營組織的多元化共同發展,經營主體間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幫助規模小的農戶,增加小規模農戶的技術、資本等,提高小規模農戶的生產效益。通過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民增收。
5.發展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素質。農民的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使影響農民增收和收入結構變動的重要因素。要加強對農民的后續教育,培養職業農民,使農民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另一方面,要改革農村基礎教育的內容。目前福建省的農村教育模式現相對比較單一,重應試、輕技能,教育內容與實際生產需求脫節,因此,要轉變教育思想,注重素質教育。教育要面向農村,為農業和農村發展而服務。
6.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財政支持政策。要建立和完善與現行的財政政策體系相符的支農體制,協調各部門的關系,形成有效的協調機制,從而保證財政支農政策的切實落實。要明確重點,優化結構。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如通水通電、道路建設等,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促進農業綜合發展;完善農村社會服務體系和農技推廣體系,及時提供市場信息,減少農民風險,避免農民盲目經營;完善補貼政策,改善生產條件,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方煒杭.碧水藍天伴隨小康大道[N].福建日報,2015-02-18(001).
[2] 王寧.福建省農村家庭理財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 胡偉,宋櫻.農機化與農民增收問題研究[G]//2010中國農業機械化論壇:“十二五”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中國農業機械學會,2010.
[責任編輯 吳高君]